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理工类)
设计题目
基于车辆参数的最佳阻尼匹配减震器阀系参数的优化设计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车辆工程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车辆悬架系统包括弹性元件、减震器、导向机构。汽车悬架的性能优劣直接关系到汽车的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制动时方向稳定性,甚至影响行驶车速,损坏汽车的零部件及装载的货物。其中,减震器包括四个阀(流通阀、复原阀、补偿阀、压缩阀),复原阀和压缩阀的阀系参数设计是减震器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一直困扰减震器开发设计和优化的关键所在,二阀参数对减震器的性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进一步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减震器阀系参数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经验设计,并通过反复试验加以修正,最终确定出减震器阀系参数。其“经验+试验”的方法,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过程繁琐,历时较长,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符合当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并且,国内外各企业采用近似设计,减震器阀系参数并不精确、可靠,这直接影响着整车的性能。同时,基于车辆参数、按照最佳阻尼匹配来设计减震器阀系参数,国内外研究的较少,因此,该课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对于进一步改善汽车的各方面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与研发能力,以及汽车行业与国际接轨,研发性能更加完善的汽车,走在科技前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今,国内外减震器的参数设计大都据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总体大致设计,然后进行反复试验,不断修正,直至减震器的各个方面的性能能够满足要求,以致得到较优的阀系参数。目前,减振器阀系参数设计理论和方法均不完善,很难建立可靠的阀系参数设计数学模型。可靠的阀系参数数学模型建立困难,原因有:考虑油液(粘度、工作温度、类型、运动状态等因素)影响、阀片结构(常通节流孔的面积、阀片厚度等)、阀片变形(阀片预紧力、开阀速度点)等问题。阀系参数相互耦合,动一,则全变。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建模困难。
一般说来,目前汽车行业采用近似设计。近似设计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近似设计采用《机械设计手册》变形公式,仅考虑了最大位置处的变形情况,近似设计精确度不高,妨碍减震器参数的进一步优化,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汽车乘坐舒适性的要求;二是,近似设计中,流量系数取常数,而流量系数是由试验确定的,本身并不精确,况且流量系数实际上并非常数,近似设计所考虑影响参数不全面,影响减震器性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汽车性能可提高空间的缩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减振器生产厂家及汽车生产厂家(考虑减震器阀系参数与车辆参数相匹配,与车辆的性能,结构,类型相匹配,对阀系参数进行优化,提高汽车的性能)迫切需要采用准确的阀系参数设计方法与设计理论, 建立可靠的阀系参数设计数学模型,提高产品设计质量和水平,加快产品开发速度。
最近,国内外人士有进一步利用曲线拟合法、有限元分析法以及黄金分割法,对减震器的阀系参数进行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的,没有绝对静止,也没有绝对最有的设计方法,减震器阀系参数设计理论与方法在一步步向前发展!
三、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预期目标:
1技术路线
基于车辆参数,建立悬架振动模型,确定最佳阻尼比
 
车辆参数:簧载质量mu、车辆类型、弹簧刚度K、杠杆比i、固有频率f
   
建立理想的减震器的阻尼特性曲线F—V(由阀系参数确定)
减振器阻尼特性(F---V)主要是由阀系参数所决定的,包括常通节流孔面积Ah、节流阀片厚度h、阀片预变形量frk和最大限位间隙max。
据弹性力学,设计阀片在任意位置处的变形,建立阀系参数设计数学模型和非线性解析
利用节流压力P与流量Q以及阀片变形fr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减振器阀系参数设计数学模型和优化目标函数
阀系参数设计顺序:初次开阀速度点之前常通节流孔面积Ah、初次与二次开阀速度点之间设计节流阀片厚度h、在初次开阀速度点时设计阀片预变形量frk0、在最大开阀速度点时设计最大限位位移max。
原因:阀系参数的相互影响,按一定顺序进行设计,确保减震器参数影响较小,性能提高。
阀系参数设计(常通节流孔面积Ah、节流阀片厚度h、阀片预变形量f汽车减震器和最大限位间隙max等)
     
     
试验
     
     
对减震器阀系参数及车辆参数等综合因素分析
2、预期目标
汽车减震器阀系参数设计与车辆参数相匹配,建立汽车悬架振动模型,确定最佳阻尼比,建立减震器最佳阻尼特性曲线,据弹性力学,利用阀片在任意位置处的变形,建立阀系参数设计数学模型和非线性解析式,最后进行试验验证,并对阀系参数以及车辆参数进行分析,以便再次优化,以期得到可靠的阀系参数设计值,为当今汽车减震器参数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与设计路线,以满足当今汽车减震器行业的发展要求。
3可行性分析
(1) 该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社会价值。
“经验设计+试验修正”不准确,不能满足企业研发新产品周期短,成本低的要求,同时,也不能满足人们对汽车乘坐舒适性、平顺性、安全性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减振器生产厂家及汽车生产厂家(要求阀系参数与车辆参数相匹配,与车辆的性能,结构,类型相匹配)迫切需要采用准确、可靠的阀系参数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提高产品设计质量和水平,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与研发能力,加快产品开发速度,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以及汽车减震器行业与国际接轨,研发性能更加完善的汽车减震器,走在科技前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该课题选取正确、有意义。
(2) 该课题采用的技术路线是合理可行。
首先,基于车辆参数(簧载质量、杠杆比i、固有频率f等),建立汽车悬架振动模型,确定最佳阻尼比,确立最优的减震器阻尼特性曲线;其次,利用速度V、节流压力P与流量Q以及阀片变形量frk四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减振器阀系参数设计数学模型,并进行非线性解析计算;再次,减震器阀系参数设计顺序选择合理:1.常通节流孔2.阀片厚度3.预变形量4.最大限位位移,进行设计减震器阀系参数,最后,进行试验验证,并对阀系参数以及车辆参数进行分析、优化。
因此,该课题研究方法正确,技术路线可行
(3)该课题具有良好的研究条件
首先,经过前期的资料收集、查阅,对于减震器参数设计路线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减震器未来发展前景作出了大胆的分析与预测;其次,前辈们对减震器参数设计积累了经验、资料,可供参考,可对新设计减震器参数进行比对,出优缺点,以便再次优化;再次,本校实验室条件优越,可进行减震器台架试验;最后,指导教师经验与理论丰富,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意见。
因此,该课题研究条件良好。
综上所述,基于车辆参数的最佳阻尼匹配减震器阀系参数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参考文献
[1] 周长城 任传波 徐伟 孟婕 基于减振器特性的阀系参数多分段黄金分割设计
汽车工程 2009年(第31卷)第2
[2] 周长城 任传波 最佳阻尼匹配减振器阀片厚度优化设计与特性试验 振工程学报  2009(22) 1
[3] 周长城 顾亮 筒式减振器叠加节流阀片开度与特性试验 机械工程学报 2007年(第4卷)第6
[4] 李世民 吕振华 汽车筒式液阻减振器技术的发展  汽车技术 200149
[5] 周长城 康保江  车辆参数对油气弹簧阀系设计参数的影响 工程机械 2007年第38
[6] 周长城 张绍阁 顾亮 环形弹性阀片弯曲变形曲面方程及其解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20卷)第4
[7] 吕振华 李世民 刘目珍 周建明 陆军筒式液阻减振器工作特性的实验研究 汽车工程 2005年(第27卷)第2
[8] 陈轶杰 顾亮 管继富 减振装置节流阀片均布载荷变形解析计算 重庆大学学报 2008年(第31卷)第9
[9] 周长城  顾亮 减振器多片叠加节流阀片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06年(第33卷)第3
[10] 郑志蕴 周长城  减振器节流阀片应力解析计算与计算机仿真 计算机仿真 2007年(第24卷)第8
[11] 周长城 郑志蕴 徐伟 赵雷雷  汽车减振器阀系参数建模及CAD软件开发 汽车工程  2009年(第31卷)第3
[12] 王国丽 顾亮 孙逢春  车辆主动悬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兵工学报 2000年(第21卷) 增刊
[13]吕振华 伍卓安 李世民  减振器节流阀非线性特性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机械强度2003 ,25(6) :614620
[14]周长城 顾亮 多片叠合节流阀片的设计及应力分析  机械强度2007 ,29 (2) :324328
[15] ZHOU Chang2cheng  ZHEN G Zhi2yun  GU Liang  CHEN Yi2jie  Study on the Availabil ity Opening Size of Throttle and Affection to the Velocity Characteristic of Shock Absorber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2007 , Vol. 16 , No. 1
五、课题分阶段进度计划:
序号
起止日期
     
阶段成果
1
1-4
搜集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两篇文献翻译
汉译英、英译汉翻译完成
2
5-6
准备开题,完成开题报告及PPT制作
开题报告、PPT
3
7-8
基于车辆参数,建立悬架振动模型,确定最佳阻尼比
确定车辆最佳阻尼比
4
9-11
建立减震器阀系数学模型,对影响参数进行分析,以及对阀系参数进行优化
数学模型建立,阀系参数优化
5
12-14
整理材料,撰写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完成
6
15
进一步分析毕业论文,准备答辩
进一步掌握设计内容
7
16
毕业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