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出现异响的原因与排除
摘要发动机发生故障时,时常伴随着异常声音出现。分析了几种故障产生的原因及异响特征,并提出了排除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发动机;异响;原因;排除
发动机发生故障时,时常伴随着异常的声音出现,发动机出现异响,首先要根据声响的类别区分是由于正常爆发声而产生的敲击声,还是由于不正常运动而产生的撞击声,然后再根据异响特征,结合构造原理出原因,进行排除[1-4]。现将几种故障产生的原因、异响特征及其排除方法分析如下。
(1)柴油机工作粗暴引起的异响,俗称“敲缸声〞;低速运转时,声音强,在距发动机十几米远处听得比较真切;同时伴随着起动困难,发动机着火后,运转不平稳,冷却水消耗较快。这种异响是由喷油时间太早引起的,应当重新调整供油提前角。
(2)异响有一定规律,有时敲缸,有时放炮,同时伴随着柴油机转速不稳定及间断排放黑烟等现象。这种不均匀的异响是由于喷油器滴漏柴油引起的,当出现这种现象时,应对喷油器进行保养。
发动机烧机油(3)排气管在排气时伴随着连续放炮声,同时排黑烟,排气管过热,起动较困难。当低速时,放炮声有所减轻。这种异响是喷油时间过迟引起的,应及时调整供油提前角。
(4)发动机发出“空咚〞、“空咚〞的敲击声,在发动机低速运转或转速突然变化时特别明显,同时伴有烧机油的现象。这种异响声是由于活塞与气缸壁间隙过大,当柴油机工作时增加了活塞对气缸壁的撞击而引起的。为了进一步证实,可在柴油机温度正常时停车,向气缸套内参加少许机油,待1in后重新启动,假设响声减弱或消失,那么证明是活塞撞击气缸壁。这是因为参加的机油产生油膜补偿了活塞裙部与气缸之间的间隙,但待参加的机油耗尽时撞击声又出现,消除的方法是换气缸套或活塞。
(5)在气缸体全长部位都能听到似小锤轻轻敲击铁砧的“当当〞响声,当发动机转速突然变化时声响更明显。这是因为活塞环侧间隙太大引起的,应更换活塞环,必要时活塞环一起更换。
(6)气缸罩盖周围发出“咯嗒〞、“咯嗒〞的敲击声,热机时声音小,冷机时声音大,低速停止供油时声音不消失。主要原因是因为气门间隙太大,造成气门杆头与摇臂撞击,应调整气门间隙。
(7)发动机工作时,在其气缸体中部可听到沉重的敲击声,工作时响声更大,同时有机油门压力下降的现象。这种响声是由于主轴承间隙过大而引起的,应及时修理曲轴主轴颈或更换主轴瓦。
(8)在发动机转速突然变化或负荷加大时,在气缸盖处可听到“嘶嘶〞异响声,伴随有起动困难,功率降低,有时会烧坏喷油咀,这是因为喷油器安装孔处漏气,漏气的原因有未装喷油器密封垫圈或垫圈损坏、安装孔内的平面不平、喷油器的压板螺栓未上紧或扭力不均匀、喷油器的压板装反等,使喷油器不能压紧。
(9)定时齿轮室响,在定时齿轮室处可听到齿轮撞击声,改变柴油机转速时,声音更明显。主要原因是齿轮轴套等零件磨损严重,使齿轮的齿侧间隙变大,应更换磨损严重的齿轮和轴套。
(10)在气门室罩处能听到“嚓嚓〞声,或发出2根弹簧撞击声,同时柴油机间断爆发,工作不稳定。这是气门弹簧折断所致,应停车检查,以免锁夹脱落,气门掉入气缸,捣坏活塞及气缸盖。
(11)当齿轮磨损后,啮合间隙过大时柴油机工作起来会发出“咯拉〞、“咯拉〞的噪音,停车时,晃动曲轴,也会听到齿轮相撞的声音。应用铅片测量其齿侧间隙,超过规定尺寸应更换,如齿轮有剥落、缺损现象也应更换。某一个齿轮的衬套与轴配合松旷或齿轮轴轴承磨损过甚,也会发出很大噪音,如果因装有齿轮的某两根轴轴线不平行,使两轴上的齿轮啮合不正常,那么发出“嘶啦,嘶啦〞声音,应修复或更换有关零件。如有的齿轮因轴向间隙大,发生轴向窜动,会发出间歇性敲击声,应恢复标准间隙。
(12)柴油机工作时发出沉重有力的“咯咯〞声。大小油门均有,改变油门时尤甚。主要原因:一是飞轮螺母松动,应拧紧螺母并锁定;二是飞轮键槽与曲轴平衡配合松动;三是曲轴轴颈锥面与轴孔锥面损伤,应修复之。柴油机震动厉害,并发出“空空〞声。主要原因是:一是平衡轴定时齿轮装错,应按要求重装;二是两平衡轴重量不匹配(s195),应重新选配平衡轴;三是平衡轴承损坏,应更换损坏的轴承。
听诊异响的难度较大,能否正确判断异响声源,主要与听诊者的实际经验及听觉灵敏有关,各种异响很难用文字确切描述,要靠机手平时多锻炼,不断积累经验,特别是对机车的正常运转声音要极为熟悉,以便出现异响时能立即识别。当异响严重时不要在运转较长时间后进行听诊,应立刻停机,在静态下仔细检查分析;另外,当发动机突然出现破坏性异响时,必须立即熄火检查,以免造成重大事故。
参考文献
[1]刘贤忠.发动机异响的诊断方法[j].汽车维修,2021(5):12-13.
[2]肖永清.车用柴油发动机常见故障诊断[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05,14(1):48-52.
[3]陈学均.运用排除法判发动机异响故障[j].汽车维修,2004(7):39.
[4]宋伟平.发动机异响的诊断与排除方法[j].实用汽车技术合刊,2003(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