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近现代教育史话:从坚定到腾飞从问题再到迷茫
教育问题在世界各国都是⼤问题,姚⽼师希望通过其他国家的教育改⾰给中国的教育改⾰提供经验教训。
外国的⽉亮不⼀定圆,本国的⽉亮也不⼀定圆,但始终⽆法割裂的是教育的国家属性和阶级属性!
当⾼考成为地狱般的折磨,⼀定是某些⽅⾯出现了问题。
本⽂将沿着韩国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来试图探究这个东亚国家的⾼考的症结何在。
1. 国家主导的1945-1979年
1945年,⽇军投降,⼆战结束。脱离⽇本统治的韩国政府接⼿的是⼀个经过了近50年殖民教育,国家⽂盲率⾼达53%、只有14%的⼈接受过学校教育的新⽣国家。
⾯对惨淡的现状,加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便成为了光复后韩国统治者的共识。1941年,还委⾝于上海租界的韩国临时政府就发出了“弘益⼈间、梨花世界”的国家教育宣⾔,这句话源⾃朝鲜创世神话,也诠释了韩国第⼀代政权对教育的看法:开启民智,普惠民众。
1948年,韩国将“弘益⼈间”的教育思想正式写⼊新宪法,同时规定⼩学阶段实⾏义务教育。次年发布的《教育法》则详细制定了⼩学、初中、⾼中、⼤学6334的现代化学制,并参照美国教育体系,设置了地⽅教育⾃治的结构,成为⽇后私⽴教育⼤发展的基⽯。
当时,半岛南北分治,近九成的矿产资源集中在朝鲜。⼀穷⼆⽩的韩国上下,却相信⼀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
独⽴之初韩国⾯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师资⼒量不⾜,当时三万三千多名中⼩学教师中近70%是⽇本殖民者,伴随着他们战败回国,韩国教育界就像被灭霸打了个响指,有⽣⼒量消失⼀⼤半。为解决这⼀问题,政府决定集中⼒量办⼤事,将京城帝国⼤学、京城师范⼤学等⼗所⾼校合并为⾸尔国⽴⼤学,全⼒发展教师资源。
在那个冷战的⼤背景中,朝鲜半岛也是意识形态战场的前线,韩国政府的压⼒不可谓不⼤。朝鲜战争中,韩国⼋成的学校毁于战⽕,为了发展基础教育,韩国⼩学⼀个班级常常有100多名学⽣。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有90%的适龄⼉童接受了⼩学教育,为之后经济起飞的“汉江奇迹”奠定了基础。
与今天接踵⽽来的脱北者截然相反的是,在上世纪五⼗年代末,最不缺的是从韩国往朝鲜跑的“脱南者”。铁矿⽯储量是韩国133倍的朝鲜在苏联、中国的⼤量资⾦和技术援助下,成为远东经济奇迹。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38线以南的韩国还是不折不扣的农业国,⼈均GDP仅为朝鲜的三分之⼀。
巨⼤的差距让总统朴正熙痛⼼疾⾸,也促使他开始向中苏取经,拿出了振兴⼯业的⼀五计划。但此时的韩国教育却遭遇了供需两缺的问题,战争结束后,韩国在1958年前后迎来了婴⼉潮,⽣育率⼀度⾼达6.3,但师资问题却⼀直得不到解决。1965年,韩国初中⼊学率仅30%,孱弱的教育拖了⼯业化的后腿。
讲究实⽤主义的朴正熙政府对这种教育现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三⼤措施:
1、从1962年起连续实施了两期《义务教育设施扩充5年计划》,通过政府买单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2、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扶持职业教育,⿎励适龄青年接受技校、专科院校培训,尽快为⼯业建设添砖加⽡;
3、强制取消初中考试⼊学,并创造性的提出了“考试+摇号”升⾼中的⽅法,以便分流更多学⽣到技校与专科院校。
当整个社会追逐的优质资源出现供给不⾜时,摇号+提供次⼀级的替代品成为⼀种通⽤的⼿段,给予⼀点希望,就⾜以让民众按捺住不满。这套“重点⾼中摇号+推⾏职业教育”的思路,与如今的摇号买房+共享产权房有异曲同⼯之妙。政策有效缓解了当时教育资源匮乏⽽青少年⼈⼝规模庞⼤的问题。
1968年,政府公布《长期教育综合计划(草案)》,正式提出了“教育⽴国”的国家战略。朴正熙政府对教育⼤⼑阔斧的改⾰创造了韩国在70-80年代的经济奇迹,当时,京釜⾼速两年零五个⽉建成⼀举刷新了世界⾼速路建设的最快纪录,在另⼀个亚洲基建狂魔登场前,韩国⼈⼀直笑傲世界。
在另⼀个亚洲基建狂魔登场前,韩国⼈⼀直笑傲世界。
韩国教育也在这期间完成了“弘益⼈间”的阶段性历史使命,⼩学⽣数量增长了约千倍,初、⾼中⽣增长了约40倍,专科(包括⼤学)⽣增加了50多倍,⼩学初⾼中⼊学率分别⾼达99%、75%、54%。国家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但在取得了卓越成绩的同时,隐患也埋下了种⼦。
经济发展中,⾼速的城市化导致⼤城市的教育资源要远远优于偏远地区,以⾄于当时社会流⾏着这样的顺⼝溜:“如果你有⼀匹马,送它去济州岛;如果你有⼀个⼉⼦,送他去⾸尔。”集中的教育资源带来了激烈的社会竞争,早在六⼗年代,就有学⽣因不堪中考压⼒选择⾃杀。
此外,韩国⿎励私⼈办学,在早期确实降低了政府普及教育的成本。但以营利为⽬的的民营办学最终逐渐退出了基础教育领域,转向溢价更⾼的课外辅导和⾼等教育。当社会教育资源竞争加剧时,私⽴教育⽴马就成为家长们军备竞赛的军⽕提供商,成为加剧社会贫富分化的催化剂。
私⽴学校是韩国教育的半壁江⼭,在发展中逐步退出了基础教育领域
韩国政府在义务教育普及上的远见卓识,创造了韩国的经济奇迹,⽽经济腾飞永远能掩盖所有问题。当增长开始放缓,各种各样的弊病也随之暴露。
2. 混乱中的1980-1995年
1980年的韩国显得格外动荡,风⼝浪尖中⾛上中央的全⽃焕亟需民意的⽀持。⾃1945年以来,⾼考已经在⼤学⾃主招⽣和全国联考之间经历了6轮的反复折腾,然⽽通过对紧缺资源分配进⾏朝三暮四、暮四朝三式的改⾰,永远⽆法使⼤多数⼈满意。让更多家庭享受到⼤学教育,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
经过六七⼗年代的市场经济活跃,不同教育背景的⼯资⽔平差距逐步拉⼤。⼤学毕业⽣在⼋⼗年代初可以拿到1400美元左右的⽉薪,⽽⾼中⽣就只有700美元。民众对⼤学教育的渴望愈演愈烈,然⽽中学扩招和有限的⼤学教育资源之间形成了错位,1980年的⼤学⽑⼊学率仅为15%左右,竞争相当激烈。
此时原本为抑制中考恶性竞争⽽颁布的⾼中均衡化政策开始显得不合时宜。1974年⾼中⼊学率刚刚突破30%,为保障教育公平,缓解学⽣压⼒,政府决定加⼤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同时采取抽签⼊学的⽅式打破重点⾼中的师资⽣源壁垒。⽅案得到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持,但也⼀直深陷质疑。
望⼦成龙的家长们质疑这种教育耽误了⾃家孩⼦考⼤学,纷纷不惜重⾦将⼉⼥送进课外补习班。汉江
奇迹的背后是⼯⼈们的⾎与泪,有机会让下⼀代接受更好的教育,每⼀个家庭都义⽆反顾地倾尽所有。这种社会化竞争从来都如同潮汐⼀般挟裹着所有⼈,发烧⼀般的课外辅导很快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争取教育资源成为财⼒的⽐拼时,贫富分化⽆疑就引起了社会反感。急于讨好民众的⾦⽃焕政府适时地拿出了“教育良性发展和防⽌课外辅导经济过热的措施”,即著名的“730教育改⾰”。其核⼼内容为:⼤学扩招、延长职业教育学年、严禁课外辅导。
“公务员、国企员⼯为⼦⼥安排课外辅导⼀律清退”、“在职教师从事课外辅导⼀律清退”、“私⽴学校组织课外辅导取消办学资格”……这⼀系列听起来有点⽿熟的骚操作都是当时韩国执⾏的政策。但这种⼀⼑切式的政令并没有彻底消灭课外辅导,家长、辅导机构⼀度与政府打起了游击战,这种博弈持续⾄今。
这次改⾰还彻底改变了⾼考唯分数论的考核模式,要求加⼊20%~50%的⾼中内审(学校推荐)考核。不唯分数论,在残酷升学战争中带来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1981年《教育税法》的推出强有⼒的保障了教育财政的投⼊,此后公共教育经费⽀出占政府财政⽀出的⽐重就⼀直超过20%。与此同时国民的“终⾝教育”被纳⼊到国家宪法中,成为韩国四⼤国政⽬标之⼀。教育发展开始从简单的补基础供给,演变为重视⼈才质量。⾼考在教育全局中扮演的⾓⾊越来越
重要。
此时也恰是韩国经济的⼀个转折点,从重⼯业的蒙头狂奔,到⾯临减速换挡、产业升级,科技兴国成为国家战略。三星、LG等财团初涉半导体、⾯板等⾼新技术⾏业,社会对⾼端⼈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
整个九⼗年代是韩国⾼等教育的黄⾦期,⽑⼊学率爆发式增长,1997年⼤学的⽑录取率突破52%,⾼居世界第⼋位。⽽
整个九⼗年代是韩国⾼等教育的黄⾦期,⽑⼊学率爆发式增长,1997年⼤学的⽑录取率突破52%,⾼居世界第⼋位。⽽这恰恰是韩国跨越中等收⼊陷阱的关键时期,从1987年⼈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1995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仅仅花了⼋年,⾼等教育的弯道超车居功⾄伟。
韩国中学⼊学率的提⾼在七⼋⼗年代,⾼校⼊学率的飙升在90年代
⾼等教育的崛起充分反映了韩国教育的体制优势,从建国之初,韩国就积极扶持私⽴教育。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政府公共⽀出主要⽤于普及义务教育,私⽴教育主要投⾝于⾼等教育的格局。公⽴和私⽴学校学⽣数的⽐例构成也说明了,民间办学⼒量是韩国⾼等教育普及的主要推动⼒。
在这期间,韩国⾼等教育悄然间发⽣了两个⽅⾯的变化:名校中⼼化和招⽣⾃主化。
朴正熙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曾⼤⼒推⾏计划⽣育政策,导致韩国⽣育率在七⼗年代有⼀个断崖式的下跌。18岁适龄⼈⼝在1990年出现峰值后逐年下降。这导致⾼等教育出现了均衡危机,考上⼤学变得不再难,但由于教育资源逐渐向名牌⼤学集中,考SKY级的⼤学,逐渐成为⾼考梦魇。
伴随着义务教育完成普及,平准化教育已经不能满⾜社会对多元化⼈才的需求。素质教育思潮逐渐抬头,1995年政府启动了⼀项以培养学⽣兴趣爱好和创造性为原则的英才化改⾰,扩⼤了⼤学在⾼考中⾃主招⽣的权⼒,将⾼中内审制替代为反应学⽣综合素质的⽣活记录簿,奠定了如今韩国⾼考的格局。
看似不经意的两个变化,却最终让韩国⾼考演变成⼀场炼狱。
3. 进⼊21世纪的⾼考地狱
⾯对《天空之城》⾥的经典设问“只要能把孩⼦送⼊好⼤学,就算最终落得亲⼦关系破裂,甚⾄家破⼈亡,你也愿意吗?”,恐怕不少韩国家长⼼中也没有底⽓回答。
《天空之城》中⾼材⽣朴英才对⽗母的怨恨
2011年11⽉24⽇,⼀名18岁的池姓考⽣因捅死⾃⼰的母亲并藏⼫在房间内8个⽉被捕。在3⽉模考中,在全国七⼗万考⽣中排4000名左右的他谎称⾃⼰考了62名,但母亲对此并不满意,⽤棒球棍对其进⾏
了殴打,勒令他必须下次考到第⼀名。由于担⼼母亲前往学校了解真相,最终决定痛下杀⼿。
这⼀惨绝⼈寰的案件或许过于极端,但⾼考带来令⼈崩溃的压⼒是所有韩国青少年的噩梦,⾝⼼健康、家庭和睦、兴趣爱好统统要为学业让步。据2017年《世界卫⽣统计》,韩国10-19岁青少年⾃杀率居全世界⾸位,⽽“成绩和升学问
题”连续10年成为韩国青少年⾃杀的头号死因。
1997年的亚洲⾦融危机成为拐点,当时的第⼆⼤财团⼤宇集团倒闭引发了连锁效应,⼤量企业陷⼊经营困难。当裁员潮来临,⾼学历成为护⾝符。韩国世道的变坏,是从财阀⼀⼿遮天开始的。1994年三星电⼦的市值占韩国股市总市值的5.2%,到1999年亚洲⾦融危机爆发后,这⼀数值已经升⾄9.6%,如今这⼀⽐例更是⾼达21%。
财阀垄断了社会资源,现代重⼯⼯程师闵喆九就向采访他的⽇本调查官直⾔:“⾦融危机后,社会两级分化更加明显了。三星、现代这样的⼤企业,普通职员的年薪还可以拿到五千万韩元,⼩企业做同样⼯作的员⼯就只能拿到两千万,因此全社会拼了命的向上流社会争挤。”
然⽽敲开三星、LG、乐天等⼤公司求职⼤门的唯⼀钥匙就是顶级学府的学历。在⾼等教育普及的韩国社会,七成年轻⼈拥有本科学历,但只有2%的⼈有机会踏⼊SKY级别的名校。考不上SKY就意味着失败,每年有20%以上的考⽣选择复读,2018年的9位满分考⽣中,8位是复读⽣。
亲历97年危机的家长们从⼩就将孩⼦置⾝紧张的氛围中,告诫他们⼈⽣唯⼀的⽬标就是考上好⼤学。《天空之城》中学霸苦读的情节并⾮是艺术的夸张,韩国教育⼴播公社(EBS)的真实纪录⽚《学习的背叛》更详细的跟踪了韩国青少年们六点起床,凌晨回家、每天花16个⼩时在学习上的苦逼⽣活。
⽇本⾼中盛传所谓的“四取五落”,即每天睡4个⼩时就能考上理想⼤学,睡五个⼩时就会落榜。但韩国⾼考的现实可能要更加残酷,想要赢得这场战争,“⽗亲的财富,妈妈的信息,孩⼦的努⼒”三者缺⼀不可,⽽⽗亲的财富、妈妈的信息重
更加残酷,想要赢得这场战争,“⽗亲的财富,妈妈的信息,孩⼦的努⼒”三者缺⼀不可,⽽⽗亲的财富、妈妈的信息重要程度可能还在孩⼦的努⼒之上。
与上世纪七⼗年代⼤学供给不⾜时代⼀样,考⽣们选择参加课外补习来为⾃⼰赢得优势,在韩国补习班被称
为“Hagwons”。根据韩国统计厅2012年的数据,全国中⼩学⽣以升学为⽬的的“Hagwons”参与率达到69.4%,当年补习费⾼达1140多亿⼈民币,占整个韩国教育预算的36%。
⽗母收⼊越⾼、社会地位越⾼,就越是重视孩⼦在课外辅导上的投⼊。韩国教育部的⼀份报告显⽰:2016年⽉收⼊为700万韩元(4万元⼈民币)以上的家庭,每⽉课外补习⽀出达2600⼈民币,是⽉收⼊100万韩元(6千元⼈民币)以下家庭的9倍。课外补习费⽤占韩国家庭消费⽀出之⽐达到12.6%。
可怜天下⽗母⼼,家长们总是想着如果孩⼦未来混不好,错的是⾃⼰。课外辅导班遍布⼤街⼩巷,⼀些出名的补习班,甚⾄需要考试才能⼊学。还出现了为上最好的补习班,先要报⼀个普通的补习班的荒诞景象。补课名师在韩国拥有着明星般的号召⼒,37岁的国⽂名师权桥⾼年收⼊⾼达上亿韩元,还常常能接到著名代⾔。
这种对教育不计成本的投⼊再度引发了政府的担忧,2014年堪称史上最严的《教育正常化及限制提前教育的特别法令》出台。禁⽌课外辅导教授超纲知识,禁⽌考试出现超纲内容,禁⽌在⾃主招⽣中考察超出课本的内容。然⽽这种不解决核⼼问题的改⾰,只能短暂压制市场繁荣,改变不了供需两旺的畸形⽣态。
补习班的费⽤或许普通家庭还可以勒紧裤腰带攒上,但“素质”是钱买不到的。九⼗年代末的“英才教育”思潮下,为了让韩国“宝宝”们⾼兴起来,⼤学录取开始考量学⽣的综合⽣活记录簿。即对考⽣⾼中三年的学校表现、社会实践、课业成绩进⾏评估,并折算成相应的成绩。
《天空之城》中社会精英通过成为银⾏超级VIP,享受顶尖⽔平的⾼考协调员服务,由专业⼈⼠为孩⼦设计编写“综合⽣活记录簿”的桥段是韩国社会的真实现象。试图引起社会反思亲⼦关系的《天空之城》播出后,家长们不但没有反思,第⼀反应却是“到哪去剧中那样优秀的协调员?”
导演赵贤卓⽆奈感慨:“这就是韩国教育的现实。”
各科⽬⽼师的每年点评、⾼中⽣涯概述都有着所谓SKY标准答案,成为⾼中学⽣会会长则是基本操作。优秀的私⽴⾼中会给孩⼦安排丰富的社会实践,当然学费也要⽐公⽴每年⾼出1000万韩元。不少韩国观众甚⾄批评《天空之城》中关于家长围绕学⽣会会长的争夺剧情太弱鸡了,没有真实反映⽣活中的⼑剑影明争暗⽃。
到合适课外辅导和⾼考协调员的重任往往就落在母亲⾝上,考⽣妈妈会寻家庭条件相当的伙伴搭建交流圈⼦,互通有⽆,选择优质补习班和值得信赖的协调员。优质资源的稀缺性导致这样的圈⼦常常是封闭的,如果哪位妈妈泄露机密,就会被毫不留情的踢出去。成功将孩⼦送⼊SKY名校的妈妈就会享受到崇⾼的社会礼遇。
在韩国⾼考绝对不是考⽣⼀个⼈的战⽃,整个家庭都要为之付出巨⼤的努⼒和牺牲。在这种沉重压⼒下,意志薄弱的考⽣就会⾛上绝路,本段开头的弑母悲剧就是极端案例。尽管如此,不少韩国⼈还是表⽰“制度现实就是这样,只有接受它,很遗憾但有什么办法呢?”
JTBC就《天空之城》中的教育问题采访韩国家长
即便做好了所有准备,最后的⾼考本⾝也是⼀场灵魂和⾁体的决战。韩国⾼考的全称是“⼤学修学能⼒测试”,⼀般是在11⽉的中旬,⼀天时间全部考完。整个国家会在这⼀天停下来,为考⽣们让路和服务。据说袭击美国的最佳时机是圣诞夜,⼊侵韩国的最佳机会,可能就是⾼考当天了。
当天,所有的国家机构、⼤型企业甚⾄是股市开盘都要延迟⼀个⼩时,以避免形成道路堵塞。韩国消防局和警⽅的摩托在⼤街⼩巷随时待命,考⽣遇到任何情况都可以拨打119报警,巡逻车会及时赶到。为了配合英语听⼒,所有飞机起飞和降落都将暂停25分钟,穿过领空的飞机必须保证飞⾏⾼度⾼于3000⽶。
考试从早晨⼋点四⼗开始,韩国特有的前辈⽂化让⼤批学弟学妹们簇拥在考场前拉出祝福横幅应援,甚⾄会⾏下跪⼤礼。
学弟学妹向前辈下跪,祝福他们⾼考取得佳绩
家长们则要为考⽣准备好具有吉祥含义的太妃糖和年糕,别出⼼裁⼀点的还会准备叉⼦(叉中答案)和卫⽣纸(解决问题),还有家长会把⾃家索纳塔汽车上的S给孩⼦带上,以期待考上SKY中的⾸尔国⽴⼤学,忌讳的海带这⼀天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将考⽣送往考场后,家长要马不停蹄的赶到佛堂⾯前祈福。
考⽣则更加⾟苦,他们要在⼀天之内考完包括国语、数学、英语、社会、探究和第⼆外语五门学科,值得⼀提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考⽣选择将中⽂作为第⼆外语。连续九个⼩时的奋战是⼀种意志⼒的考验,不少考⽣都带上尿不湿进⼊考场,以节约上厕所的时间。
2017年浦项发⽣地震,⾼考推迟⼀周,考⽣在撕掉的书堆中寻复习材料
当考⽣踏出考场的那⼀刻,才算完成了⾼考地狱的试炼。然⽽,他们期待中的天空之城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美好。4. 未来教育的迷茫与改⾰
2016年韩国教育放送公社拍了三集纪录⽚《学习的背叛》,⽚名分别是“学习不会背叛努⼒的⼈”、“我为什么讨厌
你”和“梦想的资格”。
从某种意义上,⽚名概括了韩国教育七⼗多年的发展轨迹。正是义务教育普及、中学教育均衡、职业教育推⼴、⼤学教育扩招的努⼒,让国家完成了弘益⼈间的教育格⾔,兑现了宪法中“所有国民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承诺。但伴随着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的拉⼤,教育和⾼考逐渐成为社会声讨的对象。
⾯对未来,韩国教育需要回答的是,民众和考⽣到底还有没有梦想的资格?
《学习不会背叛努⼒的⼈》⼀集中的主⾓允艺媛,出⾝于偏远村落。⼗六岁的她⽣活中没有漫画、⽹络和娱乐明星,她每天要在书桌前枯坐⼗⼏个⼩时,长期写字让花季的右⼿布满⽼茧。不少韩国学⼦在⽹络上全程直播学习的枯燥,允艺媛不时打开直播软件看看他们,即是寻羁绊也是勉励⾃⼰需要更加努⼒。
梦想成为医⽣的她知道⾃⼰拥有的资源相当有限,想要考⼊理想中的学校就必须不分昼夜的刻⾻努⼒。与⾸尔的学⽣相⽐,允艺媛依赖的唯有⾃⼰的勤奋。虽然她已经⾮常的努⼒,但⾼中后的第⼀份成绩,还是给了她当头⼀棒,在学校的359⼈中,排名313,差距似乎在越努⼒,越被拉⼤。
允艺媛⽤橡⽪筋将⼿和笔绑起来,好更标准的写字,《学习的背叛》
韩国现代
⼋⼗年代,SKY中排名第⼀的⾸尔国⽴⼤学三分之⼆的学⽣都出⾝贫寒,⽽如今其⼀半的学⽣都来⾃于富裕的江南地区。补习班和综合⽣活记录簿的存在,让富家⼦弟在起跑线上遥遥领先。若就⼊学考试的成绩来说,⾼收⼊家庭的孩⼦平均要⽐低收⼊家庭的孩⼦⾼出43分。学习真的不会背叛努⼒的⼈么?
更为可悲的是,即便踏⼊名牌⼤学,也并不意味着逃出⽣天。韩国⼤学⽣的失业率近年来飙升,⼤企业的⼯作岗位有限,接受了⾼等教育的⼤学⽣也不愿意屈⾝成为⼯⼈。教育的错位形成了“⼤学⽣满街跑,⽔电⼯却不到”的扭曲状况。
韩国的《中央⽇报》分析了韩国⼤学毕业⽣2014年到2017年的就业数据,发现名校也没能避过就业寒潮。⼤学⽣毕业平均就业率从64.5%下滑到了62.6%,创下2011年来新低,⽽SKY级名校的毕业就业率下滑幅度甚⾄超过了普通⾼校,纷纷⼤幅回落。
SKY⼤学就业率近年来滑坡
SKY名校威名褪去的背后是韩国企业越来越注重实际的⼯作能⼒,部分企业开始推⾏在不看⾯试者背景情况下的“盲选”,以准确的评估⾯试者的真实能⼒。在最近⾖瓣评分⾼达9.6的爆⽕职场综艺《新职员诞⽣记》中,8位实习⽣中4名毕业于SKY的实习⽣也并没有表现出超⼈⼀等的实⼒。
⼤学⽣也⾯临着前所未有的压⼒,2011年韩国“清华”KAIST就发⽣了连续跳楼事件,震动了整个国家,其最尖端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