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后的面临的挑战
摘 要
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对其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利用SWOT分析,具体的挑战为:一、经营管理:推进国际化思维;二、品牌营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三、生产技术:消化吸收与后续开发 四、文化整合:获取工会组织等支持
关键词:吉利,沃尔沃,收购,挑战,经营管理,品牌营销生产技术文化整合
2010年中国汽车界发生了了一件大事 ,引来了广泛关注——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汽车吉利收购了世界著名的豪华车品牌沃尔沃。
这起并购案是全球汽车业一件大事,必将改变未来全球汽车产业格局,这对于中国自主品牌的车企来说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只有短短13年造车史的中国吉利集团收购了沃尔沃这家拥有八十年历史的豪华车品牌,这对整个中国汽车工业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
但收购之后,如何才能真正驾驭这个“洋媳妇”,“穷小子”吉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结合SWOT战略分析模型,通过对外部机会、威胁,内部的优势、劣势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吉利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经营管理:推进国际化思维
从外部的机会和威胁来看,吉利虽然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过一些成功,但
毕竟没有运营一家跨国汽车公司成功的经验。
  跨国并购并不是难事,但是管理好并购后的企业却并不容易。吉利汽车是一家中国浙江的民营汽车生产商,规模并不大,而沃尔沃是一家享誉全球的豪华车生产商,吉利汽车从中国市场到全球市场的转变需要吉利的管理层具有国际化思维的经营管理能力,而这显然是一个挑战。
  并购后,沃尔沃总部仍在瑞典,研发团队、生产团队很多都在海外市场,这就需要吉利汽车的战略布局具有全球视野,同时更要考虑布局对吉利汽车原有品牌生产的促进作用。收购后如何保证沃尔沃汽车的品牌形象和质量稳定,还能够利用沃尔沃的技术管理提升吉利
汽车制造的水平,这对于李书福和他的管理团队是个严峻挑战,进军全球市场,吉利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缺乏管理经验主要表现在缺乏人才上,沃尔沃的资产和品牌结构很复杂,需要知晓豪华汽车战略和运营汽车产销策略的人才与之相匹配,为此吉利应当要为收购后建立合适、优秀的经营管理团队。
二、品牌营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吉利之所以斥巨资收购年年亏损的沃尔沃,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看中了沃尔沃的品牌影响力。在福特售卖的几大品牌中,沃尔沃比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更有价值,更关键的是在中国,沃尔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堪比奔驰、宝马,被视为“最安全”的高级车,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吉利企望借助沃尔沃的品牌影响力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这就意味着吉利并非仅仅是经济型轿车。
  但是,能够成功收购世界知名品牌并不意味着可以成功驾驭这一品牌。对此,联想收购IBM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联想收购IBM后,不仅在扩大全球笔记本市场份额上毫无建树,而且使企业自身的发展也笼罩在大品牌的阴影之下——但凡联想对Thinkpad品牌的进行改动,就有人认为Thinkpad笔记本品质会降低。由此看来,中国民族品牌想通过世界名牌提
升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任重道远。
  未来如何将吉利和沃尔沃两个级别相差甚远的品牌进行融合,如何利用吉利在中国的销售网络经营沃尔沃,如何借助沃尔沃在全球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帮助吉利进行海外扩张,将是决定这18亿美元花得值不值的关键。
三、生产技术:消化吸收与后续开发
  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看重沃尔沃的技术优势和国际化的研发能力。当前,我国汽车产量已居世界之冠,但合资品牌占有较大份额,自主品牌技术和品牌形象尚未赢得普遍认可,中国汽车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先进技术和优势品牌,这对于吉利汽车而言是一次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沃尔沃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在消费者眼中也是北欧豪华车翘楚,在83年历史中以安全和环保享誉全球汽车产业。吉利通过收购获取沃尔沃的相关技术,有望改变中国消费者对国产车“技术含量不高,不够安全”的印象,对于吉利汽车的企业价值。
  虽说相关合约包含了技术转让条款,但跨国并购中先进技术的转让往往存在不确定性,因
为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东道国政府、被收购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可能针对技术转让、转移定价等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限制条款,并在日后的经营中严密监督。此次收购对于吉利而言有个有利因素,那就是吉利将收购100%沃尔沃股权,这对于吉利排除障碍会有所帮助,但困难仍不可低估。
  此外,吉利还应当重视对技术的消化吸收与改进,即使成功以合理代价获取技术转让,也不能替代自主消化吸收和后续开发。任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不是可以用钱买来的,如果中国企业自己不能在技术开发方面形成足够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如果没有可持续的研发技术团队与研发支持系统,有可能会造成研发人员与技术的流失。
四、文化整合:获取工会组织等支持
上海汽车之所以折戟韩国双龙汽车,重要的原因便是由于双龙汽车工会组织的多方阻挠,最终使上海汽车退出双龙汽车的股权。2006年上海汽车收购韩国双龙汽车株式会社51.3%股权,但当传出上汽有意和双龙合作开发SUV车型时,双龙工会立即莫须有向韩国司法当局举报中国人欲偷窃本国技术;直到最后上汽被迫决定停止继续注资、听任双龙汽车破产重组时,双龙汽车工会也发动会员围堵中国驻韩使馆,并在韩国全国发动签名运动,谴
责上汽窃取韩国汽车技术、违背当初投资协议。前车之鉴,中国企业须铭记在心。
因此,收购完成只是新挑战的起点,一切才刚刚开始,吉利要走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等编著.管理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3.彼得˙德鲁克等.公司绩效测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