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是乡镇公务员考试的必考内容。为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考,华图教育提供了2010年乡镇公务员考试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系列资料。本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
    200621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在开班仪式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一)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
    近几年来,我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调整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逐步地推动由农业向工业提供积累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这样一个转变,而不是靠在农业内部来解决问题。近年来,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我
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工农关系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2004年,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使农民从减免农业税、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中,直接受惠451亿元。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力度,政策直接给予农民的实惠比2004年又增加2514亿元。整个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新农村建设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途径之一。
    (二)城乡差距扩大威胁可持续发展
    城乡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
    1.收入差距扩大。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13785元和4140元。从这两个指标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相
当大了。
    2.社会福利差距扩大。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是绝大多数农民都享受不到的。
    3.财产拥有差距扩大。从1995年到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总额从13698元上升到46133元,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总额从11427元上升到12938元。城镇居民拥有比农村居民高得多的房产价值、金融资产和耐用消费品价值,其相对差距分别为5.3倍、7.5倍和4.2倍。
    4.生活水平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最终导致城乡生活水平差距的扩大。200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9997元,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有3223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的3.1倍。
    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途径。
    (三)拉动内需战略
    当今,投资和外贸的带动力越来越大,内需则严重不足,农村市场不断萎缩。既然现有
的内部城镇市场和外部国际市场都不大可能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那么就必须开辟规模较城镇市场要大得多的农村市场,以带动疲软的内需。
    (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多年来,我国将自身发展与向国外学习经验相结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国外经验为韩国的新村运动20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推行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使韩国工业在10 年间得到了迅猛发展,人均GDP 85 美元提升到275 美元。但是,农村发展却停滞不前。19704月,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发起了新村运动,其宗旨是勤勉、自助、合作,其目标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新村运动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五方面,即基础设施投入增加,福利、环境改善,精神启发和城市与工厂建设。韩国新村运动的最大特点是:政府引导,政策推动,精神激励。这项运动最初在农村推行,后来扩展到城市、工厂和学校,工作内容也由单纯的管理改革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方面,成为一场席卷韩国的全方位的社会改革运动。历时30 余年的新村运动,对促进韩国现代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使韩国的综合国力和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二是使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三是使城乡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推动城乡统筹协调
发展和区域平衡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得到了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关注和肯定,更加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我国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中就借鉴了韩国新村运动的有益经验。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是乡镇公务员考试的必考内容。本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题目、总思路、总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韩国现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历史任务,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对此,我们应当有明确而又深刻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奋斗。
    (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1.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有市场头脑的新型农民。对于广阔的农村来说,虽然每年都有一大批懂技术、高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下基层,但也只是杯水车薪。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科技人才匮乏的问题,还应立足于农村,立足于农民,抓好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要努力建设一个县市有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村里有文化室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另外,农业部决定从2005年起用10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实施农村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即为农村培养1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的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农业活动的人才。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有些农村地区资源特别丰富,农民的致富愿望也很强烈,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交通不便利,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解决农村公路建设等问题。这不但对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大有好处,而且还能改善干关系,同时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建设。这与送物资扶贫相比,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影响也更加深远,更能彻底杜绝困扰政府多年的扶就不贫,不扶就贫的痼疾。
    (二)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1.村风建设
    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还长期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背道而驰的现象,如赌博、迷信等,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相互攀比修建坟墓的现象,这些现象与广大人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极不适应,因此要在农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正气,让那些扰乱农村正常生活秩序、破坏农村和谐发展的丑恶现象无处藏身。但现在存在的问题是,虽然很多农村都建了诸如图书馆、文化室等设施,但往往很长时间都不开放,当地村民也不予重视,使农村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另外,有些地区由于长时间只注重发展经济,在城市中出现的人情冷漠的现象在农村也出现了,对这些现象要坚决制止。但是消除这些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既要积极进取,又要循序渐进;既要统一部署,又要因地制宜;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着眼多数,决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2.村容建设
    农村的村容就是污水乱流、鸡鸭乱跑、垃圾乱扔,这是许多人在提到农村村容时的印象,而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改变过去农村那种脏乱差的局面,要让农村环境更加整洁,实现两化一提高,即道路要硬化,村落要绿化,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度。但是,很多地方政府一提到村容整洁想到的只是农村道路是否宽阔、房子是否整齐划一等表面的东西,甚至把村容整洁理解成是把房子推倒了重来,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政府应该认识到村容建设应与对其的支持程度相协调。要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的是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三)管理民主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农村一级组织在发挥作用和行使权力上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有的农村就是一把手说了算,所谓村民委员会根本就是形同虚设,甚至于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富翁村长,也就是说在村子里面谁最富谁就当村长。富人当村长也确实能为村里的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人由于自身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等原因,执政时间一长,有可能发展成为霸王村长。党和政府提出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大
力实行民主集中制,要有真正的民选村长,要有真正体现农民意志的村民代表。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本村前途和利益的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过程中,要进行民主协商,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要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另外,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坚持依法办事,善于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各项事务。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是乡镇公务员考试的必考内容。本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
办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好农村这个最大的生态屏障。如果脱离农民众的愿望,忽视农民众的利益,发展就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能否保持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可以较快地迈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但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发展长期落后、人口过分向城市集中,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城市贫困阶层,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深刻吸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走具有中国特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近些年来,尽管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但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
乡失衡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有些方面还在加剧。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不能摆脱落后面貌,我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时、同步推进,把农业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