一、学科发展
2010年音乐学学科发展集中体现在对音乐学下属新专业学科的设立、对音乐学学科设置的讨论,以及对未设学科的初步探索。
1、新学科的设立及探索
4月9日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国内第一所专门从事歌剧研究、创作和表演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也是首次建立独立、完整、系统的歌剧学学科。该研究院设置歌剧理论、歌剧表演、歌剧和音乐剧创作、导演、舞台美术与技术、歌剧制作与管理等专业方向。其成立意义,正如吴志攀所说,是北京大学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次重要探索,将对北大人文艺术精神的彰显起到促进作用。3月20日,东方天籁音乐心理减压与音乐疗法项目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办。这是音乐学科逐渐走产业化与市场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洛秦在《音乐研究》2010年第3期中提出,从多学科角度关照,Ethnomusicology学科应当翻译为“音乐人类学”。祝炼坪在《黄钟》第4期中,探讨了“数码钢琴”教学的学科建设。
2、对于学科改革发展的探讨
在学科建设的讨论中,伍国栋在《人民音乐》第9期中,倡导进行现代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和建立民族音
乐学领域的“视频音乐志”项目,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影视音乐学”的学科建设。贾达在《人民音乐》第6期中,建议设立高层次表演实践型学位以强化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并初步提出音乐学科的学科设置与学位体系的构想:音乐学科设置、研究方向及学科属性为①创作与表演;②理论与音乐学及音乐教育;③应用与科技。
学位体系预设为:学士学位包括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学士、音乐理论、音乐学与音乐教育学士、音乐应用与音乐科技学士;硕士学位包括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硕士、音乐理论与音乐学、音乐教育硕士、音乐应用与音乐科技硕士;博士学位包括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博士、音乐理论与音乐学、音乐教育博士、音乐应用与音乐科技博士。
施咏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第1期文中,探讨预设“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学科。洛秦在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一书的序言中谈到,从审美及其民族心理来探究音乐与文化的关系,的确开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视角。郑茂平在《音乐审美期待的心理实质——迈尔期待理论及相关延展研究的心理学解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3期)文中,从音乐心理学角度对迈尔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就学科的发展来说,韩钟恩认为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相应学历层级提升,音乐学学科计量的增长非常明显,但学科含量的提升乃至提纯是我们需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
2010年音乐学学科的招生情况,较之前两年没有明显的变化。目前就音乐学人才培养方面,具体呈现出如下特点:1、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全年音乐学人才培养呈现出培养研究性学习人才的思路。具体表现在2010年的几次重要学术征文比赛评奖活动。“多元视界・融合创新”——第二届“全国音乐传播论文征集”活动。选题范围广泛,涉及到音乐文化产业;多元音乐文化传播;音乐传播的空间;传媒与音乐;音乐传播中的“人”;科技与音乐传播;音乐的日常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音乐传播等。其中,许多选题为前沿研究课题,对于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大有裨益。此次论文征文对象不局限于在校学生,还欢迎各大高校青年教师参加,促进高校音乐学的研究。
第六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活动,规定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在学期间完成并发表的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中国音乐史专业方向的论文,均有资格参评。此次论文评选活动增强了高校间的学术交流。
第四届“人音社杯”高校学生音乐书评征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校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高校营造出勤奋读书、关注当前理论研究的良好氛围。
2、各高校之间整合资源、相互交流探讨研究生培养
自2010年3月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办了“当代人文思潮系列学术讲座”。这次学术讲座,同时也作为一门课程被纳入一学期的研究生选修课中。分别为《现代、后现代与启蒙》、《维特根斯坦的生活世界》、《什么是艺术?
艺术评论
2011年音乐学年度报告
蒯卫华
11
2011/5・文艺争鸣・艺术评论
——分析美学中的艺术定义及艺术的“终结”》、《德勒兹与音乐》、《福柯的权力理论》、《回顾与展望:30年来人类学研究的新视野》、《西梅尔:大都市与时尚的文化诊断》、《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结构-后结构与当代文化符号实践的转向》等。讲座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增进对当前人文学科发展的了解,切实促进了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上海音乐学院举办2010上海音乐学院首届音乐学术周暨第七届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特邀中央音
乐学院戴嘉枋教授开设十讲内容,题目为《20世纪中国音乐史的区域史与断代史研究——以“音乐”为例》。
2010年5月21日,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了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部分师生座谈会。主要涉及了十个话题:音乐学系的学科教研组划分;教学课程结构;研究生教学中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学的课程名目;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的音乐学教学衔接;“填鸭式”与“火花式”的教学理念;科研工作与科研资助;学位论文的写作与评价;理论预设与田野调查的关系;张伯瑜教授《民族音乐学的认知》分析法要点;“中国音乐学网”等话题。
除了高校之间的交流外,2010年中央音乐学院还与德国现代室内乐团合作开展“ContempoPrimo-室内乐团培训计划"。德国“现代室内乐团”是全球最杰出的新音乐室内乐团之一,被赞誉为"鲜活的现代音乐记忆库”。此次大师班授课及专题培训分为三个工作单元2010年8月、11月和2011年3月。培训后的团队将在2011年3月举办公开音乐会。
三、学术研究
2010年的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主要集中于音乐人类学、音乐考古学、音乐表演、作品分析与作曲技术理论、律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批评学等多个领域。笔者将以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为例,梳理全年相关的学术研究亮点。
首先,基于《中国民族音乐集成》工作的实施至今已经30年,传统文化已从“集成时代”进入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的“后集成”时代。乔建中《中国音乐学》第4期中,在55份民间音乐现状调查报告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后集成时代音乐文化的变迁。王耀华在《人民音乐》第1期,也提出应当对集成进行修订和补充,增加诸如各乐曲文化背景的资料、完善民族、地域、乐种分类等等。
其次,民族音乐形态分析的研究逐渐深入,成果颇丰。王耀华在《腔套布局试析》(《黄钟》第1期)中,阐释了腔套布局主要体现在宫调、板式与节奏、腔韵与腔音列以及音等的对比统一中。方建军在《天籁》第1期文中,通过对西安鼓乐《雨霖铃》实际演奏音响记谱,与当地乐社所传俗字谱的译谱比较,分析其间的差异。褚历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3期中也做了音乐形态研究。再次,学界做了大量田野调查和仪式音乐研究。如:毛继增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第2期中,就田野工作的重要性、模范人物、事前准备、现场注意、事后关注等方面进行阐述。
周楷模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第3期,岭南排瑶自述
的“歌堂仪式”、他者典籍记述的“歌堂仪式”等层面对“歌堂仪式”研究文本进行双视角梳理。赵书峰在《黄钟》第2期,以湖南省新化县民间道教音乐为例,结合音乐形态学、民族音乐学和仪式音乐民族志的研究理论对其民间丧葬仪式进行阐释。吴凡在《中国音乐学》第4期中,对湘中冷水江抛牌仪式进行研究。张虹在《天籁》第2期,将湖南石鼓镇丧葬仪式置入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对仪式中的音声行为进行考察和分析。
此外,包括道教在内的宗教音乐研究也颇具亮点。如:刘红在《音乐研究》第2期上,对(1957—2008)这一时期的道教音乐研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林苗在《中国音乐学》第4期,从历史语境视角审视了中国新教赞美诗集《普天颂赞》的生成背景,进而就其相关问题做了梳理。周耘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第3期,阐释现今使用的汉传佛教《水陆仪轨会本》是漫长年代传承过程中不断修纂演进的结果,讨论了水陆道场使用经文版本的历史变迁状况。
2010年中国学界还注重对外学术比较研究。如:管建华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第4期文中,提到印度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存在与我们的传统音乐存在进行对照,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民族志”或后现代人类学实践。刘富琳在《黄钟》第3期,将日本长崎“清乐”的曲目《算命曲》与我国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周耘在《黄钟》第4期以东瀛实地调查为据,结合文献梳理,对日本雅乐的多元文化构成、中国文化元素和宗教文化彩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
张振涛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音乐研究》第5期)文中,梳理了近些年推出的“文化背景(上下文语境)、声音、观念、行为三角模式、局内局外观或双重身份(双重视角)、文化价值相对论、仪式音乐与音声环境、时空隐喻、历史建构、社会维持、社会性别、道义经济、国家在场、狂欢日常、想象的共同体、印刷资本主义”等概念。以及民族音乐学的三大理论立柱:文化中的音乐、局内局外观以及连带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相对论,而把音乐置于文化背景则尤为三支立柱中擎天大柱。齐琨、吴凡也在此刊共同回溯了三大立柱在中国逐渐立足的发展过程。
除了以上的学术研究之外,本年度还有几个重要的学术工程项目值得记录。其一、《西安鼓乐全书》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作者是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西安鼓乐研究专家、92岁的李石根先生。其二、《中国历代乐论》编撰工作由上海音乐学院音研所项目启动。工作小组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小盾教授指导、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组织,集结了一批致力于中国音乐史、音乐文献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其三、二胡艺术百年历史文献巨著《华乐大典・二胡卷》于2010年7月2日在京举办首发式,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四、学术交流
2010年音乐界学术交流活动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学术研讨会、重要音乐演出赛事和演出活动。
12
1、学术研讨会
3月22日—24日,“2010中国交响乐峰会”在杭州召开。
3月27日,《李元庆纪念文集》首发式及座谈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4月10日,庆祝《中国音乐年鉴》第20、21卷出版座谈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4月11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生命为鼓乐燃烧”—《西安鼓乐全书》出版座谈会。5月23日,2010中国美育论坛在京召开。
6月12日—14日,“2010年全国综合大学音乐院系歌剧教学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8月1日至6日,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ISME)在北京召开。9月“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理论作曲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
9月16日至18日,“全国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广州大学举行。10月20-24日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召开“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16届年会”。10月13日,2010天津音乐节在天津音乐学院举行。召开“纪念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缪天瑞学术研讨会”和“纪念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艺术成就座谈会”。10月30日,中国音乐学院召开蒙特威尔第与早期巴罗克音乐研讨会。11月1日,中央音乐学院七十年校庆。11月2日“中外音乐学院院长论坛”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11月7日—11月10日,福建省福州市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当代音乐研讨会。11月9日——13日,两岸三地民族音乐学论坛在苏州市召开。11月15日至18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世界音乐周——“中国—印度音乐对话”暨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第四届年会。11月19日,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了2010年全国音乐美学学会高层论坛暨专题笔会。11月24日上午,2010年中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论坛在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报告厅开幕。11月26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唐・宋音乐史学研讨会。11月27日,“第二届大学生艺术教育专家国际研讨会”在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进行。11月30日“西方音乐研究的跨学科视野研讨交流会”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召开。12月2日至5
日,中国音乐剧教育与创作国际论坛——第四届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2月3日至5日,“2010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常务馆馆长工作会议”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12月10日—12日西方音乐学会2010年广州第三届年会,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举行。
2、2010年重要赛事
5月5日至17日,首届中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比赛项目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5月20日至26日,第六届全国青少年大提琴比赛在厦门举行。24日,召开了第六届大提琴比赛学术研讨会。7月15日——26日,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在浙江的绍兴举行。7月26日至8月5日,第五届鼓浪屿钢琴节暨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在鼓浪屿举行。
3、音乐演出活动
1月至3月5日,2010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大提琴原创作品比赛作品征集,获奖作品于5月9日在上海贺绿汀音
乐厅演出。2010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5月22日晚在北
京国家大剧院举办了开幕式音乐会。7月26日,2010海峡
爱乐乐团两岸巡演正式启动。首场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演出之后,将赴成都、深圳、台北、台中进行4场演出。8月
19日,韩国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曹秀美“上海夏季音乐节”独
唱音乐会在上海夏季音乐节音乐厅举办。9月25日,绽放
美丽人声系列音乐会——陈苏威独唱音乐会在中央民族
乐团音乐厅举行。10月6日至15日,“国家大剧院2010国际
打击乐节”在北京拉开帷幕。10月11日-31日第十三届北
京国际音乐节开幕。11月27日,指挥大师韩中杰90华诞暨
从艺73周年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
五、年度问题
2010年的年度问题集中突显在学术研究领域重视区
域性研究、断代史研究;全年大型学术研讨会举办的同时,
小型专题研讨会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世界《人类非物
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又增加了新成员。
1、区域性研究、断代史研究。
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领域的区域性研究被许多学
者关注。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上,洛秦教授
率领的“上海城市音乐研究”小组赴南京参会。该小组的
研究包括:上海俄侨“飞地”音乐;上海古琴音乐;上海韩国
“飞地”音乐;上海民俗音乐;上海众合唱团;上海戏曲
——昆曲等。
杨红在《中国音乐学》第4期文中,强调区域音乐是民族
音乐学的重要研究论域,并从空间级序、文化类聚、音声景
观和社会认同等方面提出了对区域音乐研究的整体性理论
建构。阐释了将区域音乐纳入微观、中观、宏观的空间视野
中,探讨音声景观动态的音乐文化与社会环境整合关系。
音乐史学方面,区域性断代史研究如:戴嘉枋有关《20
世纪中国音乐史的区域史与断代史研究——以“音乐”
为例》的研究,分别从:前“”的中国音乐概述;“”前
期运动中的音乐;“样板戏”音乐;“”中期的音乐
和地下“知青歌”;“”后期的音乐等角度进行探究。
2、大型学术会议与专题性质的小型会议相结合
2010年中国交响乐峰会、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16届年会、西方音乐学会广州第三届
年会等这样的大型会议为此年度的学术研究勾勒出一道北京现代论坛
亮丽的风景线。唐・宋音乐史学研讨会从乐律学、古谱
学、音乐文献学、乐器学及音乐制度等多视角展开全面、深
入的探究。蒙特威尔第与早期巴罗克音乐研讨会、中国—
印度音乐对话、《西安鼓乐全书》出版座谈会等,本年度众
多精致的小型专题会议成为这道风景线上璀璨的明珠。
3、2010年中国麦西来甫被列入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京剧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
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
蒯卫华・2011年音乐学年度报告
1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