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
中央苏区歌谣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近现代新闻职业共同体的肇始与演进研究”(项目编号:18BXW019),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济动员视角下《红中华》(1931—1934)经济新闻研究”(项目编号:19XW06)和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央苏区职业教育:脉络、成就与启示”(项目编号:20ZD009)的阶段性成果。
[1]肚里山歌万万千[M]//中国歌谣选(第一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9.
[2]红歌谣万万千[M]//北京大学中文系瞿秋白文学会.中国歌谣资料(第二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23.[3]江西省、福建省文化厅.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611.[4]汤家庆.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史[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80.
◎ 余芬霞 余 玉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红歌谣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特殊载体,本文从红歌谣这一独特视
角切入,探寻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苏区红歌谣的传播实践及意义。苏区歌谣通过讴歌代表人物、阐释政治词汇、紧扣中心工作和再现民众生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具象化、通俗化、本土化和情感化传播。红歌谣传播者运用因地制宜、技法多样、情感共鸣、贴近实际等策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最优化,其传播经验至今仍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中央苏区 红歌谣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图分类号:G210
中央苏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这一特殊时空背景下形成的,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连成一片的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具体是指自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开始向赣南、闽西进发,至1934年10月红军主力撤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这段时间形成的红区域。中央苏区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传播的早期实践阶段,其大众化传播通过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来实现,其中红歌谣是能较好地表达百姓心声、满足军民需求的一种传播方式,也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特殊载体。
一、苏区红歌谣兴起与
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把芝麻撒上天,肚里山歌万万千,南京唱到北京转,回来还唱两三年。”[1]这首红歌谣把中央苏区传唱歌谣的普遍状貌生动地再现出来。中央苏区是中国红革命的摇篮,也是革命歌谣的海洋,“红军来了晴了天,
红歌谣万万千;唱起歌子走天下,一人唱过万人传”[2],正是这种场景的写照。虽然年久散佚,歌谣准确数量难考,但依苏区民众广泛传唱的这首山歌可以约略窥见苏区歌谣数量相当可观。
中央苏区红歌谣扎根于赣南、闽西客家山歌土壤中,由于歌谣接地气,通俗易懂,简单易记,能强有力地抒发苏区军民的革命豪情和凌云壮志,以至传唱红歌谣成为中央苏区极为普遍的现象。中央苏区广大农村素有“上山不离刀,开口不离歌”的传统,田间地头,山间平地,传唱山歌,遍及乡野。中央苏区的兴国县长冈乡是“山歌之乡”,长冈乡的刘承达被誉为“山歌手”,兴国县青年妇女曾子贞、谢水莲等还有“山歌大王”之誉。[3]“担任过中共闽西特委宣传部长的邓子恢,也曾创作过不少歌谣,用以鼓动和宣传众,被众称为‘山歌部长’。”[4]当年王昌期去农村夜校作宣传时在笔记中记载了唱山歌的场景:“我们到了夜校坐了许久,来校的人
还只五六个人,宣传队郭人凤女同志,就很活泼地唱起山歌来,没有唱得几支,就全屋子的众都拥挤到夜校来听山歌了。”[5]当时的《青年实话》编委会、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在1933年间编印出版的《革命歌集》深受百姓欢迎,“《青年实话》编辑委员会,新出版的革命歌集,又美丽,又正确,真的风行一时,一下子就销完六千份”[6]。
中央苏区红歌谣孕育于特定时空环境和独特民情风俗中,与苏区民众普遍文化素质低的人文环境相适应,是革命战争年代特殊而有效的传播载体。“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运动,
引起了苏维埃区域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动,在当时革命众中广为流传的红歌谣,真实、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苏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变化,是苏区社会历史研究的一个切入点”[7],我们以红歌谣这一独特切口探寻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却别有洞天。
“中央苏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的艰苦探索时期”[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最初引入到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小众化”传播,再到以广大普通民众为对象的“大众化”传播,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伴随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经由李大钊等一批早期无产阶级探索者引入中国,经早期《新青年》的引介,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向导》周报、《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初期传播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小众化”传播阶段。从建党之初至大革命失败,共产党宣传阵地以城市为主,且主要借助报刊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报刊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一些精英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学生,并辅以农民讲习所、工人夜校、大学校园、黄埔军校等物质载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实践阶段的传播范围和效果比较有限,因此,在大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传播还属于“小众化”传播。
进入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中央苏区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广泛实践阶段。“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很难立足,被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乡村。”[9]工作重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主要力量集中于城市转向分散的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苏区的苏维埃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为指导,又从俄国的十月革命吸取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实际,创建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权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1
0]。随着中国革命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新道路探索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广大军民成为主要传播对象,革命宣传策略必然进行相应调整。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在中央苏区普通军民中普及马克思主义是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在中央苏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此时马克思主义在苏区特殊环境中进行传播,传播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建党之初的少数精英知识分子和进步学生,广大民众也是主要受传者。为了适应中央苏区革命战争环境,传播载体大大增加,报刊媒介并不是唯一的传播载体,大量、多样的非报刊传播载体也成为舆论动员的重要力量,且其传播效果是长期而巨大的。这时马克思主义依靠多种传播载体得以广泛地传播,所以,中央苏区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传播的早期实践阶段。
中央苏区时期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抽象理论有意识地进行通俗易懂的传播,使苏区干部和军民易于理解和接受?这主要是通过多样的传播载体来实现的,不但依靠出版报刊和马克思主义书籍,而且依靠标语、口号、简报、墙报、漫画、歌谣、戏剧等多种非报刊形式的载体因地制宜地进行生动、通俗、灵活地传播,其中苏区红歌谣传播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不乏一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歌谣,极富山歌风味,节奏简单明快,主题集中鲜明,吟唱朗朗上口,成为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一种有效传播载体。
二、苏区红歌谣中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实践
中央苏区红歌谣数量大、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涉及控诉黑暗、鼓动斗争、军民反“围剿”、争取白军、拥政爱民、妇女翻身、支前扩红、拥军慰劳、经济动员、百姓观念与苏区作风等。单从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5]王昌期.两只山歌煽动全屋——一个宣传员的笔记[N].红中华,1934-08-10.
[6]征求山歌小调启事[N].红中华,1933-08-31.
[7][10]吴晓荣.从红歌谣看苏区的社会变动[J].江西社会科学,2005(5):129-134.
[8][9]孙弘安.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75,32.
031
的视角看,创作者因地制宜取材创作,从多种角度创作了不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歌谣,并配以客家山歌风格的旋律,通过传唱深入民心,在传播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在苏区的大众化传播。
(一)讴歌代表人物,实现马克思主义具象化传播
“马克思,倡共产,无产者,被唤醒;专制度,唔停铲……其宗旨,真正好,崇列宁,作主脑;普教育,设学校,不要钱,贴油火……祝共产,万万年。”[11]这首歌谣把马克思、列宁列入其中,以鲜明的主题、鼓点的节奏,传递出马克思主义者的奋斗目标、民众情感等信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面向民众的大众化传播,首先应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有所认知,进而了解和接受。对于偏僻闭塞的苏区民众而言,他们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知之甚少,中央苏区一些红歌谣通过讴歌马克思主义缔造者、经典作家和中共早期无产阶级探索者与实践者,在军民传唱中增加亲近感,减少隔阂和陌生感,以使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在可触可感中得以传播。首先通过直接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如马克思、恩格斯等尽情讴歌,《纪念马克思曲》《马克思列宁同志歌》《纪念列宁歌》《列宁同志》《列宁青年歌》等歌谣标题就透露出军民的情感。“看我们列宁青年斗争的先锋,不怕牺牲,大家一致赴前线,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军阀国民党统治,为我中国独立统一,坚决完成,奋斗到底!”[12]歌谣从列宁式青年所从事的崇高事业、主要功绩和战斗风格角度创作,通过传唱使得苏区军民对马克思主义缔造者有了具象化认知。
“于都山上刮春风,好得朱德。老早单身一世穷,如今翻身日子红。”[13]歌谣表达了苏区于都人民对共产党人的感激之情。中央苏区时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是践行马克思主
义的代表,许多红歌谣讴歌中共早期的杰出代表,如、朱德、彭德怀、贺龙、方志敏等。“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14],表现了于都人民对的赞誉和感激。此类歌谣还有《中国出了个》《毛委员来到我家乡》《我们好得有朱毛》《朱司令》《朱德带了千万兵》《歌唱方志敏》《湖南来了彭德怀》《贺龙军》等,着力从他们的生平、品格、功绩等方面进行创作,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本土具象化特。
(二)阐释政治词汇,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传播
对抽象的政治概念进行通俗化阐释是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有不少以此为内容的歌谣,如“共产世界真正好,打开马路架起桥,恋妹不怕路途远,寄信不到电话摇”[15],诸如《共产主义进行曲》《共产主义就爱行》《实行共产人人欢》《共产世界真正好》等歌谣表现人们对共产主义的向往。与此密切相关的“无产阶级”“共产党”“帝国主义”“苏维埃”“众路线”“工农红军”“工农政权”等专有名词通过歌谣进行阐释。“无产阶级要共产,俄罗斯有好榜样”[16]“斧头不怕硬丝柴,红军不怕反动派,豪绅地主威风倒,各地建立苏维埃”[17]“到处红旗都举起,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中国苏维埃,帝国主义要吓死”[18],这些歌谣中出现多个政治性名词,对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使命进行充分阐释,如《人民政权苏维埃》《各地建立苏维埃》《武装拥护苏维埃》等都是代表作。“一致拥护苏维埃,遍地红花开,人人笑开怀”[19],民众对苏维埃政权的拥护和期盼在歌谣中得到生动体现,在潜移默化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大众化传播。
红歌谣中的“革命”“斗争”“”“阶级”“反动派”等政治词语是这一时期歌谣中出现的高频词语,也
[11]共产三字经[M]//中央苏区歌谣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561-562.
[12]列宁青年歌[M]//红歌谣.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549.
[13]好得朱德[M]//中央苏区歌谣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667.
[14]咱们的领袖[M]//中国歌谣选(第一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428.
[15]共产世界真正好[M]//红歌谣.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540.
[16]七溪岭歌[M]//江西革命歌谣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34.
[17]各地建立苏维埃[M]//中国歌谣选(第一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333.
[18]北京大学中文系瞿秋白文学会.中国歌谣资料(第二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21.
[19]三句歌[M]//红歌谣.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474.
032
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体现。“山歌不是靠声音,总爱革命意义深,革命不是取人貌,忠于人民打敌人”[20],表现出军民的革命豪情。“郎当红军莫念家,专心革命走天涯。十年八载唔算久,打倒反动再回来”[21],显示了后方对革命的支持。“共产党,老红军,领导穷人来革命,匪军看到红军来,逃得无影又无踪,地主豪绅看到红军来,两手发抖丢了魂”[22],革命的信念和力量显现无遗,歌谣通过对高频的专有词汇阐释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传播。
(三)紧扣中心工作,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传播
围绕中央苏区革命的中心工作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与苏区斗争实践结合的现实手段,也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传播的实践环节。《红中华》发刊词中指出,“组织大规模的革命战争,以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使革命在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以达到全国的胜利”[23],《红军三大任务》歌谣中也提到“红军三大任务,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工作大纲》歌谣唱道:“为团体努力,作众导师;到众中去,到反动荆棘中去;不畏难,不怕死,不爱钱,为主义而牺牲”,这里阐明了中央苏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歌谣内容源于斗争实践,是苏区实际状况的写照,紧扣苏区中心工作创作的红歌谣表明马克思主义在本土落地,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传播。“打败敌人百万兵,黄陂一仗更惊人,红军英勇传天下,生擒师长有二名”[24],把红军在反“围剿”
中取得的胜利鲜明地刻画出来。打土豪、分田地是苏区一项重要任务,“米粿有方又有圆,欢迎分田众委员,米粿香来又有甜,分田分土万万年”[25],这类《分田歌》《土地革命歌》等是百姓分田的喜悦心情的真实写照。因此,在苏区斗争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人民的斗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为了苏区革命斗争的胜利,调查研究成为中央苏区又一项重要而常规性的实践工作。事实上,“在历史意义上,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类实践史”[26]。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强调实事求是,研究革命现实问题需要开展扎实的调查研究,所以深入实践的调查研究作风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苏区调查研究紧密结合,苏区兴起调查研究之风,以为代表的一批早期共产党人通过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寻乌调查、才溪乡调查、兴国调查等,在苏区时期先后写下了《寻乌调查》(1930.5)、《长冈乡调查》(1933.11)、《才溪乡调查》(1933.11)等光辉篇章,为制定有效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苏区据此也创作了宣扬调查研究的歌谣,“毛委员亲临才溪乡,同俺工农拉家常,柴米油盐全问遍,再问扩红和开荒。再问扩红和开荒,调查研究指方向,建设苏区树榜样,《才溪乡调查》闪金光”[27],歌谣不但赞颂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而且也有利于密切党关系,在调查研究中实践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四)再现民众生活,实现马克思主义情感化传播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央苏区革命是紧密结合苏区实际的实践活动,苏区革命地域在广大偏僻的农村地区,所以苏区革命与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中央苏区农村,百姓生活、经济建设、拥政爱民、支前扩红、拥军慰劳、苏区作风、百姓观念等都是苏区军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部分歌谣真实地反映了苏区农村生活。首先,关心百姓日常生活冷暖、为百姓翻身谋幸福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情感化传播的有效途径,而反映苏区农村现状和农民生活的歌谣也最易引起民众共鸣,《农民诉苦歌》《工人苦》《农民苦》《穷人苦债歌》《十二月妇女苦》等把苏区百姓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生动刻画出来。“一更里来进妹房,妹在房中说短长。米谷满仓人量走,三餐食个光粥汤,半饥半饱饿断肠”[28],歌谣唤起人们对百姓的
[20]总爱革命意义深[M]//中央苏区歌谣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642.
[21]专心革命走天涯[M]//中央苏区歌谣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332.
[22]钟俊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以歌谣和戏剧为重点的考察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67.
[23]《红中华》发刊词[N].红中华,1931-12-11.
[24]从四次“围剿”到五次“围剿”[M]//红歌谣.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04.
[25]分田歌[M]//红歌谣.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480.
[26]任祥伟.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象学诠释[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14-20.
[27]《才溪乡调查》闪金光[M]//中央苏区歌谣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133.
[28]叹五更[M]//中央苏区歌谣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15.
033
同情,从而激起军民对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地主豪绅等剥削阶层奋起反抗的愿望。
其次,抒写苏区支前扩红、拥军慰劳、苏区作风等方面的歌谣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情感化传播的重要体现。“鱼爱水来鸟爱林,穷人爱的是红军。红军穷人永唔分,好比骨头连着筋”[29],歌谣调动军民情感,通过讴歌军民鱼水情深落实马克思主义情感化传播,极易打动人心。苏区支前扩红主题的歌谣数量特别大,《扩大百万铁红军》《当上红军有劲头》《当兵要当红军兵》《大家都来当红军》《送郎上前线》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歌谣。“石榴开花心里红,青年同志胆要雄。坚决斗争是出路,加入红
军最光荣”[30],鼓励青年参加红军的豪情鲜明地刻画出来。拥军慰劳是苏区百姓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杜鹃花开三月三,一包食盐送上山;众红心红似火,冲破敌人万道关”[31],以战争期间百姓送紧缺物资食盐表明民拥军之情。“红军同志们歇几天,妇女儿童做草鞋,蒲子红线都安起。慰劳红军们,做起草鞋把你穿”[32],从妇女儿童的视角表现民拥军之情。“红军真是兄弟兵,到处受人来欢迎;日里下田种禾子,夜里拿打敌人”[33],歌谣表明军爱民之情。“果树逢春把花开,花开结果幸福来,手摘苹果念红军,恩人几时才回来?”[34]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抒写军民鱼水情深的歌谣中得到生动体现。“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35],是苏区干部在艰难岁月里优良作风的写照,也是马克思主义情感化传播的生动体现,这类弘扬苏区干部作风的优秀歌谣时至今日仍在原中央苏区广泛传唱。
还有一些歌谣倡导苏区百姓摒弃封建守旧观念,接受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经济独立、反对童养媳等新观念,“辫子剪掉庆翻身,妇女出来当红军。但愿红军万万岁,自由结婚更开心”[36],表现了苏区妇女对婚姻自由的渴望和喜悦。“青年妇女听我言,如今世界不比先,早先男女不平等,如今男女讲平权”[37],反映了苏区百姓思想观念转变的自省意识。“中国妇女真可怜,封建压迫几千年,受尽痛苦真难言……言语行动不自由,政治经济没地位,教育文化无女分……肩起梭镖拿起刀,消灭封建旧礼教,同走上光明大道”[38],这首由17段组成的三行一段式歌谣共51句,深刻表达了旧社会妇女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三、苏区红歌谣
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启示
大众中国中央苏区红歌谣在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主要通过因地制宜、技法多样、情感共鸣、贴近实际等策略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其传播经验至今仍有启迪意义。
(一)因地制宜的传播形式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喜闻乐见
在中央苏区斗争时期,马克思主义被引进中国的时间不长,干部、军人、知识分子和进步学生是较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一批人员,而一般民众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存在陌生感和抽象感,特别在偏僻农村更显得高高在上、曲高和寡。如何把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苏区军民中最大范围地普及?这是共产党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他们在新闻宣传过程中认识到,只有把抽象的理论融入苏区土壤和军民生活中,结合斗争和生活实际,寻百姓喜闻乐见的传播载体,运用不拘一格的传播形式才能使抽象理论入脑、入心。事实证明,红歌谣在苏区农村环境中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中央苏区红歌谣立足苏区现实,“火热的苏区斗
[29]红军穷人永唔分[M]//中央苏区歌谣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308.
[30]加入红军最光荣[M]//中央苏区歌谣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307.
[31]一包食盐送上山[M]//中国歌谣选(第一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332.
[32]慰劳红军歌M]//北京大学中文系瞿秋白文学会.中国歌谣资料(第二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37.
[33]红军真是兄弟兵[M]//中央苏区歌谣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178.
[34]手摘苹果念红军[M]//中国歌谣选(第一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402.
[35]苏区干部好作风[M]//中国歌谣选(第一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334.
[36]自由结婚更开心[M]//红歌谣[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414.
[37]婚姻自由歌[M]//红歌谣.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414.
[38]告妇女歌[M]//红歌谣.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373.
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