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家 2012.08
471
(一)内外失衡 中国汽车走向世界刻不容缓
自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以来,中国汽车市场极大的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然而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却显得越来越失衡。自《2011年中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公告》显示,2011年,我国汽车市场总体表现平稳呈缓慢增长态势,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40万辆,连续三年刷新全球汽车销量纪录。然而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销量却不过294.62万辆,同比增长0.46%,占汽车总销量的29.11%,占有率同比比下降1.78%。2012年一季度销量排行榜上,自主品牌汽车的销售业绩更是出现了下滑甚至却无一挤进前十。2011年中国汽车的出口量仅为84.99万辆,增长49.96%。中国的汽车出口水平还停留在较低水平,不仅相对于欧美、日韩等出口大国来说差距较大,甚至相对于印度、巴西、泰国等国家的出口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在走向“汽车强国”的道路上,提高我国汽车出口水平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国家鼓励汽车出口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助力之一,越来月扮演者重要的角。鼓励汽车企业出口,释放过剩产能,缓解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培养我国汽车品牌强国形象,无疑将是政府和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9年出台的《促进我国汽车出口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从资金上支持其到在国外营销网络的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出口秩序和出口门槛,并且在汽车出口服务信息、完善国际交流平台和争取更多进口设备贴息等政策上全面支持汽车产品国际化。积极帮助和解决我国汽车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迈向新辉煌。
(三)国际市场活跃 新兴市场抢眼
5月汽车销量排行榜随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欧美等发达国家汽车市场的饱和,但是随着新兴经济体的逆势发展,新兴经济体的汽车市场发展表现可谓异常抢眼,可圈可点,特别是海湾国家、南美、北非和亚太国家。2011年,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市场上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标签,俄罗斯、巴西和伊朗稳居中国汽车出口国前三甲。其中,俄罗斯以8.79亿美元的出口额摘得中国汽车出口目的国第一位的桂冠,巴西以进口10.42万辆成为进口我国汽车最多的国家,同比增速更是高达300%。
二、自主品牌汽车进军国际市场SW OT 分析
随着国际经济的复苏,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我国汽车出口政策的鼓励以及为缓解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选择了国际化战略,在进军国际市场中既有其
特殊优势,也面临着其不可回避的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看到前景的广阔也面临着道路的坎坷。
(一)优势
1、低成本优势。由于国内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使得中国的出口汽车更具低成本优势,在同等竞争力条件下更具价格优势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2、较完善的产业配套。经济的发展受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推动,相对于消费的断短腿,我国是典型的投资—出口拉动型国家,造就了我国这“世界工厂”的称号和庞大的制造业体系。我国的制造业以价格低,产量大,品种全为显著特征,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环境。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和消费国,为汽车制造提高了充足的钢铁资源。另外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纺织国和世界第二大轮胎生产国以及较低的能源价格都为汽车生产提供优厚的
自主品牌汽车进军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许敏敏/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长,居民对汽车消费的需求增长,推动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成长。
随着国家对汽车出过政策的鼓励,加之近年来国内市场的增长乏力,众多自主品牌汽车纷纷进军国际市场。在激烈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国际市场表现可谓可圈可点,然而在不断的增长的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因此培养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显得重要,推动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新跨越。【关键词】自主品牌汽车;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提交。此外,外资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进入,以合资为主导的汽车企业又带来了相对完善的汽车零配件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我国汽车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充足的优势条件。
(二)劣势
1、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多年来我国汽车产业都未形成自身独特的技术竞争优势,比如发动机等问题一直都是企业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更是缺乏核心技术,产品质量不高饱受诟病,还未打破过度依赖低成本、低价格、低质量的生产模式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众多企业的创新模式往往仅停留在“模仿式创新”阶段,“创新即被淘汰”,在此创新模式下的产物往往都是只学的其型而不得其质。
2、品牌知名度不高。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舞台往往意味着低价格低质量的产品形象,产品的国际口碑与欧美日等知名汽车品牌差距甚远。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对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品牌经验的相对不足。几年来随着一些车企在欧美国家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
也损害了我国自出品牌汽车的品牌形象,或有品牌危机的存在。
(三)机会
新兴市场的发展以及这些国家的需求特征为我国汽车出口提供了后发机遇,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促进了对汽车的需求,这些国家居民不断增长的收入和相对欧美国家军民还不是较高的收入,使得这些消费体对质量偏好的降低和较高的价格偏好,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出口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此外,国家加大对汽车出口的鼓励和政策支持,又汽车出口保驾护航促进了车企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挑战
一方面,在国家贸易中,出口国往往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而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我国汽车出口往往会面临着众多的贸易壁垒,如关税壁垒、绿壁垒、质量壁垒等。如一辆江淮和悦在国内售价约在7到9万元左右,而在巴西市场的售价却高达20万元左右,这和巴西为了保护本国汽车产业而实施的关税壁垒有关。另一方面,一些车企在国家市场竞争中往往容易陷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中,另外一些国家在整顿本国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后培育了一批强有实力的本国汽车产业,如中东欧,南亚,和南美地区。
三、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一)市场细分以及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1、市场细分。在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也因受到时间地点收入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出现差异化。从国际市场来看,由于消费者所在的地理区域、生活方式、收入水平、年龄和购买行为等相关因素影响,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消费需求特征:A 类市场:多为发达的国家,人们年均收入水平高,经济上没有负担,通常追求较高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轿车需求很大,购买力强。大部分分布在北美和西欧。B 类市场:多为发展中国家,收入有结余的人们会仔细衡量实用性与经济性,需要安全舒适,油耗低,售后好的轿车。例如巴西、俄罗斯这样人口众多收入相对较好的国家,汽车市场的发张前景广阔。C 类市场:受购买心理、购买行为等影响的国家,人们依据自己的个性选择车子,并且具有足够的购买力
目标市场确定,应前期先抓住收入相对较好市场需求强劲,对质量偏好相对较低的国家如东欧,南美,北非等。后期抓住机遇进军收入较高质量要求较高的市场,广泛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如欧美等发达国家。
2、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主要有四
金融与财经 JINRONGYUCAIJING
472
种:出口进入模式(间接出口、直接出口),契约进入模式(许可证进入、特许经营、合同进入、管理合同进入、工程承包进入),投资进入模式(合资进入、独资进入),互联网进入模式。自主品牌切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选择的模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既要符合企业自身战略要求也要迎合出口国国情的考虑 我国的一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就做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如吉利选择收购沃尔沃进入欧美市场,江淮巴西投资建厂进军巴西市场,奇瑞在伊朗合资建厂进军海湾国家市场。
(二)抓好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建设
在面对全球化竞争过程中,营销渠道选择与建设往往是产品在国际市场跨国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二流企业卖自主品牌汽车进军国际市场,这就对企业在经营,售后服务和零配件等一体化提出要求,要有完善的国际营销渠道。抓好渠道建设,并提高营销渠道对国际市场风险的快速反应弹性需求,一旦在面对国际市场的改变和风险时可以很好的保护或者快速变更企业的营销渠道,稳固销售。此外,还要特别重视售后服务,自主品牌汽车汽车的难点
和重点之一是售后服务的改进与维持,产品在市场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售后服务的完善程度。完善渠道,强化服务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赢得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利器之一。
(三)培养企业核心能力 提高品牌知名度
没有核心竞争力永远只能是三流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容易处于被动地位,束缚手脚,难以获得长远发展。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应该不断攻克难关,不断发明创新,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使得在国际市场中不受制于人,增加主动权和话语权。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应在不断的发明创造中培育新技术新创造,改进生产工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用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塑造企业的全球化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高的质量和服务是获取产品品牌忠诚度的必须手段。同时做好品牌宣传工作,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 甘碧.国际市场营销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陈有兴.汽车营销艺术通论[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一、引言
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碳排放对环境的重要影响。碳排放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负的外部性。基于两个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碳交易市场应运产生。碳金融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碳物质的买卖活动。简单说,。从具体内容上看,碳金融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活动、银行的绿信贷以及其他金融中介活动。本文站在我国商业
银行的角度,就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碳交易市场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被看作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据统计,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0%以上。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积极参与碳交易。2005年10月,中国最大的氟利昂制造公司山东省东岳化工集团与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和三菱商事合作,展开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业务。估计到2012年年底,这两家公司将获得5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此项目涉及温室气体排放权的规模每年将达到1000万吨,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项目。目前,我国已成立了数十家环境资源交易所。碳交易已经开始在中国渐趋活跃,并逐步迈向国际性碳排放交易平台,但能够提供成功运作经验、具备全球资源的交易所并不多见。
(二)清洁发展机制(CDM)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中唯一在附件I 国家和非附件I 国家之间进行的互利机制,在用以帮助发达国家以最小成本方式实现温室气体控制和减排义务的同时,为发展中国家参与方提供了
一种新型融资机制。我国的CDM 项目自获得国家批准项目起,在较短的时间内即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项目数量和减排量(CERs)签发情况:从国际市场看,我国在卖方市场位居第一。据统计,在注册项目中,我国目前已有455 个项目1.75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核证减排量获得签发,占联合国CDM 执行理事会已签发核证减排量的36.8%。这些说明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CDM 项目注册国。从国内市场看,项目分布不均衡,呈现西多东少的特点。项目分布前三位分别是云南、四川和内蒙古。(2)CDM 项目构成情况:从国际市场看,水能和氢氟碳化物分别占项目数量和签发减排量的第一。从国国内市场看,水能项目所占比重最大。总体上说,我国的C D M 项目构成单一,有待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对策分析
史 航 /黑龙江省投资总公司 ,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摘 要】碳金融就是与碳有关的投融资活动,碳金融业务对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和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站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角度,就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商业银行;碳金融;低碳经济
优化。
(三)碳金融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在绿信贷、绿证券和绿保险项目方面发展迅速,其中以绿信贷业务最有发展优势。绿信贷是指为了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提倡将贷款用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项目。目前,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日益受到金融机构与专业人士的青睐。我国的商业银行积极推展绿信贷业务。兴业银行早在2006 年就与国际金融中心合作,创造性地运用风险分担机制,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商业银行。随后,兴业银行将节能减排贷款与碳金融相结合,推出以“经核证的减排量”(C E R s )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碳金融模式。自兴业银行开展第一笔碳资产质押授信业务以来,其他银行也纷纷推出碳金融产品,拓展绿信贷业务,但总体来说,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
(四)碳基金
碳基金作为一种共同投资机制,正随着国际碳交易数量的扩容而不断扩大。我国碳基金认识碳交易相关金融产品较晚, 因此借鉴国际上的投资银行或专业风险投资机构的成熟经验并与之建立战略关系是进入碳金融市场的最捷径路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碳基金刚刚起步,规模相对较小,因此急需制定加快发展战略,向投资者募集资金,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购买碳信用或者投资于这样的项目。从国外碳基金运营管理情况来看,由政府设立企业化运作、吸收专业人士参与的管理模式,既能利用政府部门背景准确把握和执行宏观政策,又可发挥专业人士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特长,保证政府对基金运营的效率性和监督性。作为政府性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正是采用了这种模式,
基金的管理成员分别来自政府、企业、学术界等不同领域,在治理结构和监管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很好地借鉴了国外碳基金的管理理念和监督机制。
三、碳金融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碳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 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同时, 国内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发展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总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外部环境因素
一是没有统一的碳市场交易体系。尽管我国已建立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环境类交易所,但这些交易所尚未开展标准化的合约交易和金融服务,与发达国家的碳交易市场还有很大差距。由于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