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体育场馆具有哪些特点
奥运场馆的特点是主办方投入巨大,而奥运会时间短、人员相对集中。于是有专家提出了奥运场馆的设计思路:以赛后利用为主,兼顾赛事,降低一次性投入,最大程度降低能耗,考虑多种经营模式
大家总想修建宏大而昂贵的建筑。对,比赛场地在比赛时爆满,而且门票收入对主办者很重要。但是,我们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能否把比赛场地修建得恰如其分,在赛后仍能使用。”———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今年北京进入了奥运场馆全面建设时期。两三年之后,这些体育场设施将先后在北京亮相,迎接2008年的奥运盛会。但是,16天的奥运之火在北京熄灭之后,如何对这些投入巨资的体育场馆进行赛后的经营运作和日常管理?这将是政府、场馆业主和所有场馆经营管理者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赛后利用是一个全球性课题
出租:奥运设施雅典奥运会仅过了半年多一点儿,很多奥运设施就被空置了雅典没有赛后利用计划澳大利亚TELSTRA场馆的商业重组”……这些都是在悉尼和雅典奥运会过去仅几个月就成为报纸和杂志的头条内容。
在前不久举行的奥运场馆建设运营国际论坛上,来自国际国内的众多专家都认为,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是一个全球性课题。荷兰阿姆斯特丹竞技场顾问公司总经理本·温布瑞克说:奥运场馆通常只是为了单一的活动而建立,而这些建筑的赛后潜在利用在设计和计划阶段经常被忽略。赛后这些建筑成为了累赘,当地政府不得不每年耗费很多金钱来修缮和维护它们。
目前北京奥运场馆大都采用了项目法人招标的运营模式。据北京市有关部门估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相关投资额将在3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仅五个完成法人招标的场馆项目总投资也逾200余亿元。中标的法人不仅要筹措建设资金,更要在未来几十年的运营期中让效益最大化。赛后利用显然成为投资开始阶段就要考虑的问题。
赛后运营不能赛后才考虑
由于项目前期规划与设计的不足,以及相关人才的缺乏,导致场馆建设未能充分参与城市运营,场馆自给自足能力的匮乏使日后维护和发展的资金捉襟见肘,这是国际上普遍遇到的问题。所以,上海东亚体育文化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舒兆良认为,赛后运营是一个必须与场馆兴建同步运筹的谋略和蓝图。
据介绍,工程投资12.9亿元的上海八万人体育场,是国内赛后利用比较成功的例子。作为上海的标致性建筑之一,该体育场除了建立比较完备的体育设施,还设立了宾馆、娱乐场所、购物商场等其它功能场所。近来上海市又把体育场的地下部分开发成了上海的旅游集散中心,巧妙地利用了它的交通枢纽功能。但由于集散中心这一功能在体育场设计之初并未考虑到,造成了场馆的被动使用,旅游集散中心的舒适度和美观性都打了折扣。
相对而言,天津奥林匹克水上中心前期策划就比较充分。有调查显示,北纬40度以上地区的室内水上场馆经常陷于经营困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60%的成本来自于大量的能耗。于是设计者把该场馆的设计重点放在了节能方面,为日后运营大大降低了成本。
有来自澳大利亚的专家介绍,奥运场馆的特点是主办方投入巨大,但奥运会时间短、人员相对集中,而场馆将在未来长时间成为城市关注和使用的对象。于是有专家提出了奥运场馆的设计的思路:以赛后利用为主,兼顾赛事,降低一次性投入,最大程度降低能耗,考虑多种经营模式。
体育场馆的商业潜力在哪里
当然不用过于悲观,国内国外也有不少案例,经过精心规划,奥运会比赛后场馆依然有潜力带来滚滚财源。
不少专家们认为,主要有3种方法可以增加场馆的商业收入。一是扩展广泛的休闲设施,例如:高级座位、包厢、餐厅、酒吧等,很多欧洲足球俱乐部的新赛场就可以显著提高在比赛日的收入。比如:在阿姆斯特丹Arena体育场举办阿贾克斯足球赛,大约有50%比赛日收入是通过商业对商业的方式得到的,而这些仅占场馆面积不到10%的设施,都是通过VIP和商业人士在高档餐饮、服务和坐席的额外消费中得到的。当然没有一流的场馆设施是不可能做到这点的。
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场馆建筑本身。场馆通常是没有比赛的日子多于比赛日,在没有比赛的日子可以把场馆变成会议设施,零售、博物馆、康体中心、电影院等。当这些设施可以在比赛或非比赛日得到双重利用的时候,额外的优势和作用就能够显现出来。
三是,能够显著增加场馆收入的方法就是在场馆内开展各种非体育活动,这些活动通常都是非常赚钱的,比如音乐会或公司活动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当地必须具备这种活动的广泛市场,而且场馆的设计必须具备举办非体育类活动的功能条
件。
所以,经验向人们展示了操作良好的商务管理将成为通向赛后成功的场馆运营之路。而商务管理工作一般在场馆设计选择定案后就开始了。
商业运作因地制宜
从雅典、悉尼、亚特兰大以及其它奥运主办城市经验来看,没有一个最好的程式或捷径可以套用,毕竟每个城市的情况完全不同。所以奥运场馆商业运营必须通过因地制宜的策略和措施来实现。
大多数体育场馆赛后仍然以体育休闲功能为主,而香港体育馆红馆则成为了香港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设施。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麦建琳介绍,运作了22年的红馆虽然是一个多功能场馆,但却是以举行娱乐节目驰名,特别是中文流行音乐会。红馆的使用率高达96.7%,在去年举行的187项活动中,有近八成属娱乐性节目,体育性质的活动则只有5项,另有35项属演讲和聚会等其它性质的活动。目前红馆的最大支出是员工薪酬及运作开支,而收入来源除主要来自租金外,也包括广告、售卖物品、食物及饮品
的特许专营权。红馆运营多年来均有盈余,在上一个财政年度,支出约为3600万港币,收入则有7600万港币,其中近八成的收入来自租金收益。
考察过北京奥运赛场的国外专家也为北京支招儿。他们认为,北京超过1400万的人口无疑是一个优势。通过增加奥运体验、餐厅、酒吧以及其它休闲和娱乐设施的方法,将奥运场馆转变成并将其看作是一个旅游景点,奥运场馆就可以成为与故宫、长城、颐和园等景点齐名的北京的顶级旅游胜地,可以获得充足的收入自给自足,甚至盈利。
奥运仅仅是场馆运营的演练
北京现代论坛其实奥运场馆建设仅仅是冰山一角!来自体育总局的数据显示,在奥运会、世博会、全运会,还有其它商业体育赛事的巨大拉动作用下,未来1015年全国的场馆建设将提前到近5年内形成高潮,这对于国际国内的供应商而言都是一个具有诱惑力的大蛋糕。
有关方面负责人透露:5年内国内体育场馆总投资规模预计在2000个亿左右!从目前的经验看,一个场馆的投资平均为一个亿,如果是一个综合体育中心,有游泳池、网球场等设施的,一般造价在七八个亿左右。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62万多个体育场馆,总面积10亿多平方米,但人均拥有面积不足1平方米,而美国人均场馆面积已经达到16平方米。可见国内体育场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目前场馆建设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东南沿海一带,但中西部的市场也将很快兴起。
体育场馆的缺口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而场馆运营的效率并不尽如人意。奥运等一批场馆的建设一方面将填补这一缺口,另一方面,以场馆运营为标志的体育产业的资源整合和深度经营将获得更大的拓展空间。本报记者罗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