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城市规划理论合集(全)
城市规划的理论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
早期城市规划的产生,无论其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及意义如何,都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居住场所的一种美好追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
周代是中国城市规划体现了封建礼制思想,西周《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城市形制受礼制思想的影响,体现为社会等级、宗教礼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还有自然至上理念: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城市都完整体现了中国古代礼制城 市典型格局;明代都城南京依山傍水,布局灵活,体现了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融合的城市空间格局。
国外古代城市规划的理论:
国外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城市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核心取代了国王的宫殿,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城邦精神。
中世纪的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中心,其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文艺复兴以后,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在人文主义思想下修建了大量古典风格的街道广场,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教会力量和封建割据势力被削弱,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国家。轴线放射街道、宏伟壮观的广场、宫殿成为当时城市的典范。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他经过调查,写了一本书:《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指出了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
霍华德的理论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 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等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使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由他的追随者恩维(Unwin)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并
在1922年提出一种理论方案。同时期,美
国规划建筑师惠依顿也提出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限制其发展,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有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一定联系。
卫星城镇的发展经历了由“卧城”到半独立的卫星城,到基本上完全独立的新城,其规模逐渐趋向由小到大。规模大些就可以提供多种就业机会,也有条件设置较大型完整的公共文化生活服务设施,可以吸引较多的居民,减少对母城的依赖。
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ns)》:法国人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在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一书,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
柯布西埃的理论面对大城市发展的现实,承认现代化的技术力量。他认为,大城市的主 要问题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中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速度提高,但是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产生矛盾;城市中绿地空地太 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因此要从规
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有限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 展,增加人口密度。
柯布西埃认为,交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车辆增多,而道路面积有限,交通愈近市中心愈集中,而城市因为是由内向外发展,愈近市中心道路愈窄。他主张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柯布西埃以建筑美学的角度,从根本上向旧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发起了冲击。这意味着20世纪初期“新建筑运动”向学院派及古典主义的冲击扩大到城市规划的领域。
在这一位提出了空间集中的规划理论的时候,另一位却相反地提出反集中的空间分散的规划理论。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在1935年发表的《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Broadacre City :A New Community Plan)充分地反映了他倡导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他呼吁城市回到过去的时代。而他的社会思想的物质 载体就是“广亩城市”。他相信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认为大都市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家庭和家庭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以减少接触来保持家庭内部的稳 定。
他们的共性,即:都有大量的绿化空间在他们“理想的城市”中;都已经开始思考当时所出现的新技术:电话和汽车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
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这个大纲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大 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北京宪章》:1999UIA第20次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北京宪章》,主要内容为1、对于各种繁杂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祸患,混乱的城市化,技术发展的”双刃剑”……,而最严重的莫过于”建筑魂的失落”。2、传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反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也具有值得并且能够继续发扬光大的精华。 3、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发展”的问题。我们将把一个怎样的城市交给下一代?” 3、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自然无法抗拒,木结构体系已基本失去继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4、《北京宪章》提出了全新的概念”广义建筑学”,提倡建筑师加强修养,具备广义的综合的观念。在承认矛盾的前提下,辨证地加以处理。 要随时扩充知识,加强合作,寻新的结合点,解决问题,发展理论。
邻里单位
C·A·佩里于193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 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 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 之外。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谋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
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
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根据这些原则,佩里建立了一个整体的邻里单位概念,并且给出了图解。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其中以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城雷德朋最为著名。雷德朋的设计(1928年)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的 概念。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由若干栋住宅围成一个花 园,住宅面对着这个花园和步行道,背对着尽端式的汽车路,这些汽车道连接着居住区外的交通性干道。在每一个大街坊中都有一个小学校和游戏场地。每个大街坊 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这种人行交通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的做法,通常被称作“雷德朋原则”。
从城乡规划到环境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考
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土地资源配置,目的是控制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可能产生的消极外部效应(特别是对环境的影响)。所以,城市规划将在可持续发燕尾服的行动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可持续发展也引起了各国规划师的广泛关注。1990年,英国城乡规划协会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经过三年的研究工作,于1993年发表了《可持续环境的规划对策》,提出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引入城市规划实践,并称其为环境规划,即将环境要素管理纳入各个层面的空间发展规划。
地租和竞租理论
地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D·李嘉图首先提出了一般的地租概念,指出地租的含义是任何一块土地经过利用而得到的纯收益。杜能则提出了位置级差地租的概念,马克思对此也有非常详尽的论述,并且将地租的概念与对资本的具体分析结合在一起。这一概念在20世纪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位置级差地租理论认为,一定位置一定面积土地上的地租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及投入方式,只有当地租达到最大值时,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地租的概念包括两个因素,即转换收益和经济租金。转换收益是指土地持有者将土地供给不同的活动使用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经济租金代表了高于转换收益的溢价,所以能获得这个溢价是由于存在着竞争以取得稀缺的土地。
在城市中,区位是
决定土地租金的重要因素。W·伊萨德认为,决定城市土地租金的要素主要有:(1)与中心商务区(CBD)的距离;(2)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3)竞争者的数目和
他们的位置;(4)降低其他成本的外部效果。现在比较精致而且也是比较重要的地租理论是W·阿隆索于1964年 提出的竞租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根据各类活动对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地点所愿意或所能承担的最高限度租金的相互关系来确定这些活动的位置。所谓竞租,就是人们 对不同位置上的土地愿意出的最大数量的价格,它代表了对于特定的土地使用,出价者愿意支付的最大数量的租金以获得那块土地。根据阿隆索的调查,商业由于靠 近市中心就具有较高的竞争能力,随后依次为办公楼、工业、居住、农业。根据该理论,在单中心城市的条件下,可以得到城市同心圆而已的结论。
都市汽车网多核心理论
这是由C·D·哈里斯和E·L·乌尔曼于1945年提出的理论。他们通过对美国大部分大城市的研究,提出了影响城市中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1)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
(2)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互相接近(如工厂与工工人住宅区);
(3)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容易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这些活动应当避免同时存在(如富裕者优美的、大片的开阔绿地被布置在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厂毗邻的地区);
(4)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盎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在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再加上历史遗留习惯的影响和局部地区的特征,通过相互协调的功能在特定地点的彼此强化,不相协调的功能在空间上的彼此分离,由 此而形成了地域的分化,使一定的地区范围内保持了相对的独特性,具有明确的性质,这些分化了的地区有的形成各自的核心,从而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多中心。因 此,城市并非是由单一中心而是由多个中心构成。
以上三种理论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但很显然它们并不能用来全面地解释所有城市的土地使用和空间状况,巴尔多和哈特曼(1982)认为:“最合理的说法是没有哪种单一模式能很好地适用于所有城市,但以上三种理论能够或多或少地在不同的程度上适用于不同的地区。”
扇形理论
这是H·霍伊特于1939年提出的理论。他根据美国64个中小城市住房租金分布状况的统计资料,又对纽约、芝加哥、底特律、费物、华盛顿等几个大城市的居住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城市住宅的分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