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柯布西耶、霍华德、赖特的城市理论及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的思想体系对比
勒·柯布西耶、霍华德、赖特在城市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与设想。柯布西耶提出的是“光明之城”,霍华德提出的是“田园城市”,赖特提出的是“广亩之城”。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即一切为统治者的强权统治而服务。
首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分为两个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与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它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市的基本规划思想的城市格局。它提出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之后几乎所有城市的基本格局。城市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在其中暗示着一种社会关系与秩序。高大宏伟的府邸与低矮简陋的普通住宅,时时都提醒着人们统治者的权威;清晰地街坊与宽广笔直的街道暗示着人们要规规矩矩,不能违背’礼‘制。
相比于《周礼考工记》的限制性,在《管子》一书及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则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时,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即使如此,《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与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与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柯布西耶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建筑大师,他的城市规划理念是基于战后的重建与对新鲜事务的崇拜。柯布西耶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首先提出高层建筑与立体交叉的设想,是极有远见卓识的。他在20与30年代始终站在建筑发展潮流的前列,对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现代化起了推动作用。
勒·柯布西耶城市规划五要点:
都市汽车网1、功能分区明确
2、市中心建高层,降低密度,空出绿地
3、底层透空(解放地面,视线通透)
4、棋盘式道路,人车分流
5、建立小城镇式的居住单位
勒•柯布西耶主张采用新的城市规划原则与建筑方案。1922年他提出一个 3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方案(见“现代城市”设想)。设想城市中有可以应用现代交通工具的整齐的道路网,中心区有摩天楼,外围是高层与多层楼房,高楼之间有宽阔的绿地。1925年,他又为巴黎市中心区改建提出了称为“伏瓦生规划”的方案。以后又为安特卫普、斯德哥尔摩与阿尔及尔等城市制订改建规划。这些规划都贯彻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采用高层建筑以减少建筑占地面积,增加游憩、体育活动用的城市绿地。道路按功能分级布置,有立体交叉等设施。这些方案,当时往往被认为带有空想性质而被搁置。直到50年代,勒•柯布西耶主持制定印度昌迪加尔规划时,他的城市规划的原则才得到了实现。
他的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深远,例如,在城市采用立体式的交通体系,在市区修建高层楼房,扩大城市绿地,创造接近自然地生活环境等原则,已被许多城市的规划全部或部分采用。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他对社会贫苦大众的同情与社会责任感。霍华德是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他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国经营农场。他了解、同情贫苦市民的生活状况,针对当时大批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膨胀与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与平道路》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1902年修订再版,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与平之路》为题的论著,针对当时的城市尤其是像伦敦这样的大城市所面对的拥挤、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兼有城市与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以作为他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他后来明确田园城市的定义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
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根据霍华德的设想,田园城市包括城市与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围绕,城市居民可以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在田园城市的边缘地区设有工厂企业。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三万人,超过了这一规模,就需要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不过集中与拥挤,以免产生各类已有的大城市所产生的弊病,同时也可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田园城市实质上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体,并形成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中,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六分之一(每个田园城市的总用地为6000英亩),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58000人)。这些田园城市整体上呈圈状布置,借助于快速的交通工具(铁路)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往来于田园城市与中心城市或其它田园城市之间。每个田园城市都由农业用地所包围,其中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以及其它相应的设施,如农业学院、疗养院等,作为永久保留的绿地,农业用地永远不得改作它用。从而达到“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与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目的。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要点可概括为:
1、以区段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
2、土地使用为同心圆带状分布
3、辐射状的林荫主干路
4、具有145英亩的被水晶宫所包围的中央花园
5、将农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相结合,将城市与乡村结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都市
赖特的“广亩城市”理论的提出则是基于对大城市的不满与对乡土文化的热爱。1932年美国建筑师赖特的著作《正在消灭中的城市》以及1935年发表于《建筑实录》上的论文《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中被称为的“ 广亩城市”,是他的城市分散主义思想的总结,充分地反映了他倡寻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突出地反映了本世纪初建筑师们对于现代城镇环境的不满以及对工业化时代以前人与环境相对与谐的状态的怀念。他的广亩城,实质上是对城市的否定。他呼吁城市回到过去的时代。而他的社会思想的物质载体就是广亩城市了。他相信 与小汽车的力量,认为大都市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家庭与家庭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以减少接触来保持家庭内部的稳定。
用他的话说,是个没有城市的城市。他认为大城市应当让其自行消灭。他认为现有城市不能应付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与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建议取消城市而建立一种新的、半农田式社团——广亩城市。
赖特的理想,是建立一种“社会”,‘这种社会保持着他自己所熟悉的、19 世纪90年代左右威斯康星州那种拥有自己宅地的居民们过着的独立的农村生活方式。20 世纪30年代北美的农户们已开始广泛使用汽车,使城市有可能向广阔的农村地带扩展。赖特论证,随着汽车与兼价的电力遍布各处,那种把一切活动集中于城市的需要已经终结,分散住所与分散就业岗位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他建议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城市来促进这种趋势。这就是他规划设想的“广亩城市”。每户周围都有一英亩土地(4047平方米),足够生产粮食蔬菜。居住区之间以超级公路相连,提供便捷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他建议规划路旁的公共设施、加油站,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赖特所期望的那种社会是不存在的。他的规划设想也是不现实的。但广亩城市的描述已成为今日美国城市近郊的稀疏的住宅以及居民点分布的离奇的图景的写照。赖特认为,现代城市不能代表与象征人类的愿望,也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是一种反民主机制,需要将其取消(尤其是取消大城市)。在《消失中的城市》中他指出,未来城市应该是无所不在而又以
无所在的,这将是一种与古代城市或任何现代城市差异如此之大的城市,以致我们根本不会把它当作城市来看待。在随后出版的《宽阔的田地》中他正式提出广亩城设想。这是一个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散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网格之上的方案。可以发现,赖特的广亩城设想是在美国小汽车大量普及的条件下出现的,美国1960年代的“市郊商业中心”“组合城市”与可以认为是这种思想的实际表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