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第二章
人口红利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土地紧缩
控制土地供应量
人口回流
50岁以上人口的回流
新兴市场
都市汽车网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或能源市场。通常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天然资源丰富特征 (高成长高回报 分散化投资 反经济周期 市场规模普遍偏小 投机者和追涨杀跌的投资者占多数 投资者普遍不成熟)
第三章
就业密度
城市就业密度反映了城市经济活力的强弱。就业在空间上的高密度集聚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形成和快速发展,推动和促进大城市经济增长的活力。
创意经济
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创客空间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是创新2.0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表现。
“工业4.0”
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刘易斯拐点
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淘宝村
淘宝村是指活跃网店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10%以上、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村庄。
互联网+
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广阔的网能平台。
“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几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
创新2.0
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它的应用可以让人了解目前由于信息通讯技术(ICT)发展给社会带来深刻变革而引发的科技创新模式的改变——从专业科技人员实验室研发出科技创新成果后用户被动使用到技术创新成果的最终用户直接或通过共同创新平台参与技术创新
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全过程。面向知识社会的科学2.0、技术2.0和管理2.0三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引擎。创新2.0是知识社会条件下以人为本的典型创新模式,其例子包括Web 2.0,开放源代码、自由软件以及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微观装配实验室等。
职住比
职住平衡的基本内涵是指在某一给定的地域范围内,居民中劳动者的数量和就业岗位的数量大致相等,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勤交通可采用步行、自行车或者其他的非机动车方式;即使是使用机动车,出行距离和时间也比较短,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样就有利于减少机动车尤其是小汽车的使用,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根据上面对平衡度的定义,其测量一般采用就业-居住比率,即在给定的地域范围内的就业岗位数量与家庭数量之比,当比值处于0.8-1.2之间时,就认为该地域是平衡的
第四章
产业链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它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区位熵
区位熵可以反映某一行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是确定这些行业在区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指标
Q=(j1/j2)/(b1/b2)
竞价地租
竞标地租是指人们愿意向不同位置的土地支付的最大费用。它是竞标者为了某项用途而利用该地所愿意支付的最高费用。
产城融合
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
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第五章
城市土地供给
指城市范围内提供给人们可资利用的各类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以及可供每一项用途的土地数量。
土地供给划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前者是自然实际所能供给的各类型土地的数量。它是无弹性的。后者指土地具有多种用途,用途可以相互竞争和相互置换,它是动态的和有弹性的。但各类用地的弹性是不同的。
城市土地市场
中国的城市土地市场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以土地其他权利的让渡、租赁、抵押、证券化作为基本内容,允许与其他生产要素合理组合,鼓励公开、公平竞争以及具有较强约束力的规范化专业性市场。
第六章
住房过滤
所谓住房过滤,是指在住房市场中,最初为较高收入者兴建的住房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老化折旧,使住房服务功能降低,较高收入的房客为追求更好的住房,放弃现有住房,而由较低收入者接着使用这一住房的过程。
住房的耐用性特征决定了住房过滤作用的存在。通常来讲,新建的住房经过多年使用后,本身的产品质量会逐渐下降,过滤机制此时就会发生作用。那些经济实力强、对生活质量追求高的住户就会迁出并寻环境质量和服务水平更高的住房,原有的住房又会有新的住户进入。
住房市场
城市住房市场是在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后,才建立和形成的一个新型产业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建成的住房,要通过流通过程进入消费领域,从而形成了住房市场。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是城市社会阶层结构变化、收入差距、住房理念和城市发展政策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空间结构分化现象。
第七章
当斯定律
著名的当斯定律(Downs Law)将交通拥挤现象表述为: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当斯(Downs)对诱发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三头齐发原则”,即如果在高峰时间特别拥挤的地段交通条件一旦大有改善,就会导致三种情况,从而使这种改善全被抵消。(1)汽车驾驶者原来走别的路,现在都挤到改善地段;(2)汽车驾驶者本来在其他时间行车,现在集中在同一时间行车;(3)汽车驾驶者本来乘坐公共交通,现在驾车通过这一改善地区。这三种情况将导致新的交通量的产生,有人称之为诱发交通。
拥挤定价
从理论上讲,只有当出行者使用城市道路的费用低于人们所从中获得的效益时,人们才使用道路;当道路拥挤导致费用上升到高于效益时,就不会继续使用,这被称为“拥挤对需求的控制效应”。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由于人们并没有真正为速度的下降付出“费用”,因此人们会继续使用道路,每一个新增加的使用者都会使道路更加拥挤。拥挤定价就是把这种使用道路时的“费用”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收费,从而使道路使用者在面临一定的拥挤收费时,不再使用道路或改变行驶路线,从而缓解道路的拥挤程度。拥挤定价的收费标准,就是道路使用的总边际费用和边际个人费用的差额。
第八章
生态环境补偿
生态环境补偿费是以防止生态环境破坏为目的,以对生态环境产生活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生产、经营、开发活动为对象,以生态环境恢复为主要内容,以经济调节为手段,以法律监督为保障条件的环境管理制度。
最优污染水平
所谓最优污染水平,是指能够使社会纯收益最大化的污染水平。在宏观动态条件下。环境净化能力决定长期最优污染水平。
第九章
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Public good)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探讨了集体的非市场选择行为,对政府行为的分析和以何种组织形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社会效率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内容。
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包括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及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管道煤气等,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物质条件,是城市中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基础和载体。
简答和论述
第四章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立足于发达国家的情况,费农把产品的发展周期划分为这样几个过程: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产品进口—开发更新的产品,从而揭示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由开发、成长、成熟到衰退构成产品生命周期,决定着产品的市场寿命。
雁行模式
雁行模式描述和揭示的是欠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变及其与国家贸易关系的理论。
核心思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将会按照“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顺序依次进行,就像三只大雁在排队飞翔。
通过国际贸易的作用,欠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随着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而演变。
城市产业分析与评价
1.城市产业竞争力评价
城市产业竞争力是推进城市产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最重要的内部动力,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与关键所在,其评价是对城市经济发展基础、潜力和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分析的重要手段,是制定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
(1)SWOT分析
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2)竞争力要素评价
通过分析城市产业竞争力要素,进而建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产业竞争力进行量化研究。
根据需要,可以对历年来城市产业竞争力要素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到新的需要在未来加以壮大或者培育的要素,这些往往是今后城市功能的拓展方向。
也可以选取同一类型或者邻近区域城市之间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优势要素进行重点打造,增强城市产业发展的区域竞争力。
2.城市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它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随着城市间、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在城市尺度考虑产业发展与产业分工时,需要从区域层面去研究产业链在功能方面的构建与完善。
对于不同等级的城市而言,不应该去追求自身的产业链条的完善,而是应根据已有基础,寻求各种可能与周边城市接通产业链。
3.城市集聚程度分析
产业集聚程度反映着城市产业的规模和城市经济实现规模效益的水平,对产业集聚程度的分析,既是对上一轮城市规划期内产业发展状况的总结与评估,又是研究、分析、制定新一轮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合理把握城市产业走向的基本尺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