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跨国公司的挑战,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转变传统观念
怎样应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和挑战,中国企业如何立足本国市场在同跨国公司合作、竞争的基础上走向世界,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关注。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要转变观念
面对跨国公司的挑战,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转变传统观念。
1.从被动防御型的战略到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的新的战略。
过去在计划经济下,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对待外来经济的竞争往往是被动防御型的,贸易上有关税、非关税壁垒,投资上有一系列的限制,因为按照传统的理论,一个国家被外国投资者占领,这个国家也就差不多亡国了。现在看来这套理论有问题,新加坡300万人口,600平方公里土地,有6000个跨国公司企业,200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它在世界竞争却排在前三位。在中国内陆,这几年哪一个省、哪一个城市利用外资越多,这个城市发展就越快。这就说明原来那套传统理论在全球化时代已经行不通。中国加入WTO意味着要走向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要利用全球资源参与全球竞争,只有这个观念转变了,中国企业才有可能更积极地参与全球竞争。
2.从发展民族工业到发展全球经济
我国调查国内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矛盾中感到,影响中国企业发展一个重要的思想包袱就是民族工业问题。什么是民族工业?我们有些企业往往缺乏从更高角度看问题的方法,一张口就是我的某某产品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要跟外国人争,这种观念必须改变。为什么要改变,马克思早在150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共产党宣言》中有这么一个观点:资本主义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而且每天都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关系一切文明民族生死攸关的问题。什么是新工业呢?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地区的原料,他
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这就是新工业。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能不能生存和发展,决定你这个民族生死攸关问题不是保存古老的民族工业,而是如何发展和振兴新的工业。新工业是对来自全球的原材料进行加工,面对全球市场的工业,这是决定你这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不是保持所谓民族工业。谁代表新工业呢?从中国的情况看,哪一个地区新工业发达,它的经济发展就快,哪一个地区新工业落后,它就要被边缘化。深圳、球三角、长三角代表的是新工业,而东三省实际上被边缘化了,它被边缘化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它的工业结构没有进入新工业领域。马克思150年前讲的基本观点是向前看,而向未来、而向世界,而不是向后看,而向过去,对此我们后人反倒不能理解了,老是用过时的观念讲新东西。中国企业要想面对世界竞争,一定要转变
这个观念。
3.从而向国内到面向全球化战略
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被动参与全球化。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中国企业是被动参与全球化,外国公司按照它的全球战略主动到中国下定单、投资,跟中国企业合作,而我们是被动的接受,借助外国的定单、投资融入全球化。第二阶段是主动参与全球化。在90年代中期全球化大潮到来后,中国企业开始主动走出去了。第一步是产品走出去。因为到外边投资有风险,缺少经验,成功率不高,所以首先是产品走出去。第二步是资本走出去。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开始了对外直接投资。第三阶段是主导全球化。这是从近年开始的,中国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对立自己的经营网络和价值链,而且在这一些成为全球性的跨国公司,甚至在这个领域主导全球。例如,中国集装箱公司就主导了全球化,它不但在集装箱领域的生产制造全球第一,而且在研究开发上处于全球主导地位。
4.从与跨国公司竞争到向它学习、同它们合作
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首先就要跟跨国公司对标,到你学习的标杆,学它的战略管理,学它的管理结构。同时抓住跨国公司转移制造业、转移服务的机会和实行资源外包的机会,积极引进来,跟他们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竞争。
但是,怎样把它引进来很有学问。我比较推崇东风汽车同日产合资167亿元人民币的案例。东风汽车在前几年就酝酿要跟跨国公司在集团的项端合资,由合资的顶端再投资建厂,这样
投资新建的企业就一体化了,他们把这叫做先有一个老子,再有儿子。而不像很多外国公司那样,先有了儿子,再有老子。苗圩的策略思路是:中国加入WTO以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吸引外资同老的国有企业嫁接、合作,在合作中谋求双赢。他们的口号是:“右融入中发展,在竞争中合作”。他们利用外资的方法是:不去建更多的新厂,而是尽可能利用外资改造老工业基地;不光是引进资金,而且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入世以后,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整体上向跨国公司学习、合作这一步不应该跨过去。把他拉进来,向他学,转变我的机制,不是铺新摊子,而是改造原有的老工业基地,用这种办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企业要积极走出参与全球竞争
走出去是一个挺难的过程,有很大风险,但是必须得做。中国企业走出动面临五个问题。
1.为什么走出去。从主动方面来看,一是通过走出去可以积极利用全球的自然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等。二是通过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形成一大批自己的世界级跨国公司,这是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经受住经济全球化各种挑战和考验,使我国真正成为经济强国的迫切需要。从被动方面来看,一是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使人民币升值国际压力很大,早晚得升值。这种
被动压着升,还不如主动走出动把人民币换成外汇投资。传统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尽可能多出口少进口,外汇存得越多这个国家就强大,现在看来有问题。美国贸易逆差达到4500亿美元,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美国早就垮台了,可是美国现在不但没垮,而且还是世界最强。二是许多国家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到它那儿投资建厂,在那儿生产,绕过反倾销。比如中国华源集团在加拿大、墨西哥建立纺织厂,TCL在越南收购一家当地跟香港合资的企业,教师绕过了贸易壁垒,非常成功。
2.为什么走出去。中国的许多行业需要走出去。为什么?国内的许多资源满足不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必须拿到国外的资源。特别是中国石油业必须走出去,现在我国在国外经营最大的公司就是中国石油,它有三个大的战略发展区,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南美。到了2003年年底CNPC中国石油在海外有26个项目,一年可以拿到1000万吨石油,但还远远不够。
3.谁走出去。国企、私企、外企都走出去。外企走出去现在还被限制,不应该限制他们对外投资。跨国公司在国外有一整套非常健全的网络,熟悉各个地区的经验和规定,也熟悉当地的市场,中国企业应该和这些公司合作一块往外走。
韩国现代4.走到哪儿去。去哪些国家、哪些地区,应该实事求是,先易后难。中国周边的国家最容易进入,近也好管理,先去。有些企业性质决定必须去远处,如中石油必须去有油的地方。商务部正在做一个研
究,把120个国家和地区整理出一个国别战略、地区战略,甚至全球战略,到底哪个地方适合中国进入,适合什么样的企业去,适合什么行业去做,争取中国的企业少走弯路。
5.怎么走出去。应该研究一下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策略,学习怎么走出去。中国企业走出去无非是这样几种方法:一是建企业,二是收购兼并当地企业,三是股权置换、股权参与。
在发达国家投资,建新企业难度比较大,不如收购兼并。我这里也调查了几个案例,比如上海电器集团2001年花900万美元买下一个日本的秋山印刷机械公司,这个公司在印刷机方面技术非常先进,仅次于德国的海德堡,当时资产状况糟糕,经营不善,马上就要破产了,上海电器收购后很快恢复了生产,而且使中国掌握了这样一个最新的技术,日本人非常服务气。京东方花3.8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公司,规模比较大,也取得了成功。民营企业万向集团也是在外国通过多次并购,成为一个在国际上名声很大的汽车零部件厂商。这些案例说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多种方式,不一定非要从头建新企业。在一些比中国还落后的国家,劳动力比中国还便宜的地方,有可能建新企业比较容易。但是,在发达国家可能难度较大,建新企业不如选择好的时机、好的对象,并购它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