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设施体系化与绿化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十四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对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围绕基础设施的体系化、品质化、绿化、低碳化、智慧化发展,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把握好超前建设
的度,研究推出一批重大行动和改革举措,靠前安排、加快形成实
物工作量,推动建设宜居、绿、韧性、智慧、人文城市。
一、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城市绿低碳发展
构建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城市自然生境保护。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健康活力,建设蓝绿交织、灰绿相融、连续完整的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采用自然解决方案,合理确定城市生态基础
设施规模、结构和布局,提高蓝绿空间总量和生态廊道网络化水平,
使城市内外的生态环境有机连接,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山
水城理想空间格局。
统筹推进城市水系统建设。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实施城市生态修复。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积极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城市防洪和内涝治理,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的整体性、系统性。提高城市水资源涵养、蓄积、净化能力。以水而定、量
水而行,构建城市健康水循环。强化污水再生利用。依法划定河湖管
理范围,统筹利用和保护。
推进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保护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合理布局绿心、绿楔、绿环、绿廊,多途径增加绿化空间。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城市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以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完善城市
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建设,合理设置多元化、人性化活动空间和防灾
避险空间,为居民提供更安全、健康、友好的绿生态产品。
促进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绿转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
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慢行网络,不断提升绿出行水平。深入开展
节水型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用水效率。推进城市能源系统高效化、清
洁化、低碳化发展,增强电网分布式清洁能源接纳和储存能力,以及
对清洁供暖等新型终端用电的保障能力。积极发展绿照明,加快城
市照明节能改造,防治城市光污染。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
二、加快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与改造。加快推进城市交通、水、
能源、环卫、园林绿化等系统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建设与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构建。在有条
件的地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逐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化、监测感知网络化、运营管理智能化,对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
平台,支撑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推进城市通信网、车联网、位置网、能源网等新型
网络设施建设。
构建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系统。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网络设施规模化部署,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设施。推进骨干网互联节点设施扩容建设。科学合理布局各类通信基础设施,促进其他类型基础设施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融合部署。推进面向城市应用、全面覆盖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共享。
三、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形成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新
格局
强化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为引领,加快基础设施跨区域共建共享、协调互动,加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建立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商机制。强化区域性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
推动城市都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建设区域交通、水、能源、环卫、园林、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协同建设区域生
都市汽车网
态网络和绿道体系,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支持超大、
特大城市为中心的重点都市圈织密以城市轨道交通和市域(郊)铁路
为骨干的轨道交通网络,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生态
网络体系,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衔接配套建设,提高一体化监管能力。推动联接城市中心区、县城、镇之间公路完善升级,城市燃气管网延
伸布局,农村电网基础设施升级,农宅清洁取暖改造,城乡垃圾集中
处置等,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城乡统筹区域供水。推进以县城为重
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条件的地区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县城,加快
县城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
四、城市交通设施体系化与绿化提升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扩容与增效。根据城市规模分类推进城市轨道交通
建设,新增城市轨道交通建成通车里程0.3万公里。
城市道路和桥梁建设改造。以增加有效供给、优化级配结构为重点,新建和改造道路里程11.75万公里,新增和改造城市桥梁1.45万座。
人行道净化和非机动车专用道建设。新增实施人行道净化道路里
程4.8万公里,建设非机动车专用道0.59万公里。
五、工作原则
——绿低碳,安全韧性。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时期城
市基础设施的绿低碳发展新模式、新路径,集中力量解决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提高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和抵抗风险的水平,加
强重大风险预测预警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民生优先,智能高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系统谋划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重点任务,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运营智能化管控水平,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运行效率,打造高品
质生活空间,满足人民众美好生活需要。
——科学统筹,补足短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统筹引
领作用,科学确定目标指标,着力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全
领域系统推进和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突破相结合,量力而行、尽力
而为,加快推进设施建设补短板,不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系统协调,开放共享。统筹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协调
工作,科学确定各类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布局,针对不同城市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城乡
之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设施使用效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