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围绕汽车全产业链,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
支撑的产业格局。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打造科技创新功能节点,松江区以G60科
创走廊为战略支点,驱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青浦区充分发挥长三角生
态绿一体化示范区的带动作用,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技术服务中心”;
奉贤区放大美妆产业优势,建设生物医药全球创新创业基地。
苏浙两省培育若干全球功能性节点,共筑全球功能网络。昆山市、慈溪市、嘉善
县打造科技创新功能节点,发挥专业领域的技术引领,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技术
服务中心。江阴市、昆山市、常熟市、张家港市、余姚市、慈溪市等打造智能制造功
能节点,聚焦重点平台,推动前沿突破与智能升级,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制造
产业集。张家港市打造航运贸易功能节点,建设集装箱运输的内贸转运枢纽、近洋
都市汽车网直达集散中心、远洋中转基地。桐乡市打造文化交流功能节点,强化数字赋能,借助
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国际性平台,争创国家级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
(5)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服务本土
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以本土服务为主,突出本地特产业功能、激发内生动力,
同时提升地方性服务功能,加强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上海的金山区、崇明区,江
苏的宜兴市、溧阳市、太仓市、如东县、启东市、如皋市、海安市,浙江的象山县、
宁海县、海盐县、海宁市、平湖市、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岱山县、嵊泗县等19
个城市建设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进一步发展成为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用地集约、
生态良好的节点城市,承接全球城市的非核心功能外溢。
图 4-1:上海大都市圈功能体系规划图
第二节 构建紧凑开放的网络型空间结构
匹配全球城市区域多中心格局,规划构建“紧凑开放的网络型”空间结构,提出廊道引领、网络流动、板块协作三大核心理念,以空间模式转型推动更高质量发展。
1、廊道引领
培育七条区域发展廊道,作为引领区域要素集聚与紧凑发展的空间骨架、串联关键节点的核心载体,实现紧凑发展。
培育沪宁、G60、沪湖、杭甬四条区域创新廊道。引导创新要素向区域创新廊道集聚,促进沿线城市节点间形成要素自由流动、链条紧密互动的创新共同体。沪宁产业创新走廊进一步加强基础创新要素集聚,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G60科创走廊强化模式创新的引领作用,打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培育和城镇建设融合发展的先行先试廊道。沪湖发展走廊重点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支撑,培育创新策源,强化绿智造等新兴经济功能,打造高端平台集聚、产城深度融合的发展走廊。杭甬发展走廊强化智能制造与创新服务功能,搭接杭州数字创新与宁波应用转化的互补优势,促进沿线城市与平台协同联动。培育宁杭、沿江沿海、通苏嘉甬三条区域特功能廊道。聚焦生态经济、航运贸易、智能制造等领域,引导特功能要素集聚与流动。宁杭生态经济走廊发挥绿发展示范作用,重点培育新兴经济与生态旅游功能,引导创新要素向风景地区集聚,打造生态环境优美、创新活力迸发的发展走廊。沿江沿海发展走廊重点集聚国际航运、自贸服务、海洋产业、智能制造功能,引领海陆全方位开放,促进自贸区、国家级新区联动。通苏嘉甬发展走廊强化综合服务、新兴产业功能集聚,促进环沪核心城市之间的多向流动与协作,培育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
2、网络流动
完善南沿江、北沿江、环杭州湾、沪通-沪甬、西太湖、常泰等六条次级发展走廊与交通网络,作为多中心、多节点的联系支撑,促进更广泛的交流合作。
南沿江发展走廊以城际铁路为基础,打造复合型的沪宁第二通道,集聚先进制造、新兴产业功能。北沿江发展走廊重点建设生态城镇带,带动长江北岸绿发展与产业升级。环杭州湾发展走廊强化湾区产业平台协作,加强交通联通和综合枢纽建设,培育智能制造、国际航运、自贸服务功能。沪通-沪甬发展走廊加快跨江、跨湾交通通道建设,培育先进制造与专业服务功能。西太湖发展走廊以盐泰锡宜城际、无锡市域铁路为依托,加强太湖生态共保与旅游链接,培育休闲、康养等新兴经济功能。常泰发展走廊重点提升区域能级,完善跨江轨道交通支撑,加速区域产业、创新要素集聚促进常州长三角中轴枢纽建设。完善多层次的区域交通网络,支撑资源要素的多向流动,以都市圈轨道为重点,覆盖次区域及下位空间层次。
3、板块协作
划分环太湖区域、淀山湖战略协同区、杭州湾区域、长江口地区,以及沿海地区五大战略协同区,聚焦战略资源与跨界问题,深化一体化策略机制,实现开放互动。环太湖区域共建世界级魅力湖区;淀山湖战略协同区共塑独具江南韵味与水乡特的世界湖区;杭州湾区域共建世界级生态智慧湾区;长
江口地区共保世界级绿江滩;沿海地区共塑世界级的蓝海湾。
4、层级传导
建立“大都市圈(全域)—— 战略协同区(次分区)——协作示范区(区县级)—— 跨界城镇圈(镇级)”四层级的空间协同框架,聚焦不同空间尺度协同重点,围绕创新、交通、生态、人文四类关键协同要素,指引协同规划编制与系统行动实施。(1)大都市圈(全域)层级
上海大都市圈层级重在确立总体战略愿景,搭建整体发展框架,确定创新、交通、生态、人文要素协同的目标与策略,指引下位规划编制工作。
(2)战略协同区(次分区)层级
战略协同区层级重点聚焦都市圈重大战略空间资源,研究编制五大次分区规划,凝聚发展共识;深化创新、交通、生态、人文一体化行动,建立共建、共治的协同机制。环太湖战略协同区:总面积1.30万平方公里,包含苏州、无锡、常州、湖州的16个县(市、区),分别为相城区、姑苏区、虎丘区、吴中区、吴江区、武进区、金坛区、梁溪区、锡山区、新吴区、滨湖区、惠山区、宜兴市、南浔区、吴兴区、长兴县。目标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级魅力湖区。生态方面,共守生态底线,以水质重回1980年代为目标,共建绿湖区。创新方面,加快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建设;依托无锡太湖湾科创
带,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人文方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差异化文脉与空间特,塑造多姿多彩的活力湖区。交通方面,填补环湖轨交线网短板,打造多级环湖快速通道。
淀山湖战略协同区:总面积0.33万平方公里,包含上海、苏州、嘉兴的4个县(市、区),分别为青浦区、吴江区、昆山市、嘉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