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7期
新闻前哨
媒体多与科技制作公司合作,自己主要从事VR 新闻的内容生产。比如美联社与AMD 合作了VR360门户频道,《纽约时报》携手谷歌公司,前期给报纸订户发放了100多万个谷歌纸板VR 眼镜,为未来更深入的VR 应用奠定了受众基础。传统媒体与科技公司跨界合作,内容与科技优势互补,以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不失为很好的方式。
总而言之,在传媒圈各行各业都处于探索阶段的当下,“VR+传媒”想要加出未来,还是需要理性分析其优劣,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技术路径和策略,才能走出自己的转型融合之路。
注释:
[1]baike.baidu/link url=-WjX2tPjcOlAg3_4fmHkWkL9zNRX
3QoJ10ZMjaK5-37ujFG6XxGj6gBB8o Vobp6zaED1NGVNQSjG8VitQzqBL_Oq9XfPB_j04AhUk6g6y
[2]全媒派《VR 产业报告》奈特基金和今日美国网络公司发布
[3]《〈纽约时报〉的VR 事业进程》2016年05月30日中国出版传媒
商报
(肖黎:楚天金报;倪娜:湖北日报)
电影《哈里·波特》中,有一种“魔法报纸”,报纸上的图像和文字可以像电脑显示屏上的显示一样活动。而在现实中,这种印有“按钮”的报纸,可以“播放”纸上的文字。其实,在互联网时代,以严谨、刻板著称的英国人,玩起互联网来也很“疯狂”。
近期,就媒体融合,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组织了一次赴英国考察活动。在为期半个月的时间里,考察团一行听取了英国剑桥教授、业内同行的专题讲座,并参观了路透社、纽卡斯尔大学等媒体和大学。同时,也有幸跟当地同行、普通居民接触交流,英国人对互联网生活的乐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索爱拉”们的走红
在英国,一个普通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是35000英磅(税前),如牛奶、面包、巧克力等生活用品都相对便宜,价格在1磅左右的生活用品更是不少。尼尔·摩根是我们本次英国考察学习的专题讲座老师,1984年大学毕业后,他加入英国路透社新闻部,后来在伦敦、纽约路透社相关机构工作。每年,尼尔·摩根有2880英磅用于购买各类媒体及相关产品,其中既有传统意义上的纸媒,更有当下最流行的电子杂志、
电子报。
“在生活中,我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
手机了,确切的说是互联网。”尼尔·摩根的话,在英国人中颇具代表性。
索爱拉是英国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她不是影星、也不是主持人,甚至长得还很普通。但是,她会一样很多女孩子都向往的手艺———化妆。自从几年前在一个叫youtube 的网站上直播她在卧室里怎样化妆,这个“灰姑娘”就火了起来。在youtube 上,她拥有700万粉丝。企鹅丛书出版商也为她出书,一发行就是一百万册。而化妆用品店则利用她推广产品。现在,索爱拉的弟弟也沾光,拥有了两百万粉丝,并开始赚钱了。
索爱拉的窜红并不奇怪,在英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网上有海量的用户,特别是年轻人更关心这种新鲜事物。在英国,成年人里只有10%未用过网络,而16岁至24岁的年轻人中,只有1%的人没有用过计算机。平时,摩根的儿子不太接父亲的电话,除非用Facebook 等社交媒体,在他们看来,手机并不是用来打电话的。网络社会的发展,为英国年轻人提供了非常重要甚至依赖的平台。
英国人也爱上网“炫”
和很多国家一样,英国的互联网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而是移动互联网。英国16岁至24岁的人
中,有60%用移动互联网手机上网,且手
机移动上网的人中,60%手机用APP 上网,因为APP 更加稳定,比在电脑上点击上网更加可靠。
当下,社会媒体网络已经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每天都使用社会网络平台,61%的成年人差不多每天使用网络平台。其中,96%的成年人会上Facebook,也有一些英国人用Twitter ,像YouTube、What⁃sApp 等社交媒体也有不少人喜欢。不仅是年轻人喜欢Facebook,像很多英国中年人也在用,如果你觉得这些父母上Facebook 是因为想看孩子们的交友等情况,那么你错了,事实上,这个年龄的人上Facebook,不只是为了看孩子的内容,自己更有社交的需求。
Facebook 可以聊,比如Face⁃
book 上有一个,当地有一些球类俱乐部也有可以交流。很多人把自己的喜悦和自豪在Facebook 上演示出来,这里不仅是孩子们的天下,也是大家分享的社交平台。
晒娃、晒美食、晒美景……和中国粉丝一样,很多英国人也喜欢在网上晒照,今天的英国大部分成人都会利用社会媒体推广推荐分享。其中In⁃stagram 以图片分享为主,而普莱斯特水星报、英国的WhatsApp 类似于我们的,一般以文字为主,sanpchat 是一个图片分享网站。Pinterest 是个人兴
趣网站,好多人特别绅士也疯狂:
看英国人的互联网生活◎杨秀娟
(下转第72页)63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前哨
2016年第7期
同质化严重电视音乐综艺亟待类型化创新
华语乐坛的持续低迷,与音乐综艺的持续红火,构成当今大众音乐消费极为有趣的正负两极。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截至目前,在各大卫视与视频网站上,近30多档音乐综艺花式
亮嗓。音乐综艺如何突出重围?江苏卫视《端午金曲捞》以用“回归音乐”本身的无比诚意,作出一次开创内地音乐综艺全新类型的探索。
据调查,2015年四季度,音乐类节目仅有10档,而2016年第一季度,新增音乐节目多达7档。第二季度在播的音乐类节目虽与第一季度有所重合,但加上即将于暑期回归的《中国好声音》和《超级女声》,以及全新亮相的《盖世音雄》、《加油美少女》、《夏日甜心》,不低于30档音乐节目扎堆。
从节目类型上来看,包括歌手竞演、音乐游戏、偶像养成、素人比拼等形式种类。有业内人士分析,今年音乐类节目多以花样百出的环节设置为卖点,“人”已不再是核心,音乐综艺的类型化探索亟待进一步挖掘。
2015年,竞技体验类真人秀一度扎堆,题材雷同、名字相似的竞技真人秀纷纷出炉,以致观众傻傻分不清楚,而今年的音乐类节目同质化则更为严重。《跨界歌王》、《我是歌手》、《隐藏的歌手》、《谁是大歌神》、《偶滴歌神啊》,《蜜蜂少女队》、《国民美少女》、《加油!类型化:电视音乐综艺内容生产的收视蓝海
——
—以江苏卫视《端午金曲捞》节目为例◎王
[摘要]当下荧屏,音乐综艺的“撞型”越来越眼花缭乱,据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光是音乐类
电视节目就超过30档。在音乐综艺席卷荧屏,占领收视红海的当下,电视音乐节目如何通过内容生产上的类型化创新,赢得收视蓝海,是很多致力于电视文化传播的制片人和导演思考的问题。基于此种考虑,江苏卫视于今年端午之际推出特别节目《端午金曲捞》,把节目眼投向沉睡的“音乐遗珠”身上,
为电视音乐综艺的内容生产进行了一次颇具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类型化电视音乐综艺内容生产
是年轻人的成功之作,都会在这里炫出来,包括各类烹饪菜单、配方分享。为此,一些报纸杂志也会往上放美食、时尚、手工艺节目。
每周六晚上,英国还有一档类似好声音或者真人秀的节目,它是一个舞蹈秀节目,是BBC 推出的一档节目。在这个节目中,英国的明星、政客和职业舞蹈家等可以一起来跳舞,大家彼此学习、交流,在英国当下非常的火爆,看的观众很多。特别是网络版,人们可以在空闲时随时收看任何一期的比赛。
和中国一样,英国的网上购物也非常疯狂。英国35岁至44岁年龄层次的人,占到了在线购买比例的40%。目前,这些人网上购物买的最多的是体育用品和衣物,每次在网上购买的金额在100磅到500磅之间是最多的,占四成多。50英磅以下的占11%-12%,2000磅以上的只有9%。
在出游这块,英国人也越来越多
用网络购买。在英国,旅行社的利用率较低,旅行社生存普遍比较困难,在英国大街上、主要商业区,很难看到像中国这样多的旅行社。最近几年,看到中国人出境游比较热门,国内好多旅行社都在英国开有分部。
一个爱看书报的国度
英国bbc汽车节目
在考察期间,我们在英国伦敦温布利区小住过几晚,晚上去附近的社区图书馆,里面看书的人不少,氛围非常好。陪同的赵先生告诉我们,英国的图书馆遍布各个角落,而且办理借书证的手续相当便利。英国政府规定,城市中一英里范围内就应该有一个图书馆,如果没有,当地的居民就可以到政府有关部门申请开设。
一直以来,英国人以“好读”“善读”闻名。的确是这样,在英国期间,无论在飞机、火车、地铁或巴士上,笔者随处可以看到手不释卷的人,其中有
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像朋克的年轻人。近年来,除了传统纸质读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出行者手中。瞥上一眼就能看出,人们或按键或划拉触屏翻页,绝大多数是在阅读而非娱乐。
在纸媒网络新媒体冲击下,国内阅读报纸的人在逐渐减少,特别是年轻人。但在英国,依然有人喜欢看纸质报纸,只不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互联网上看。
据统计,英国16岁至24岁的年轻人中,96%的人日常都在用移动等各种设备、手段上网,在互联网上阅读在线报纸、在线报刊、杂志新闻的则有77%。25岁至34岁的人,是英国在线
阅读最多的一个年龄层,有77%都在网上阅读报刊杂志,当然77%阅读比例中有些是订阅的,有些是免费的,但总量上是这样的
(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
(上接第63页)7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