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被韩国申请
【篇一: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
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
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前,所谓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多。韩国现代
在世界遗产文化申报上,韩国江陵端午祭“捷足先登”,可能会“刺激”国人。不过,“端午”能够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认同这一文化的所有人的光荣。近邻友邦的这一文化盛事真正“刺激”我们的,应该是让我们保持警醒,加强我们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社会热情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力度。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历史发展长河中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智慧与情感的载体,是一种可能多个国家民族共享的文化遗产,并非品牌商标、专利技术的注册,也区别于自然遗产的独有性。它具有共享性,一个国家申报了,即使联合国批准后,其他国家还可以申报。像联合国就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我
国今年还进行了新疆地区“木卡姆”的申报。
端午节虽然起源于我国,并已经有了2500多年历史,但是它早在很多年前就传入周边国家,已经完成了“本土化”过程,融入了当地历史和文化血脉,成为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佛教在中国发展为禅宗一样。在韩国,端午节传入已经有了上千年历史,其“端午文化”,特别是江陵端午祭,已经加入了那里的山川气息和人文追求。当太平洋西岸的人们一代代在农历五月初五,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文化情感,也许是中国人和其他国家人们共同的文化幸福。
当然,韩国以端午的名义申遗成功,给予我们的文化提醒是: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我们真正需要受到的“刺激”,是关心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社会热情能够激发出来,整个社会深入反思,尽快挖掘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国际准则下的保护措施。
要知道,在此之前,有人提出要把传统节日法定化的建议,还应者寥寥。像民族民间文化
保护法,我国到现在都没有出台,而韩国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1962年,韩国颁布民间文化保护法,而这一年,正是韩国经济腾飞的开始。1967年,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建立的时候,韩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一年,江陵端午祭登上了韩国遗产名录。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申遗其实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它不仅有传统内容,还融入了不少现代因素。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继承,但是,我国不少传统文化都存在着香火中断、继承人匮乏的威胁。而整个社会中,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我们
要想给无形的文化遗产注入生命力,就要学习“江陵端午祭”的一些做法,吸引年轻人,“薪火相传”,这样的传统和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纲领》中所述:“记忆对创造力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对个人和各民族都极为重要。各民族在他们的遗产中发现了自然和文化的遗产,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这是到他们自身和灵感源泉的钥匙??”只有及时挖掘和保护无形的文化传统,才能使我们面向未来的时候,拥有数千年不坠的创造力和根植于黄土地的文化表达与幸福方式,
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保持个体与民族的清晰身份。
【篇二:从中韩端午节争端 - 北京大学中文系】
从端午节争端看中韩两国的文化冲突
  陈连山
  摘要:中韩两国围绕江陵端午祭出现的文化冲突,其表层原因是两国国民互相不了解相关事实,深层原因则是双方各自都有文化自我中心主义,不能正视事实。针对前者,本文全面比较中韩两国端午节习俗的事实,指出韩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针对后者,本文批判了部分中国人把文化发明权扩大为文化所有权;同时也批判了部分韩国人为维护本国文化独特性而故意否认与中国文化的历史联系。
关键词:  端午节端午祭城隍巡游文化冲突 中韩关系
作者简介:陈连山,河南洛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民间文学硕士,古代文学博士。1990年留校任教至今,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著作《结构神话学——列维—斯特劳斯与神话学问题》、《游戏》和《话说端午》。
  中国、韩国山水相连,文化上也非常相似,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政治上彼此相安,经济上互相合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按照一般想象,双方应该成为非常友好的邻邦。但是,偏偏在双方非常相似的文化上,彼此冲突不断,其中包括端午节争端,叶舒宪被韩国网民误解事件,郑在书被中国网民误解事件1等等。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两国国民之间的感情和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文化合作。
本文将以端午节争端为个案,还原事实真相,并探讨导致中韩文化冲突的表层和深层原因。由于我不懂韩国语,只能读韩国古代文献和现代翻译为中文的文献,论文中难免有错误之处,敬请中韩两国专家批评指正。
  一、端午节争端的出现
2004年4月14日,《光明日报》报道韩国的文化部门正在为“江陵端午祭”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进行积极准备。但这条消息没有引起多少反应。5月6日,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发表记者刘玉琴的《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 1 2007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在书发表论文认为:中国上古神话包含了一部分东夷民族的神话。这个观点被部分网民误解为中国神话起源于韩国。
“近日东北一位大学教授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来一份急件,说据可靠消息: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一石击起千层浪。很多国人,包括学者、政治家都觉得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成为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感情上无法接受。网络上更是骂声一片,认为韩国的申报是偷窃中国文化遗产。于是,一批热心人士集中起来,开始进行所谓的“端午保卫战”。这种说法经过时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的刘魁立先生的批评、经过民俗学家贺学君等人现场考察韩国江陵端午祭并详细说明它跟中国端午节有区别之后,并没有消失,至今还有流传。由此可见这场端午节争端之影响是多么深远。
我认为:这场冲突的起因很复杂。其表层原因是中韩两国国民对于对方文化的误解。为此,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考察中韩两国端午节(包括韩国江陵端午祭),还原事实真相,以消除误解。深层原因则是双方都有文化自我中心主义思想。对此,我将在本文第四部分加以分析。
  二、中韩两国端午节的事实
我在《话说端午》(2008年)一书中全面考察过中国端午节的起源、流传变化和基本性质。这里只做简要概括:端午节是一个为了避免疾病瘟疫而产生的全民卫生节日。它最初的日期是干支记日法夏历五月午日,后来普遍采用数字记日法,于是节日日期正式改为五月五日。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代,最初的名字就是五月五日,晋朝周处《风土记》定名为“端午”。端午之所以能够成为节日,原因是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接近夏至)阳气最盛,即将衰竭,而阴气开始复生,阴阳相争,这是一个邪气横生的恶日。所以,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目的就是辟邪。
中国端午节民俗大致包括八个方面:第一是使用兰草、菖蒲、艾蒿。兰草、菖蒲、艾蒿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用它们泡水沐浴、或悬挂,或者用来制作各种装饰品。第二是缠挂五线以驱邪辟凶。第三是张贴道教符图驱邪。第四是饮用药酒(蒲酒、雄黄酒)。第五是吃粽子,这是象征季节变化,实际也是趋吉避凶的。第六是到河边游玩,并抛弃香袋象征抛弃邪气。第七是划龙舟或龙舟竞渡。有一种六朝之后产生的传说称划龙舟或者龙舟竞渡是纪念屈原,但是在多
数民众心目中龙舟竞渡的真正目的是“送瘟神”2。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认为
端午节辟邪过于迷信,所以极力宣扬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3。第八是亲友互相赠送夏季使用物品(端午扇、草帽、毛巾),互相关心。以上八项端午节习俗中,主要是以辟邪、辟瘟、保健为目的,因此辟邪是中国端午节的核心。杨琳、萧放等学者的观点类似。
韩国古代历法与中国相同,朝鲜时代以来,传统节日体系也与中国基本相同,绝大多数节日与中国相同,例如,韩国有四大节日:元旦、寒食、端午、中秋。这些都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基本一致。当时,韩国只有个别节日是纯粹的本国节日,如农历六月十五的流头日。4当然,中韩两国在共同拥有的那些节日里,具体风俗也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讨论端午节的起源问题。
韩国上古时代文献相对缺乏,所以,韩国端午节的起源时代记录比较晚。根据崔在洛整理、韩国外国语大学翻译的《江陵的无形文物》(2004年)介绍:新罗时代已经定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全民同庆。5只从起源时间和节名看,韩国端午节可能来源于中国。但是,这样论证是不够严谨的。韩国一直到18、19世纪才有专门的民俗志书,上古典籍又短缺,所以,在新罗时代之前也有可能已经出现这个节日了。要确认韩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还需要更多的证据,详见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