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战略规划
青岛市战略规划
⾃然条件与城市历史:位于胶东半岛的南端,三⾯环海⼀⾯靠⼭,地域相对窄⼩,属典型的海洋性⽓候。青岛的农业社会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如⼤汶⼝⽂化和龙⼭⽂化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形成只有⼀百多年,经历过德国和⽇本的侵略。
解放前的发展特点:是⼀座单纯的商业城市,具有零星⼯业。
计划经济下的发展特点:青岛成为国内重要的轻⼯业基地,城市功能单⼀。⼯业中形成四⼤⽀柱⾏业:纺织、机械、化⼯和⾷品。纺织业素有“上青天”之美誉,“三⼤件”和轻⼯产品深受众欢迎。
⼆、青岛市的⼈⼝结构
根据《青岛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为871.51万⼈。其中,男性为439.18万⼈,占总⼈⼝的50.39%;⼥性为432.33万⼈,占总⼈⼝的49.61%。总⼈⼝性别⽐(以⼥性为100,男性对⼥性的⽐例)为101.58;0-14岁的⼈⼝为117.17万⼈,占13.44%;15-64岁的⼈⼝为664.95
万⼈,占76.30%;65岁及以上的⼈⼝为89.39万⼈,占10.26%;具有⼤学(指⼤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为129.54万⼈;具有⾼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为150.82万⼈;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334.22万⼈;具有⼩学受教育程度的为170.77万⼈(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肄业⽣和在校⽣)。
三、青岛市⽬前发展状况
据数据显⽰,“⼗⼀五”前四年,青岛经济年均增长14%。2005年,全市实现GDP为2695.5亿元。“⼗⼀五”第⼀年的2006年,全市GDP突破3000亿元,达到3183.18亿元。2008年,全市GDP跨越4000亿元⼤关,2009年达到4853.87亿元,进⼊全国⼤中城市10强⾏列。
青岛是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之⼀,是⼭东省最⼤的⼯业城市,也是中国著名的“品牌之都”。⼯业有纺织、机车车辆、机械、化学、⽯油化⼯、钢铁、橡胶、家⽤电器、啤酒、卷烟等。有驰名中外的青岛啤酒、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企业集团。截⾄2007年度,青岛市共有2个产品获得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中国名牌产品总数达到69个,占⼭东省中国名牌总数的
25.1%,是中国名牌产品拥有量最多的城市之⼀。近⼏年除了传统的轻⼯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外,重化⼯产业也获得了长⾜发展的,⾼新技术产业更是突飞猛进,使得产业结构得到了进⼀步的优化。截⾄2007年,青岛市共有12家企业技术中⼼通过国家级认定。其中,海尔、海信、中⽯化安全⼯
程院建设的3家实验室还⾸批通过了国家级实验室认定。最近5年来,全市各级重点实验室已由62家增加到89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由89家增加到150家。同时,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以智能交通、⽹络家电、300公⾥⾼速列车以及太阳能光热光电和⽣物柴油等循环经济领域为代表的⼀批关键或核⼼技术正在突破,从⽽带动了企业质量⽔平的进⼀步提升。
值得⼀提的是,传统印象中,青岛⼀直是以轻⼯业为主,但是进⼊21世纪之后,青岛抓住了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良好机遇,特别是⽇韩的⼯业转移,积极发展重化⼯业,使得重⼯业占经济的⽐例在2005年⾸次超过轻⼯业。另外,青岛的民营企业也在近⼏年异军突起,有⼒地带动了国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创建中,青岛市民营企业新创中国名牌产品10个,占全市新增中国名牌总数的59%,彻底扭转了以往该市依靠⼤企业、⼤集团⽀撑名牌江⼭的局⾯。⾄此,青岛市民营企业共培育了38个中国名牌产品,青岛是⼭东省消费⽔平最⾼的城市,在全国也位居前列。青岛的商业较为发达,位于市北区台东的商业步⾏街闻名全国。
2010年青岛市全⾯落实中央⼀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推进经济发展⽅式转变,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测算,全市实现⽣产总值(GDP)5666.2亿元,按可⽐价格计算,⽐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产业增加值277.0亿元,增长1.4%;第⼆产业增加值2758.6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2630.6亿元,增长14.4%。三次产业结构为4.9:48.7:46.4。2010青岛GDP5666亿元,城乡居民⽣活⽔平提⾼,⼈均GDP达到9500美元,接近1万美元⽔平,城市居民⼈均可⽀配收⼊24998元,增
长11.8%;全市在岗职⼯平均⼯资28549元,增长12.4%。
四、青岛市的SWOT分析
青岛作为现代化的城市,⼜是⼀个沿海城市,越来越赶时尚。与此同时它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有了变化。但在看到它优势的同时,它⼜不可避免的存在⼀些缺陷,也⾯临着机遇的挑战和其他因素的威胁。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应该既看到它的优势⼜要留⼼缺陷,也要积极地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S优势
1、经济优势。⾸先,青岛市是⼭东省重要的经济中⼼城市,港⼝城市,是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之⼀,并属于全国的15个副省级城市之⼀,地理及资源环境的优势。青岛与韩⽇两国隔海相望,是重要的外资集中地。碧海蓝天、红⽡绿树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不少外资。⼀批世界500强和国内零售业巨头的到来,给岛城的商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这种繁荣不仅能提供⼤量的就业机会,⽽且也使岛城成为商业⼈才的聚集地。其次,青岛曾以轻纺、港⼝为⽀柱的岛城,⼀夜之间成为“名牌加⼯⼚”——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青岛啤酒这五个世界品牌,“五朵⾦花”⾄今仍是青岛的骄傲。这五个产业也起到了领率作⽤。
2、⽂化优势。青岛集多所⾼校,有中国的⽼牌⾼校——中国海洋⼤学,还有其他⼤⼤⼩⼩的学校。这些都将是⽂化的圣地,传播⽂化的种⼦。
3、⽂化设施及资源优势。青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温暖的⽓候使其成为影摄的最佳基地,同时它还有青岛博物馆、海洋馆等。不少名⼈也在此留下了他们的遗迹,为青岛的⽂化及旅游提供了不少资源。
4、基础设施优势。青岛市交通建设较好,是⼭东省内唯⼀同时具备铁路、公路、⽔运、
航空、管道五种现代化运输⽅式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同三⾼速、青银⾼速、潍莱⾼速、青威⾼速、环胶州湾⾼速、青烟⼀级路、204国道、309国道、胶济⾼速与蓝烟铁路、青岛港、流亭机场等⼤型区域基础设施为青岛的发展提供了⽴体化、⽹络化交通服务体系。同时,青岛有较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国家⾦桥、⾦卡、⾦关、⾦税、电⼦商务、电⼦⼝岸的诸多⼯程的试点城市,以光缆为主体的卫星和数字微波为辅助的现代通信⽹络。
W劣势
1、青岛虽然有不少的⾼校,但是青岛没有更好的发展⾼校的设施,没有为学⽣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娱乐场所。在⾼校应该有⼤学⽣能够体验到社会上的种种娱乐的场地,应该让他们能够及早的适应社会的⾏情。
2、青岛的经济不够稳定。
3、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待调整。
O机遇
1、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唯⼀的奥帆基地,青岛在经济和⽂化⽅⾯取得了巨⼤发展。青岛在这⽅⾯的建设也投⼊了⼤量精⼒,为青岛发展后奥运经济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2、我国加⼊WTO后外资商贸流通业直接进⼊青岛的机会越来越多。
3、青岛市政府重视⽂化产业。
4、青岛是国家级重点发展区域,有国家政策⽀持。
T威胁
1、⼊世以来,中国⾯临着巨⼤的经济压⼒,青岛也不例外。发达国家⽂化企业所带来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积极地应对。优胜劣汰的原则决定青岛必须有⼀定的战略,充分准备这次重⼤的挑战。
2、其他省市⽂化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威胁。要取胜必有良策。他们的发展对青岛的⽂化企业带来的威胁不可估量,上海、深圳、⼴州等发展城市也制定了明确的⽂化产业发展规划,这些地区的快速发展,将⽂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吸引⼤量的⽂化企业到这些地⽅创业和发展,这将使青岛市的⽂化产业的发展处于不利的地位。
根据以上的青岛SWOT 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青岛尽管⾯临着巨⼤的挑战,但是更⾯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尽管⾃⾝存在不⾜,但是优势是主要的。在充分利⽤优势的基础上,改进⾃⾝,抓住当前的机遇加快发展,青岛将会实现⼀个飞跃。
五、青岛市的城市定位与产业结构
根据资料分析,可以将青岛的城市定位描述为:构筑⼤⼯业体系,包括港⼝、海洋和旅游三⼤特⾊经济,电⼦家电、造船汽车机车集装箱制造、⽯油化⼯和新材料四⼤⼯业基地;打造“品”字⼤都市,构建⼤青岛的框架;保持在⼭东经济发展中的⾸位度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字号经济中⼼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发展⽬标主要有:城市综合实⼒显著增强,城市功能全⾯提升,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取得重⼤突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改善民⽣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全⾯加强,创新青岛、⽂化青岛、和谐青岛、开放青岛、宜居青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率先全⾯建成⼩康社会。
根据上述产业结构,⽤BCG矩阵分析法可知,旅游、电⼦家电、造船汽车机车集装箱制造、⽯油化⼯和新材料是明星产品,应该积极扩⼤经济规模和市场机会,以长远利益为⽬标,提⾼市场占有率,加强竞争地位。
结合产品组合法分析,⼤⼯业体系产业结构具有较⾼的可控性和⾼度的公众⽀持,因此属于坐鸭类。
五、“构筑⼤⼯业体系,打造国字号经济中⼼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及措施
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结合青岛实际情况,提出建设“构筑⼤⼯业体系,打造国字号经济中⼼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
1、从全新的视⾓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是市委市府2007年底提出的新的城市发展战略,也是青岛经济转型的⼀个总体布局。
⾸先这个战略是“环湾保护”,表现了经济发展要与环境相互协调,严格保护环境的思想。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是青岛最重要的⽣态环境。
其次才是“拥湾发展”。它第⼀层意思是对青岛城市化进程做⼀个新的空间布局,⼤约会取得700平⽅公⾥的⼟地;第⼆层意思是树⽴⼀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条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第三层意思是重新定义城市发展内涵,即要实⾏“以⼈为本”的发展。该战略近期的主要举措是打造胶州湾北部⾼新区和保护胶州湾湿地。
从区域经济圈的⾓度看,该战略将提供形成“半岛蓝⾊经济区”和“半岛⾼端产业区”的⼀个平台。这是青岛未来要努⼒实现的⼀个蓝图。
2、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格局要另辟蹊径
从⽬前的情况看,制造业将继续扮演青岛经济的主⾓,青岛产业的调整不可能⼀蹴⽽就。⾯对着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青岛仍然要不失时机地发展具有优势的制造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但青岛的制造业要坚持⾛以⾃主创新、集约发展、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为特⾊的科学发展之路,否则发展余地很⼩。
青岛汽车网在转变经济发展⽅式⽅⾯,青岛市要突出集约、环保和创新导向。
3、从“外向型”经济转变到“内外优化”型经济
青岛市具有传统出⼝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纺织、服装和鞋类等,在⼈民币升值的情况下,这些⾏业的利润空间遭到严重挤压,部分企业还出现了亏损。从外贸出⼝看,青岛传统产品、加⼯贸易出⼝仍占较⼤⽐重,⾼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新技术产品⽐重偏低。在这种出⼝结构下,⾯对着全球市场疲软,必然对整体出⼝产⽣较⼤影响。
对外开放是青岛的优势所在、特⾊所在,尽管遇到了困难但也不能放弃,问题在于要到⼀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青岛市应该在优化外贸结构⽅⾯加⼤⼒度,加强⿎励扶持和分类政策引导,进⼀步提⾼机电产品、⾼新技术产品出⼝⽐重。同时,在提升外资层次⽅⾯强化措施,严格实施项⽬准⼊标准,
重点⿎励有利于青岛市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式转变的先进制造业项⽬、服务业项⽬和环保项⽬的引进。
4、⼤⼒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彻底转变产业结构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对传统产业实⾏改造和技术⽀撑,⽽且本⾝就具有巨⼤的需求和发展潜⼒。
传统的服务业包括旅游、商贸和运输等,现代服务业包括⾦融服务、IT产业、通讯、⽂化和中介服务等。青岛市要做出决策,确保今后⼏年⾥,服务业⽐重每年都要有所提⾼。在“⼗⼆五”期间,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六、青岛市发展BSC战略地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