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读.政策 /  Monthly reading
8
市交通联程联运服务,提升全链条出行效率。科学分配铁路运行时刻资源,推进部分线路承担城市内通勤服务功能。建立轨道站点一体化开发的用地和建筑规模指标优先保障制度,促进城市沿轨道交通廊道轴向发展。实施城市副中心站、朝阳站、丰台站等一批站城一体化、高强度综合开发,打造新活力中心。健全土地综合开发收益反哺轨道建设机制,提高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
(12)高水平发展市郊铁路。统筹铁路既有资源盘活利用与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实施市郊铁路建设行动计划。构建市郊铁路主骨架,整体提升城市副中心线、东北环线、通密线,推进S2线南段通勤化改造,新增京门-门大线、京九线等线路,提供“大站快线”轨道交通服务,实现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快速交通联系。加快建设平谷线,推进城市副中心线、京九线等向环京地区延伸,拓展快速通勤服务范围。盘活利用良陈线等小铁路资源,开发文旅新产品。到2025年,市郊铁路运营里程力争达到600公里,站点覆盖率显著提升。做好市郊铁路站点交通接驳,方便乘客快进快出、安全乘坐。在新城等地区有序发展中低运量系统,有机衔接市郊铁路和地铁网。加快形成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市郊铁路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服务等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灵活多样的票制票价体系,鼓励市郊铁路建设运营主体多元化。
(13)增强地铁线网服务能力。织补、加密、优化中心城线网,建设丽金线、CBD 线、11号线西段、19号线北延等线路,提高重点地区线网密度,增强就业中心与居住组团间快速联系。具备条件的线路实现快慢线交叉运行和同台换乘,实施 1 号线与八通线贯通运营等改造工程。治理轨道振动噪声。开展既有地铁车站综合性改造提升,增设换乘通道和出入口。建设智慧地铁,建立基于乘客信用体系的智慧安检新模式,集成安检票务体系,推广无感通行。加快五环路以外驻车换乘(P+R)停车场建设,建成苹果园等综合交通枢纽,为小客车换乘轨道交通提供便利。
(14)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实施公交系统节能计划,提升轨道交通牵引能效。
(15)优化进出口结构和质量。支持电力、轨道交通、通信设备、航空航天等优势领域大型成套设备开拓国际市场。○天津市
(1)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稳步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初具雏形,京滨、京唐、津兴铁路加快建设,城际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2)建设区域航空枢纽和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实施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实现“三航站楼、两跑道”运行,提升机场综合保障能力。接入京津冀城际铁路网,实现与京冀及东北、环渤海等地区便捷联系。引入Z2线、M2东延线,规划研究机场线(Z1支线)等城市轨道交通,强化机场与双城及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直接联系。(3)推动智能机器人、高性能智能传感器、核心工业软件、轨道
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攻关。(4)打造国家铁路客运枢纽。持续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畅通京津发展轴,建成京滨、京唐、津兴铁路,推动津潍铁路建设,到2025年,高速(城际)铁路总里程达到470公里,基本形成京津雄半小时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2小时交通圈。推动高铁站与周边地区“站城一体”开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大力提升运营水平,推动高铁枢纽与城市交通无缝衔接。
(5)构筑城乡快速交通网络。强化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系统的骨架作用,推进中心城区地铁M4、M7、M8、M10、M11号线及滨海新区B1、Z2、Z4号线建设,启动一批延伸线建设。
(6)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成立产教融合研究院,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前沿,建设相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实体性的二级学院、产业学院和企业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
(1)加快融入呼包鄂榆国家级城市建设,推进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加强城市内部轨道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便利人员往来和要素流动,增强人口集聚和产业协作能力。(2)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3)规划建设中心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构建铁路、公路、航空、城市轨道及公交、旅游集散一体化换乘体系。
Monthly reading  / 月读.政策
都市汽车网
9
○黑龙江省
(1)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包括瑞兴轨道交通列控系统两业融合示范基地、博实自动化集成设计及一体化运营服务等项目。
(2)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高质量增长。其中,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排水防涝、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投资来源为政府投资引导、鼓励民间投资,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展目标为2000亿元。(3)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其中,城市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203公里,建成运营哈尔滨地铁2号线一期、3号线二期工程,开工建设4号线一期、5号线一期,启动大庆、恒大文旅城轻轨前期工作。
○上海市
(1)加快发展高附加值贸易业态,推动一批全球保税维修项目先行先试,增加船舶、航空、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维修品类。(2)支持智能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提升高端数控机床、
增材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核心技术水平。
(3)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多网融合、高效便捷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提升铁路货运能力。(4)提升区域内交通互联密度,以中环和轨道交通逐步实现各副中心间的快速联系,促进中外环区域轨道交通便捷化。提升区域居住品质,适当提高住宅用地比例,依托轨道交通站点等区域增加各类住宅的供应量,补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
(5)加强主城片区各类配套设施建设,适度提升片区内轨道交通站点密度,发挥13号线西延伸、机场联络线、21号线等对虹桥、川沙主城片区的支撑作用。(6)强化TOD 模式,充分发挥区域重要交通廊道对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的引导作用,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通过立体式高密度开发,提升站点周边功能和环境,释放土地价值,形成轨交建设与
地区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7)以城际、市域(郊)铁路为重点完善轨道网络。围绕虹桥枢纽、浦东枢纽等主要节点,形成多层次、通勤式、快速化和经济舒适的轨道交通网络,到2025年实现中心城60分钟可达毗邻城市、主要枢纽120分钟可达长三角主要城市。基本形成沪苏、沪浙多向对外铁路通道格局,明显提升沿线城镇、重点功能区与长三角城市直联直通水平。推进既有铁路站线资源及周边区域改造利用,增强铁路服务市
域公交及城市物流功能。全面启动市域(郊)铁路建设,加快形成市域(郊)铁路基本骨架,带动重点地区、郊区和近沪地区发展。建成机场联络线,推进嘉闵线及北延伸、两港快线建设,加强临港、张江等重点地区之间及与两大枢纽的快速交通联系。推进崇明线、17号线西延伸建设。规划建设南枫线、沪平线,发挥连接长三角功能,形成对杭州湾北岸城镇的带动作用。推动市域(郊)铁路网络与长三角城际铁路网衔接,提升中心城、郊区与长三角城镇之间通勤化客运水平。强化市域(郊)铁路线网规划顶层设计,探索车站衔接、列车开行等运营管理机制。建成轨道14号线、18号线一期,加快建设13号线西延伸、19号线、20号线一期、21号线一期、23号线一期等线路,加快规划建设12号线西延伸、15号线南延伸等,进一步提升中心城轨道网络覆盖密度,并加大川沙、宝山、虹桥、闵行四个主城片区轨道通达性,推动轨道交通覆盖所有区,到2025年市区线和市域(郊)铁路运营总里程达960公里。全力打造集航空、国铁、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市区线等功能于一体的浦东综合交通枢纽,提升虹桥枢纽交通服务能级。(8)强化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中的骨干地位,将公交优先战略进一步从中心城向主城片区、新城等拓展,到2025年中心城公交出行比重达45%以上。完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网络,推进市域、局域、常规公交线网融合发展。优化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持续推进高峰大客流线路增能提效。(9)着力清除城市运行重点隐患。强化城市轨道交通超大客流下风险预警、客流疏导、应急抢修能力,提高重点车站风险防范标准,同步提升安全性和便捷性。
(10)优化巡游出租汽车运价、轨道交通票价政策,建立市域(郊)铁路票价定价机制。
月读.政策 /  Monthly reading
10
○江苏省
(1)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着力培育50条重点产业链(包括轨道交通装备),做强30条优势产业链(包括轨道交通装备),推动 10条卓越产业链(包括轨道交通装备)快速提升。
(2)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率先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协同推进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共建世界级现代产业集,开展民营经济跨区域发展政策协同试点。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优化沪宁、宁杭、宁合和沿海运输通道,完善环太湖快速交通圈。(3)积极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加强城际铁路、航空运输、过江通道建设,完善省域一体化、多层次、快速化交通圈,基本实现1日联通全球、半日通达全国、2小时畅行江苏。强化轨道交通“四网融合”,进一步完善高铁主骨架,推动城际铁路加快发展、网络衔接和自主运营,因地制宜发展市域(郊)铁路,积极建设货运铁路,有序推进城市轨道规划建设项目实施,实现设区市高铁全覆盖,打造轨道上的江苏。
○浙江省
(1)深入实施大都市区建设行动。持续实施一批大都市区标志性工程,加快“高铁+城际铁路+地铁”轨道上都市区建设。
(2)谋划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标志性工程建设,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深化洋山区域合作开发,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和世界级港口、机场。(3)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城市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积极推动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4)建设现代运输服务体系。推动都市区轨道交通运营一体化,发展旅客联程联运,推进城乡运输一体融合发展。
(5)加快建设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城市轨道交通和温州、台州、金义市域铁路等在建项目,有序推进杭德城际、上海金山至平湖市域铁路、江南水乡旅游线、温州市域铁路S3线一期、台州市域铁路S2线等新开工项目,谋划推进嘉兴至枫南、嘉善至西塘等项目。到2025年,总里程达1300公里。○福建省
(1)强化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引擎带动作用。加快在都市圈内一体化构建公路和轨道交通网,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2)建设高效轨道网。推进福厦高铁、漳汕高铁、温福高铁、昌福厦高铁建设,加快形成沿海、京台
两大铁路主通道,畅通出闽大通道。统筹规划和建设龙龙铁路武平至梅州段、温武吉铁路,开展福州至龙岩等省会通设区市高铁项目、南平至衢州高铁项目前期研究,填补区域路网空白,增强路网机动灵活性。完善福州、厦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泉州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加快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全面提升轨道交通公交化水平。打造各设区市间2小时通达、都市圈1小时通勤、设区市至所辖县1小时基本覆盖的交通圈,促进多层次轨道交通网融合发展。
(3)多层次轨道交通网建设工程:建设沿海高铁大通道(福厦高铁、漳汕高铁、温福高铁)、昌福厦高铁,省际铁路(龙岩至龙川铁路龙岩至梅州段、温州至武夷山至吉安铁路);推进高铁进机场,加快建设福莆宁城际铁路F1、F2、F3线、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武夷山旅游观光轨道二期工程;续建福州、厦门第二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项目及其规划修编项目,启动建设福州、厦门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项目,推动泉州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研究。
○江西省
(1)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放管服”改革、协同开放创新等领域探索示范。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平台作用,努力创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等国家重点实验室。(2)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新一代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业,打造全国装备制造产业重要基地。(3)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轨道交通装备等研发制造,推进南昌轨道交通、南昌经开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园建设。
(4)加快推进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建设南昌市轨道 5 号线,推进轨道交通向周边城镇延伸,研究利用既有铁路,或新增部分市域铁路,增开南昌至抚州、赣江新区、樟树等城际列车。开通
Monthly reading  / 月读.政策
11
大南昌都市圈城际公交班线。完善都市圈信息网络一体化,推进5G 和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布局。
○重庆市
(1)高标准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结合轨道站点布局青年社区和人才公寓,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规划建设“五快五普”城市轨道,加快建设科学大道等城市路网,实现30分钟通达科学城南北、快速连接中心城区各片区。
(2)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城市机场协同运营,共建世界级机场。建设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科学规划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加快成渝中线等高铁建设,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实现成渝间1小时通达、铁路网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3)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化。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基本建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紧密联系周边的“1小时通勤圈”,力争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超过1000公里。建设江津、铜梁
、合川等至中心城区的轨道快线和市域(郊)铁路,优先利用国铁干线开行周边地区与中心城区间的公交化列车,规划研究永川(荣昌)、涪陵(长寿)、南川、潼南、大足、綦江—万盛、合川等至中心城区城轨快线。推进璧山、江津、长寿、南川等至中心城区同城化通道建设,开展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至中心城区快速通道以及永川—大足、永川—荣昌、合川—铜梁—潼南、綦江—万盛—南川、涪陵—武隆—丰都、长寿—垫江—梁平等区域快速连接道规划研究,及时开工建设。
(4)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6大重点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一批产值规模超千亿的产业集和基地,带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其中,高端装备包括跨座式单轨、As 型地铁、双流制车等轨道交通车辆。(5)持续实施“850+”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推进第二、三、四期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推动东中西槽谷内部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构建“环射+纵横”融合的多层次城市轨道网络,高质量开展轨道站点TOD 开发。
(6)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
城市发展格局,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
○四川省
(1)促进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究规划成都外环等连接成都与周边城市的城际铁路和都市圈市域
(郊)铁路,探索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向周边城市延伸,促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提升铁路公交化运营水平,构建1小时通勤圈。(2)强化成都都市圈与重庆都市圈互动,推进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协同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和汽车及轨道交通研发生产基地。(3)启动建设新型空间光学研究装置、超高速轨道交通试验平台等前沿引领创新平台。
(4)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聚焦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工业软件、航空与燃机、钒钛资源、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领域,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战略性创新产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科技支撑能力。
(5)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发展工程,推进“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壮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规模。
(6)提升交通、水利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推动区域一体建设为重点,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川南经济区一体化等轨道交通建设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7)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体系,织密高快速公路网络,全面提升城际、城乡互联互通水平。推进建设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汉巴南铁路南巴段、成巴等城际铁路。
(8)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成都城市轨道交通8号线二期、10号线三期、13号线一期、17号线二期、18号线三期、19号线二期、27号线一期、30号线一期,开展成都城市轨道交通第五
期建设规划编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工作;争取将市域(郊)铁路成都至眉山线、成都至德阳线纳入国家规划;建设山地轨道交通都江堰至四姑娘山线,适时开展山地轨道交通九寨沟世界遗产旅游线、竹海石海休闲度假旅游线、龙门山山地度假旅游线等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