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2016—2030年)
一、项目概述
当前,按照2015年中央及省市城市工作会议“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等国家发展战略,遵循2049远景发展目标,武汉市正在全面建设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的世界城市,努力打造国际创新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建设活力、高效、绿、宜居、包容的世界城市。
都市汽车网在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下,我市正在谋划新一轮武汉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工作,力求通过规划统领,进一步明确城市远景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结构,强化区域统筹和协作,实现武汉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作为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和内容,是明确交通发展方向,配置交通资源,支撑空间拓展,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遵循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立足实现总规、土规、交规“三规同步,交通先行”,强化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功能和作用,特组织开展本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工作。
二、规划内容
(一)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1、交通总体目标
2个总体目标:全力构建以世界性门户机场和国际内陆港为纽带、以绿交通为主导,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多模式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建立依托骨架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发展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交通统筹协调发展,将武汉建成为国际枢纽城市和绿出行楷模。
5个交通远景:一个以满足人的交通需求特性为根本原则、以绿交通方式为主要载体、以智慧去管理、以高效为显著标志的高度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系统,即实现武汉的智慧交通(Wisdom)、人本交通(User-oriented)、一体化交通(Holistic)、高效交通(Accessible)和绿交通(Natural)。
2、交通目标内涵
(1)国际枢纽城市:以航空港和内陆港“双港齐飞”为核心,全面提升“空、铁、水、公”枢纽功能,强化多式联运,将武汉建设成为中部乃至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主要包括国际客运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两个子目标:
◆国际客运枢纽:核心是国家门户机场和铁路枢纽之心的打造。其中航空方面,需要将武汉建设成为全球航线网络的重要节点、中国第5大航空门户、空铁无缝衔接的综合枢纽;重点从三个方面完善设施和提升功能,一是组建基地航空公司,拓展国际航线;二是加密与国内省会、中心城市航线网络;三是
构筑空铁联运,拓展航空腹地范围;实现武汉与主要国际城市、国内规模以上城市均有航空线路联系,2030年航空客运规模达到6000万人次/年,其中国际客运量超过30%。
铁路方面,需要将武汉建设成为全国的四大铁路枢纽、六大客运中心之一、中部的铁路心脏,实现“3小时”可达国内主要经济体,“1小时”可达长江中游城市主要城市,“30分钟”可达武汉“1+8”城市圈城市。
◆国际物流中心:核心是国际内陆港和公路运输中心的打造。其中港口方面,需要建设成为“近海直达、远洋喂给”的国际内陆港和长江航运中心,重点工作包括整合资源,增强港口、铁路等货运枢纽功能;加强与国际海港垂直合作,完善通关金融服务;优化集疏运网络,拓展货运经济辐射腹地;实现通过水运、铁路、航空形成国际货运口岸功能,2030年全市年货运周转量超过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200万标箱,其中国际物流占比超过20%,铁水联运率达到20%以上(含国际集装箱铁水联运率超过40%)。
公路方面,建设成为国家“7918”网重要节点、中部公路枢纽,实现公路“5
“1+8”
“1小时”
“3小时”长江中游城市全覆盖、
小时”500公里主要城市全覆盖、
武汉都市圈全覆盖。
(2)绿出行楷模:建立以优质的、绿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公交都市和骑行城市典范,引领交通模式转型和交通战略、措施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公交都市典范:核心是通过“四网合一”轨道网络建设,实现城城通轨道、镇镇有专线、村村有线路,打造公交主体,促进交通转型,实现市域“1小时”公交通勤可达率90%;中心城区“45分钟”公交通勤可达率75%。
◆骑行城市典范:形成“市域绿道成网、域域连通;市区路路有权、处处通连”成网成片、便捷连续的慢行交通网络,促进慢行复兴和结构优化,实现“15分钟”慢行生活圈可达率75%,3km以内出行使用绿交通方式的比例达90%,全年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下降30%。
◆出行结构目标:实现全方式交通结构中,公交出行比例达40%左右,慢行出行比例40%左右,小汽车出行比例努力控制在20%以内。
(二)基于交通可达性的多圈层空间体系
综合考虑城市现状发展情况,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区域的研判,本轮规划从交通的角度推荐武汉建立“8+7+6”的城市中心体系结构。一是主城区(2+6),布局江南、江北2个主城核心(0-5km)和杨春湖、鲁巷、南湖、四新、古田、堤角6个副中心(10-15km);二是都市发展区(3+4),布局光谷、临空、江夏纸坊3个新城中心(15-30km)和东西湖、中法生态城、沌口-常福、阳逻4个次级新城(15-30km);三是大都市区(6),打造纱帽、前川、邾城、山坡、孝感临空、葛华6个独立新城(30-50km)。
图1 “8+7+6”城市中心体系结构图
依托武汉城市空间结构和中心体系的不断优化完善,武汉将围绕5个圈层打
造5个“1小时交通圈”。一是“主城区1小时交通圈”,重点是依托城区轨道、常规公交及快速路系统,服务主城区通勤出行需求,支撑武汉三镇整体发展。二是“都市发展区1小时交通圈”,重点是依托市域快轨、市区轨道及快速路系统,服务主城与新城之间的通勤和公务出行需求,促进主城与新城的一体化发展。三是“大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重点是依托市域快轨及快速路系统,服务主城与大都市区之间的通勤和公务出行需求,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四是“城市圈1小时交通圈”,重点是依托城际铁路及区域高速公路系统,服务武汉与城市圈城市的商务出行需求,实现同城化发展。五是“城市1小时交通圈”,重点是依托高铁和城际铁路系统,服务武汉与长江中游城市城市的商务出行需求,实现区域统筹与协作发展。
(三)国际客运枢纽
1、航空:中国第五大国际门户枢纽
航空枢纽的地位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高度。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要积极强化基地航空功能,规划控制第二机场,打造中国第五大国际门户枢纽机场(近期为中部地区国际门户枢纽),成为中部地区
走向世界的窗口。与此同时,要配套建设“一枢纽三网”,即中国第五大国际门户枢纽和通达全球的国际航线网、与航空无缝衔接的高铁网、发达的国内直达航线网,打造航空公司主运营基地,提升武汉航空服务水平,提供航空枢纽服务腹地。
根据国际城市航空枢纽发展经验,例如巴黎、纽约、东京、上海等均有2个及以上机场,成都、广州也在年航空客流达到4000万人次以后开始谋划第二机场,力求构建“一主一辅”两个机场的枢纽布局。根据预测,2030年武汉航空客运量将达到6000万人次,天河机场四条跑道建成后基本可以满足航空客运需求。但从功能上,建议在武昌南部规划控制第二机场,与天河机场形成“一主一辅”两个机场,提供国内航班以及支线、廉价、商务航空服务。
2、铁路:国家高速铁路路网中心,四大铁路枢纽及六大客运中心之一
武汉是中国高铁客运专线网主枢纽,国家四大铁路枢纽(北、上、广、汉)及六大客运中心(北、上、广、汉、蓉、西安)之一。规划着重整合武汉已有铁路资源,形成以武汉为中心,覆盖全国12个方向的高铁网及普铁系统,将武汉建成为“中国高铁网络之心”,实现武汉至京、沪、穗、渝等1000公里范围内主
要城市的3小时高铁交通圈,加强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国家主要城市和经济带的交通联系。
图2 以武汉为中心向外放射的十二个方向高铁网图
武汉“1+8”城市圈范围内,构建“两环十二射”的高速铁路网,实现城市圈各个城市可向各个方向开行高铁列车的目标,减少武汉铁路枢纽过境性列车,加强城市圈城市之间的横向铁路联系。
武汉市域范围内,构建“一港三主两辅”的铁路枢纽布局。其中“一港”为天河空铁联运综合港,规划将沿江、兰福高铁以及主城高铁环线引入天河机场,打造天河空铁联运综合枢纽;“三主”分别为武汉站、汉
口站、新汉阳站;“二辅”分别为武昌站和光谷站;按规划形成后,武汉将实现“12个方向站站直发、居民半小时就近乘车、铁路航空无缝换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