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北京的城市现代化水平
20025月,中共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在2008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00美元,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奋斗目标。这就意味着北京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日程比原定的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又提前了两年。北京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北京市未来发展的期待,也是整个中国在向现代化迈进中的客观要求。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作为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大城市,对自己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所负的责任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要担当起应负的责任。而对于北京的每一个富有责任感的普通市民来说,在享受到北京城市现代化给人们带来的诸多有益成果的同时,也要对自己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有一个科学的估计,对于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也要有一个客观的分析。

一、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

如果根据北京市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水平和速度来预测,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不成问题的。现在,国际上通行的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1956年的《经济增长理论》中提出的,这种观点把发展看作是“总人口人均产出的增长”。这个理论是一种板有代表性的观点。在这些发展经济学家看来,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就是经济增长问题,只有加快工业化的步伐,提高工业化的程度,就会导致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因此,他们都把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的速度,作为评判发展的首要标准。这是一种把发展 单纯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的发展观。受到这种发展观的影响,人们很普遍地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看成是现代化的首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而我国臼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1979年到2002年,中国的国民总收入增加了7.5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3%,而北京又在全国的经济增长中名列前茅。2002年,北京人均GDP已达到3436美元。王歧山市长在2004216目的《政府工作报吉》中宣布,2003年,全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达3611.9亿元,比去年增长10.5%。特别是北京又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这给北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头一条就是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北京已经超过了这个标准。这样,人们有理由对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持乐观的态度。

但是,问题并不是这样简单。且不说英格尔斯当年提出的指标是否己经过时,更为重要的是:上个世纪最后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特别是许多不发达国家在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便越来越多国外的学者、专家、政府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认识到: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必须把发展看作是涉及社会结构、人的生活、国家制度以及加速经济增长、减少不平等和根除绝对贫困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从80北京现代网站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以至发达国家的实践进一步把发展观的视角从“物”转向了“人”,强调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的协调,提出发展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

在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我们党总结吸取国内外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这种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则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种科学的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对于单纯用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确实存在弊端。有学者指出:“GDP或人均GDP不能反映发展的社会成本,不能衡量经济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不能衡量效益、效率、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当然更不能作出价值判断,如对经济增长是否实现了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做出判断。”

从这些新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我们有必要对北京市的城市现代化水平进行一番冷静、客观、全面的审视。

二、北京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测量结果

北京市总面积16808平方公里,所辖18个区,城区有4个区,近郊区4个,远郊区8个,远郊县2个。城市中心区与城市附属边缘区面积之比是125左右。

首先看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根据何传启研究员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编写的《中国现代化报告》
的测评结果,该报告共有三妻评价指标体系:第一次现代化指标、第二次现代化指标、综合现代化指标。为了简明起见我们只看《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对2002年北京市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的结果,同时,为了能与上海、天津等城市的现代化水平进行比较,我们同时列出这三个城市的评价结果。

按照第一次现代化的评价指标,北京市2002年的实现程度为95%,金国排名第二;上海排名第一,实现程度为97%;天津第三,实现程度为94

根据这个评价标准,北京市(也包括上海、天津)除了人均GDP以外,都已经达到了现代化的标准。根据2002年北京市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和从1980-2002年年均增长率来测算,《中国现代化报告》提出了实现第一次现代化所需要的时间。北京达标项目9个,实现程度95%1980-2002年年均增长率为0.63,因此,达到100%达标需要8年,也就是到2010年实现第一次现代化。(上海年增长率0.77,达标程度97%、只需3年就可达到100如天津年增长率0.87,达标程度94%,需要7年实现第一次现代化。)

从《中国现代化报告》的评价标准来看,北京实现现代化的程度比较乐观,只剩一个人均GDP没有达标,其他方面都已达标。但是,实际情况可能不是如此。因为这个评价标准是根据英格尔斯的评价体系修改制定的,英格尔斯的标准现在看来本身献比较偏低,有些过时。此外,《中国现代化报告》主要根据世界银行和国家统计部门所公布的数字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家、地区的现代化程度进行数量的分析、排列,不做具体评价。它对我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进程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要真正了解一个地区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和存在的问题还必须对一个一个地区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对北京的城市发展进行过深入地专门研究的陈剑、夏沁芳的研究成果《北京离现代化有多远》就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他们是把北京与国内主要大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等地的现代化发展状况进行比较,认为北京原有的领先优势有所减弱,有些方面甚至是落后了。

经济领域比较:经济增长稳定性高,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从1991年到2001年,五城市平
均增长速度为第五位;人均GDP居第四位,深圳、上海、广州都已经超过了4000美元,北京2001年才突破3000美元,比深圳晚6年。

社会领域比较: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200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8.4%,老龄化程度高于上中等收入国家7.9%的平均水平;人民生活跨入小康,迈向富裕(2001年,北京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6.2%,已跨入富裕型阶段(20%-40%,高于深圳,低于天津、上海、广州;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支出最高;万人拥有的医生数最高46.6人,高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8人;科技教育水平领先,2000年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6.28%,占国内绝对优势。

城市建设方面的比较:交通、环保问题较多,是北京的薄弱环节,人均道路面积最低,2001年为7平方米,轨道交通占公交客运总量9.4%,而纽约等大都市占65%,上海也达到10.5%;大气污染问题突出;城市住宅建设略有优势,2001年人均居住面积17.6平方米,高于天津、上海。

国际化水平比较:航运、信息国际化服务功能有一定优势,金融国际化尚待提高。如上海金融机构3200余家,比北京多4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有256家进入上海,只有158家进入北京;跨国公司总部25家进入上海,只有19家进入北京;国际交往与交流能力相对较强;2001年北京旅游外汇收入占GDP比例8·57%,为五城最高。

其次,为了看到北京与世界大城市在现代化水平上的差距。

北京经济结构的国际比较:北京在第三业的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方面比上述纽约等大城市相比大约相差1923介百分点。

非农化水平方面:纽约等世界城市的非农化水平很高,非农就业人口比重均在99%以上,北京市的差距在10个百分点以上。

信息化水平方面:北京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产业基础深厚,现代化通讯设施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北京信息化水平在全国居首位,与世界城市的差距并不显著。如千人拥有
电话数、千人拥有移动电话数、千人拥有计算机含数、千人拥有因特网主机数等,北京的差距不是很大。

第三,对北京现代化水平的总评价

陈剑等认为:北京离基本现代化仍有一定距离。2001年,北京市基本现代化的总体实现程度为75.0%。从社会、经济、城市建设三个方面观察,实现程度分别为85.4%80.7%56.5%。北京与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还有较长路程。2001年,北京市现代化总体实现程度为62.1%,经济、社会、城市建设三方面的实现程度分别为67.0%78.8%38.1%

上述结论我们认为是比较客观的,也是可信的,它反映了北京市在城市现代化方面的真实水平。北京距离实现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还有很多是属于结构性的问题、制度性的问题,还有属于人们的观念的问题、社会环境的问题,也还有那些统计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的问题。数字可以给人以鼓舞,但是数字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出发,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出发,我们
更愿意接受这样的结论:北京离基本实现现代化仍有一定距离,而北京离真正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还有较长的路程。

三、北京在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市市长王歧山在20042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存在的八个大问题,就表明我们的政府领导人对北京市在实现现代化方面的差距有清醒的认识。他所讲的八个问题可以说每个都击中要害,都表明北京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确实还有很艰难的道路要走。由于文章篇幅所眼,仅对他所提出的第四个问题 远郊区县与市区差距大、城市化进程滞后的问题略加分析。

首先,我们要看一下北京郊区在北京城市中的地位。

北京市的总面积1.68万平方公里,而郊区的土地总面积达1.5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4%。北京的行政区划为4个近郊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8个远郊区(门头沟、
房山、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怀柔、平谷)2个远郊县(密云、延庆)。共有121个镇、29个乡、3995个行政村。2002年,北京郊区的常住人口895.6万,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78.8%,其中城镇人口566.2万人,占63.2%,农村人口329.4万人,占36.8%

这就是是说:北京郊区的面积占北京总面积的94%,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78.8%,其中农村人口占郊区人口的36.8%。因此,郊区的情况如何,郊区农民的状况如何与北京市的现代化关系极大。我们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来看问题,就不能只看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指标,还要看看占北京全市人口近八成的郊区人口、以及郊区人口中约四成的农村人口究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水平?

其次,近年北京市郊区现代化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根据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编制的《走向现代化的北京郊区2003》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2002年北京郊区现代化的水平:

就业情况:郊区从业人员165.6万,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38.7%;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29.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31.9%

产业结构情况:郊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占13.6%,;第二产业占40.7%,; 第三产业占45.7%。郊区已经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农民收入情况:郊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80元,其中农民现金纯收入达到5811元,占全部纯收入比重的98·8%

郊区城市化水平:郊区按照"卫星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中心村"四级城镇规划体系,加快郊区城镇建设步伐,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郊区常住农业人口329·4万,非农行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6·4%,促进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1%

第三、郊区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问题是郊区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随着北京城市总体的发展,城市圈的扩大,推动了城市人口城市化发展,而郊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则相对缓慢。

根据北京市农委提供的2002年的资料看:2002年,北京郊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占13.6%,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达到86.4%。但是非农化水平却与之不相适应:2002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38.7%;第二、三产业占61.3%。显然,农业所占的劳动力与其产值的比重差的比较多。同样城市化水平也较低:2002年,北京郊区的常住人口895.6万,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78.8%。其中城镇人口566.2万人,占63.2%,农村人口329.4万人,占36.8%。城市化仅达到63.2%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市郊区非农化和城市化的水平落后于工业化的水平。郊区城市化水平低,自然就直接影响整个北京市城市化水平。北京的郊区,靠近北京这个大城市,有利条件比较多,为什么郊区城市化会滞后呢?很多学者对此作了分析。

赵树枫等人关于《北京郊区城市现代化探索》一书对此作了深入的分析:首先,工业化弱
质是城市化滞后的经济根源。乡镇企业低水平发展,限制了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城镇的主导产业不突出,各镇的GDP总量较低,经济基础不足,难以支撑小城镇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乡镇企业多、装备落后、技术水平比较低,产品缺乏创新和升级的能力。所以到1993年以后,经济效益和规模都逐渐下滑。乡镇企业低水平的发展,限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制约着非农业就业比重与工业化水平同步提高。造成工业化弱质另一个原因是郊区各区县企业规模结构偏小,小企业占90%,而且布局分散,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不能获得规模效益,对于它所在地区来说意味着吸纳劳动力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潜力也比较小,直接影响该地区城市化的水平。因为很多乡镇企业就办在村里,职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虽然从事非农产业,但仍然是农民,这样反过来加剧了乡镇企业分散。

其次,城镇布局分散,城镇规模小,人口集中程度低,对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缺乏吸引力和吸纳能力。北京郊区有卫星城、中心镇、建制镇三级城镇体系,这些城镇都是在原来县、乡政府所在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制镇有91个,90个在远郊区,是随机分布的,从城镇发展的需要看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从总的数量上看不少,仅顺义
一个区就有15个。但人口少、规模小,比上海十天泽的建制镇都要小,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的建制镇平均人口1.5万人,低于全国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1.6万的水平。这样的小镇,基础设施发展不起来,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也差,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力差,自然就会影响郊区的城市化水平。

第三,是以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影响。现在郊区人口分为农村户口和非农村户口。农民向城镇聚集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他们即使进了城镇,也无法享受和城镇户口的居民同样的待遇。而农民所承包的土地对农民来说,除了生产的功能外还有社会保障的功能,不论土地经营有多差,但土地承包权非常重要。他们不愿意在失去土地的前提下进入城镇,或者去从事非农产业,许多非农产业的人员往往游离于城镇之外。

除了以上这些原因外,农民收入水平低也是影响他们集中到城镇生活的原因。

由于郊区城市化滞后,会造成一些负面的效应。许多农民从事非农业的生产,但是还承包
着土地,他们主要精力是做工,附带着经营土地,这样造成整个劳动力素质低下。一方面,土地耕作制度仍然停留在分散式家庭生产的状态,他们虽有承包土地,但也不把精力放在土地上,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生产。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企业的劳动者,但在企业中他们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钻研技术,提高业务水平。职工整体素质的低下,就限制了乡镇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郊区人口居住分散,城镇规模不能扩大,更会直接影响郊区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和其他生活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得农民远离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严重地限制了其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四、北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前景

尽管北京市在实现现代化的方面存在这些问题,但是北京市的有利条件还是比较多的。特别重要的是北京市政府的领导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且在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就拿解决郊区城市化滞后问题来说,从王歧山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很多市领导在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考虑。他特别强调:必须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离开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离开郊区的现代化就没有首都的现代化。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
元结构,引导要素资源向郊区倾斜,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报告中提到要坚持“多予、少取、放话”的方针,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这其中就提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15个行政村通油路任务,提到加快实施山区移民搬迁工程,易地安置采空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的险村险户。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政策中提到: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登记服务制度,将农转非人员纳入促进就业优惠政策范围,逐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在就业管理、培训和服务等方面平等对待。此外,还提到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郊区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肯定会有积极作用。

北京市要在2008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应该说是能够达到的。这里说的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不是完全实现现代化,两者在要求上是有相当的差别的。就拿北京差距最大的人均GDP来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并不是很高的。有学者认为,对一个城市而言,基本现代化标准,人均GDP应当在8000-1000美元较为合适,人均6000美元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偏低。世界城市人均GDP水平:20世纪60年代就达到6176美元,目前己超过35000美元。对世界城市人均GDP的历史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就己经超过6000美元。所
以,以人均6000美元作为进入现代化的标准,属于偏低的标准。城市现代化标准应当高于国家标准。北京这样一个特大城市的现代化标准,应当高出国家标准20%30%,至少达到人均8000美元以上。

但如果考虑人民币与美元之间汇率,人民币被明显低估这一因素,人均6000美元作为基本现代化标准可以接受。因为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即使美元与人民币比价按照41这样一个较低的比值计算,2001年北京人均GDP水平已经超过6000美元,而目前拟定的2008年人均6000美元发展目标,实际购买力相当12000美元。

现代化实现是一个过程。20世纪末期,世界主要城市人均GDPE经超过3万美元。如纽约、东京、新加坡等。2008年实现了人均GDP6000美元,也不足这些城市10年前水平的1/5。这样看来,北京距离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确实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是,北京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能够实现的;在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以后,在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水平和建成国际性大都市方面也就会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2008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00美元,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奋斗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这也是每一个北京市民应有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