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起感受⽂学的“韩流”——《西湖》、盛世肯特、韩国⽂学翻译院共同荐读
韩国⽂学
韩国现代
近年来,韩国电影声名鹊起、捷报频频。韩国导演奉俊昊的《寄⽣⾍》(2019年)继获得第72届戛纳电影节最⾼奖项——⾦棕榈奖后,⼜夺得第92届奥斯卡⾦像奖最佳影⽚、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四项⼤奖,不仅打破影史纪录,⽽且成为⾸部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的⾮英语电影。韩国电影已经上升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电影,其在⽔准、⾓⾊研究和经营、对故事背景和进度的把握、拍摄技术等⽅⾯都引领了亚洲电影的制作潮流。
相较于韩国电影的⼤放异彩,韩国的⽂学界也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韩国作家作品纷纷⾛进中国⽂学爱好者的视野——⾦爱烂《你的夏天还好吗》、《外⾯是夏天》,⾦仁淑《再见,埃琳娜》,朴婉绪《故乡飘已远》……其中不乏引起社会反响的作家作品:韩国作家韩江凭借《素⾷主义者》获得2016年国际布克奖,成为⾸位获得该奖项的韩国⼥作家。
韩国作家孔枝泳的作品《熔炉》在同名电影上映后引发近600万次的观影狂潮。⼩说真实细腻,电影情节深⼊⼈⼼,也成为韩国“熔炉法”的助推者,是继《汤姆叔叔的⼩屋》后另⼀部影响和改变国家法律的⽂学作品。
2018年,韩国⼥作家赵南柱的长篇⼩说《82年⽣的⾦智英》让⼤家了解了韩国⼥性处境,引发各国⼥性关于社会、家庭、职场中的⼀系列不平等境况的共鸣,同名电影上映后引起了社会震荡,掀起了“韩国的Metoo”运动,也获得了总统⽂在寅的推荐。
韩国的电影和⽂学是紧密连接、息息相关的,也有不少电影导演、演员涉⾜⽂学,⽐如⽬前韩国最重要的电影创作者之⼀,被称为电影⼤师、作家型导演的李沧东,其⼩说代表作《烧纸》出版后引起各界关注,被誉为“⼀本⼩说就是⼀个电影剧本”、“⼼怀悲悯的现实主义写作者”。
朴赞郁,韩国著名导演,以“复仇三部曲”蜚声国际,在全世界掀起了韩国电影潮。他在2020年推出了个⼈随笔《朴赞郁的蒙太奇》,在书中向读者展⽰了导演的⽇常思维,视域从⽂学到电影,包含了对世界的思考。
虽然韩国⽂学通过影视⽂化的⼤⼒⽀持逐渐赢得了国外读者的关注与喜爱、带动了韩国类型⽂学在中国的影响⼒,然⽽,纯⽂学作品的引进⼀直相对较少。这次由《西湖》杂志主编、作家吴⽞,作家兼出版⼈、影视策划⼈林苑中,译者李侠组织发起,联合韩国⽂学翻译院、盛世肯特公司等⼀起策划,试图以不同主题的专辑形式,组织中韩两国⼩说家的⼀批中短篇⼩说,并联合⼀众中国作家荐读国内出版的韩国作家作品,来推动中韩⽂学交流。
发起⽅之⼀、《西湖》杂志是创⽴于1959年的著名⽂学期刊。《西湖》以“新锐出发”为宗旨。在中国
⽂坛,众多的“70后”、“80后”作家就是从《西湖》出发的。《西湖》与《作家》、《⼭花》、《青年⽂学》⼀起,被誉为当下⽂学期刊界的“四⼩名旦”。
盛世肯特是国内⼀家集图书出版、IP⽣产运营、影视宣发与合作为⼀体的内容机构。
韩国⽂学翻译院成⽴于2001年,是韩国⽂化体育观光部的下属机构,为向海外传播韩国⽂学与⽂化⽽设,是韩国⽂学翻译和出版国际化推介的重要推⼿。
这次刊载在《西湖》上的专栏“中韩作家⼆重奏”还特邀青年学者、⽂学评论家郑润良教授逐篇⼀⼀点评。⾸次在栏⽬亮相的是韩国作家郑容俊的《向鸟⼉打听⼀个⼈》,以及中国作家李蔷薇的《刃中⼈》。
同是⽣活在东亚都市中的年轻作家,他们眼中的世界图景、都市图景、⼈性图景虽各有不同,但其实两位作家都在关注急剧现代化的都市中的⼩⼈物命运。郑容俊的《向鸟⼉打听⼀个⼈》以⽆业青年的第⼀⼈称视⾓观照⼀个破碎的底层家庭,也观照邻居、另⼀个底层跨国婚姻家庭中的隔膜与潜在压迫。⼩说不以戏剧性情节吸引⼈,⽽以真实的⽇常⽣活氛围及沉重的⼈⽂关切感⼈。这样的作品是当下韩国⼩说的主流。李蔷薇的《刃中⼈》写⼀个⽆背景的⼥演员为了出名,主动向⼏个公⼦哥⼉靠拢,甚⾄不惜陪他们玩“死亡游戏”,最后发⽣不幸。但叙述到最后,读者也⽆法辨清叙述者是活⼈还是亡灵。开头的“死亡游戏”也令⼈惊异,简单⼏笔让读者看到某些阶层的穷奢极欲、穷极⽆聊,在当代中
国⼩说中,这样有⼒度的场景揭⽰极为少见。
这样,通过期刊专栏的作品对垒和呈现,使得中国作家和读者能在中国⽂学获得了些许⾃信的今天,更多关注邻国,关注有更多共同体验、相似境遇的国度的⽂学,这样或许能得到更多的灵感和阅读体会。
除了在杂志上刊载韩国作家的中短篇⼩说,这次我们还特别联合了有上亿流量的快⼿“作家悦享会”等阅读分享平台,进
除了在杂志上刊载韩国作家的中短篇⼩说,这次我们还特别联合了有上亿流量的快⼿“作家悦享会”等阅读分享平台,进⾏作家荐书活动。“作家悦享会”,是盛世肯特旗下专门致⼒于作家作品阅读分享的短视频聚合流量宣传推⼴平台,曾经成功策划“春燕阅读计划”,在出版阅读界、⽂学界产⽣了⼀定的影响。这次“作家悦享会”专门邀请了⼗五位中国作家现⾝视频平台,推荐韩国作家作品,⼒图让中国⼴⼤读者了解韩国的纯⽂学创作。
本次参与推荐韩国⽂学的中国作家有:鲁敏、李蔷薇、杨遥、宋阿曼、⼷⾈、林为攀、周燊、张楚、杜若、育邦、黄孝阳、陈⼩⼿、曾剑、赵彦、林苑中等。
“作家悦享会”系列荐书活动还会关注中⽇、中西、中法等作家作品,展开“全球后疫情时代的⽂学创作”、“⽂学与影视的转化合作与迭代”等主题交流。
⼀、中国作家(按“作家悦享会”视频荐读顺序排列):
鲁敏,1973年⽣于江苏东台,当代作家。短篇⼩说《伴宴》获第五届鲁迅⽂学奖。长篇⼩说《六⼈晚餐》获2012年度⼈民⽂学奖。(鲁敏推荐李沧东的《烧纸》。)
李蔷薇,1979年10⽉⽣,江苏江都⼈。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学硕⼠。2014年开始⼩说创作,中短篇⼩说散见于《⼭花》、《作家》、《西湖》、《青春》、《南⽅⽂学》、《荆江》、《⼤观》等刊,有作品⼊选《中篇⼩说选刊》、“2016年中篇⼩说排⾏榜”。与朱苏进合著长篇⼩说《荆州杀》(张艺谋执导电影《影》的⼩说原著)。(李蔷薇推荐赵南柱的《她的名字是》。)
杨遥,“70后”,2001年开始发表长、中、短篇⼩说⼀百五⼗多篇,被多种选刊和年选转载。出版《⼆弟的碉堡》、《流年》、《闪亮的铁轨》等七部⼩说集和长篇⼩说《⼤地》。曾获赵树理⽂学奖、第九届“⼗⽉⽂学奖”、第⼗届“《上海⽂学》奖”短篇⼩说奖等奖项。(杨遥推荐孔枝泳的《熔炉》。)
宋阿曼,青年作家。1991年⽣于⽢肃,现居北京,《⽂艺报》编辑。所著⼩说见《⼈民⽂学》、《⼗⽉》、《上海⽂学》等刊,出版⼩说集《内陆岛屿》。(宋阿曼推荐⾦爱烂的《你的夏天还好吗》。)
⼷⾈,当代作家。现居西安。历获第七届鲁迅⽂学奖等奖项。(⼷⾈推荐⾦爱烂的《外⾯是夏天》。)
林为攀,1990年出⽣于福建上杭,现居北京。出版长篇⼩说《追随他的记忆》、《万物春⽣》和⼩说集《当⼀朵云撞见⼀张纸》等。(林为攀推荐赵南柱的《她的名字是》。)
周燊,1991年⽣,满族。复旦⼤学创意写作专业硕⼠,现已出版长篇⼩说《多麦家族》、《尼尔与多麦家族》(台湾版)、《爱在⼋点半》、《永恒之阱》四部。⼩说见《民族⽂学》、《青年⽂学》、《作家》等。(周燊推荐朴婉绪的《故乡飘已远》。)
张楚,在《⼈民⽂学》、《收获》、《⼗⽉》等杂志发表过⼩说,出版⼩说集《七根孔雀⽻⽑》、《夜是怎样⿊下来的》、《野象⼩》、《在云落》、《中年妇⼥恋爱史》等。现为天津作协专业作家。曾获鲁迅⽂学奖、郁达夫⼩说奖、《⼈民⽂学》短篇⼩说奖、《中国作家》“⼤红鹰⽂学奖”、《北京⽂学》奖、“⼗⽉⽂学奖”、《⼩说⽉报》百花奖、《作家》⾦短篇⼩说奖、《⼩说选刊》奖、孙犁⽂学奖、林⽄澜短篇⼩说奖、茅盾⽂学新⼈奖、华语青年作家奖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韩、德、西班⽛等⽂字。(张楚推荐⾦仁淑的《再见,埃琳娜》。)
杜若,⾃2014年开始⽂学创作。获⾸届“师陀⼩说奖”优秀作品奖、⼤益⽂学“短经典”⼩说⼤赛最佳⼈⽓奖等。有⼩说散⽂见于《牡丹》、《⼤观》、《莽原》、《奔流》、《西湖》、《鸭绿江》等杂志。(杜若推荐孔枝泳的《熔炉》。)
育邦,1976年⽣。幻想⽂学爱好者,⼭⽔爱好者。著有⼩说集《再见,甲壳⾍》、《少年游》,随笔
集《潜⾏者》、《附庸风雅》、《从乔伊斯到马尔克斯》,诗集《体内的战争》、《忆故⼈》、《伐桐》,为当代中国“70后”代表诗⼈之⼀。现居南京。(育邦推荐吴贞姬的《⽼井》。)
黄孝阳,1974年⽣。著有长篇⼩说《⼈间值得》、《众⽣:迷宫》、《众⽣:设计师》、《旅⼈书》、《乱世》、《⼈间世》等,⼩说集《是谁杀死了我》、《我永远忘不掉那个夜晚》等,提出“量⼦⽂学观”,曾获紫⾦⼭⽂学奖、钟⼭⽂学奖等。有作品⼊围“探照灯书评⼈图书奖年度好书榜(年度长篇⼩说10种)”、深圳《晶报》“年度⼗⼤好书”、“凤凰⽹⽹友票选年度⼗⼤好书”等。(黄孝阳推荐千明官的《鲸》。)
陈⼩⼿,1993年⽣于陕西蒲城,现居北京。作品散见于《⼈民⽂学》、《花城》、《作家》、《天涯》、《⼤家》等刊物。现供职于鲁迅⽂学院。(陈⼩⼿推荐李沧东的《烧纸》。)
曾剑,湖北红安⼈,1990年3⽉⼊伍,现为鲁迅⽂学院与北京师范⼤学联办的⽂学创作⽅向硕⼠研究⽣。在《⼈民⽂学》、《当代》、《中国作家》、《⼗⽉》、《解放军⽂艺》等期刊发表⼩说三百余万字,出版长篇⼩说《炮与玫瑰》、《向阳⽣长》、《⿊⽯铺》,⼩说集《冰排上的哨所》、《穿军装的牧马⼈》、《⽟龙湖》等。多篇作品被《新华⽂摘》、《⼩说选刊》、《⼩说⽉报》、《中篇⼩说选刊》等转载,⼊选多种⼩说年度选本。曾获全军军事题材短篇⼩说⼀等奖,中国⼈民解放军优秀⽂艺作品奖,辽宁⽂学奖中篇⼩说奖、短篇⼩说奖等军内外多个⽂学奖项。(曾剑推荐赵南柱的《她的名字是》。)
赵彦,1974年3⽉⽣,发表中短篇⼩说、长篇⼩说若⼲,有⽂艺随笔《我们都是⼆⼿动物》等。现为西班⽛康普顿斯⼤学拉美⽂学在读博⼠。(赵彦推荐韩江的《素⾷主义者》。)
林苑中,1974年出⽣于江苏扬州。2002年开始陆续在《⼭花》、《收获》、《钟⼭》、《芙蓉》、《青年⽂学》、《天南》等⽂学刊物上发表⼩说,著有《跑步的但丁》、《⽥埂上的⼩提琴家》等⼩说集,⼊选多种年度最佳⼩说选本。现居北京,任儒意影业副总裁,盛世肯特创始⼈、CEO。(林苑中推荐孙元平的《杏仁》。)
⼆、韩国作家(排名不分先后):
李沧东,作家、导演、编剧。早年创作⼩说,曾获《韩国⽇报》的创作⽂学奖。1997年开始拍电影,代表作有《薄荷糖》、《绿洲》、《密阳》、《诗》、《燃烧》等。2002年凭借《绿洲》获第5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8年凭借《密阳》获第2届亚洲电影⼤奖最佳导演奖。2010年和2011年凭借《诗》分别获第6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第5届亚洲电影⼤奖最佳导演奖等多个奖项。2018年凭借新⽚《燃烧》获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费⽐西国际影评⼈⼤奖。
赵南柱, 1978年出⽣于⾸尔,梨花⼥⼦⼤学社会学系毕业。担任《PD⼿册》、《不满ZERO》、《Live今⽇早晨》等时事类节⽬编剧⼗余年,对社会现象及问题⼗分敏锐,见解透彻,擅长以写实⼜能引起⼴泛共鸣的故事⼿法呈现庶民⽇常⽣活中的真实悲剧。2011年以长篇⼩说《倾听》获“⽂学村⼩
说奖”。2016年以长篇⼩说《为了⾼马那智》获“黄⼭伐青年⽂学奖”。2017年以《82年⽣的⾦智英》获“年度作家奖”。
孔枝泳,被投票为“能代表韩国的作家第⼀名”,⼜被誉为“韩国⽂学的⾃尊⼼”和“韩国⽂化之星”。她曾同时以三本书进⼊畅销排⾏榜,形成“孔枝泳现象”。⾃创作以来,孔枝泳的作品销量超过九百万本,荣膺⼆⼗⼀世纪⽂学奖、吴永寿⽂学奖、李箱⽂学奖等⼏乎所有韩国⽂学奖项,更被授予媒体特别⼤奖。
⾦爱烂,1980年⽣于韩国仁川,长于忠清南道瑞⼭市。韩国艺术综合⼤学毕业。⾃2003年起发表⼩说,内容反映当代韩国青年的⽣活处境,被称为“韩国都市⽣态观察员”。2013年获李箱⽂学奖,是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2014年,她的长篇⼩说《扑通扑通我的⼈⽣》被改编成电影。
篇⼩说《扑通扑通我的⼈⽣》被改编成电影。
朴婉绪(1931年—2011年),韩国⼥作家,出版长篇⼩说、短篇⼩说集、散⽂集等各种能代表韩国现代⽂学的作品近三⼗部,并获得各种奖项。
⾦仁淑,1963年出⽣于⾸尔,毕业于延世⼤学新闻⼴播学系。1983年以⼩说《丧失的季节》开始登上⽂坛,著有⼩说集《⼀起⾛过的路》、《⼑刃与爱情》、《玻璃鞋》、《等待铜管乐队》、《某⼥的
⾃叙》,以及长篇⼩说《⾎统》、《⽕花》、《在1979—1980年的冬春之间》、《长夜,迫近的黎明》、《把你拥抱》、《站在悉尼蓝⾊的海上》、《远路》、《树阴深处》、《花之忆》、《偶然》、《封纸》等,获《韩国⽇报》⽂学奖、现代⽂学奖、李箱⽂学奖、⼆⼗⼀世纪⽂学奖、⼤⼭⽂学奖、东仁⽂学奖、黄顺元⽂学奖等。
吴贞姬, 1941年⽣于韩国⾸尔。1970年毕业于韩国萨拉伯尔⼤学⽂学创作系。1968年以处⼥作《玩具店⼥⼈》获韩国《中央⽇报》“新春⽂艺奖”,从此登上⽂坛。其创作以中短篇⼩说见长,主要作品集有《玩具店⼥⼈》、《⽕之河》、《童年的庭院》等。她的作品被译成英语、法语、西班⽛语、⽇语等多种语⾔,是韩国作家中作品译介到国外最多的作家之⼀。其中翻译成德⽂的中篇⼩说《鸟》获德国主要⽂学奖之⼀的“LiBeraturpreis⽂学奖”,这是德国专为亚洲、⾮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优秀⼥作家设⽴的奖项。吴贞姬成为韩国获外国⽂学奖的第⼀⼈。
千明官,1964年⽣于京畿道龙仁市。2003年,他的短篇⼩说《弗兰克和我》发表于《⽂学村》季刊,获新⼈作家奖。2004年,长篇⼩说《鲸》获第10届⽂学村⼩说奖,该奖是韩国本⼟⽂学的风向标,以“兼具话题性与⽂学性”著称。2007年出版⼩说集《愉快的⼥仆玛丽莎》,亦深受好评,被韩国⽂化艺术委员会评选为优秀⽂学图书。他横跨⼩说、戏剧和电影等领域,曾创作电影剧本《⼿》、《北京故事》等。
孙元平,作家、电影导演和编剧。1979年出⽣于韩国⾸尔,在西江⼤学获社会学及哲学学⼠学位后,⼜进⼊韩国电影艺术学院导演专业学习。2006年,凭借原创剧本《相信⼀瞬间》获韩国第三届科幻创作⼤赛编剧奖。她创作并制作了电影短⽚《⽆情⼈间》(2005年)、《你的意义》(2007年)、《好邻居》(2011年)等。其最新执导的电影《侵⼊者》由宋智孝担任主演。《杏仁》是作者的第⼀部长篇⼩说,曾⼀举拿下第⼗届韩国“创批⽂学奖”,并引起欧美出版界的热烈关注,该书英⽂版将由⽼牌出版集团哈珀·柯林斯出版。
韩江,1970年⽣于韩国光州,现任⾸尔艺术⼤学⽂艺创作系教授。著有长篇⼩说、中短篇⼩说集、散⽂集多部。⼆⼗五岁即获《韩国⽇报》优秀⼩说家奖,1999年凭中篇⼩说《童佛》获韩国⼩说⽂学奖,2000年获韩国⽂化观光部“今⽇青年艺术家”称号,2005年以中篇⼩说《蒙古斑》获李箱⽂学奖。2016年,韩江的《素⾷主义者》获国际布克奖。其作品从更为根源的层⾯上回望⽣活的悲苦和创伤,充满探索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