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写在该小题后的括号内)
1、 峰值附着系数与滑动附着系数的差别( D )。
A.在干路面和湿路面上都较大 B.在干路面和湿路面上都较小
C.在干路面较大,在湿路面上较小 D.在干路面较小,在湿路面上较大
2、 峰值附着系数对应的滑动率一般出现在( C )。
A.1.5%~2% B.2%~3% C.15%~20% D.20%~30%
3、 滑动附着系数对应的滑动率为( A )。
A.100% B.75% C.50% D.20%
4、 制动跑偏的原因是( D )。
C.车轮抱死 D.A和B
5、 制动侧滑的原因是( A )
A.车轮抱死 B.制动时悬架与转向系统运动不协调
C.左、右转向轮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 D.制动器进水
6、 最大地面制动力取决于( B )。
A.制动器 制动力 B.附着力 C.附着率 D.滑动率
7、 汽车制动性的评价主要包括( D )
A.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滑动率
B.制动效能、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滑动率
C.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滑动率
D.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8、 汽车制动的全过程包括( D )
A.驾驶员反应时间、制动器的作用时间和持续制动时间
B.驾驶员反应时间、持续制动时间和制动力的消除时间
C.制动器的作用时间、持续制动时间和制动力的消除时间
D.驾驶员反应时间、制动器的作用时间、持续制动时间和制动力的消除时间
9、 制动距离一般是指( C )。
A.持续制动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B.持续制动时间和 制动消除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C.制动器的起作用时间和持续制动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D.驾驶员反应时间和持续制动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10、 在下列制动器中,制动效能的稳定性最好的是( A )。
A.盘式制动器 B.领从蹄制动器 C.双领蹄制动器 D.双向自动增力蹄制动器
11、 在下列制动器中,制动效能的稳定性最差的是( D )。
A.盘式制动器 B.领从蹄制动器 C.双领蹄制动器 D.双向自动增力蹄制动器
12、 相对来讲,制动时附着条件利用较好的情况是( B )
A.前轮抱死拖滑,后轮不抱死 B.前、后轮同时抱死拖滑
C.前轮先抱死拖滑,然后后轮抱死拖滑 D.后轮先抱死拖滑,然后前轮抱死拖滑
13、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为固定比值的汽车,在同步附着系数路面上制动时将出现( B )
A.前轮抱死,后轮不抱死 B.前、后轮同时抱死
C.前轮先抱死,然后后轮抱死 D.后轮先抱死,然后前轮抱死
14、 当路面附着系数 > 0(0同步附着系数)时,制动时总是( B )
A.前轮先抱死 B.后轮先抱死 C.前后轮同时抱死 D.前后轮都不会抱死
15、 如果车辆装有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则最大制动减速度为:( B )
A. = b g B. =p g C. = s g D. = φl g
16、 若前后轮同时抱死,则最大的制动减速度为:( C )
A. = b g B. = φp g C. = φs g D. = φl g
17、 汽车左右车轮制动力不相同、悬架导向杆系和转向系拉杆的运动不协调是引起以下哪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D )
A.丧失转向能力 B.甩尾 C.侧滑 D.制动跑偏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制动时前轴侧滑是危险工况,后轴侧滑是稳定工况。
B.制动时前轴侧滑是稳定工况,后轴侧滑是危险工况。
C. 制动时后轴侧滑意味着车辆丧失了转向能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9、 下列说法,哪个是对的?( A )
A.鼓式制动器与盘式制动器相比,盘式制动器的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好。
B.鼓式制动器与盘式制动器相比,鼓式制动器的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好。
C.鼓式制动器与盘式制动器相比,鼓式制动器的制动效能始终比较大。
D.鼓式制动器与盘式制动器相比,盘式制动器的制动效能始终比较大。
20、 对制动效能恒定性基本无影响的因素是:( D )
A.制动器的结构 B.制动器摩擦副的材料 C.制动器的温度 D.制动总泵
21、 为了防止后轴抱死而发生危险的侧滑,汽车制动系的实际前、后制动力分配线β应始终在理想的制动力分配线I的什么位置?( B )
A.上方 B.下方 C.重合 D.远离
22、 在后轮制动抱死、前轮滚动的情况下,在侧向力的作用下,( D )
A.前轴发生侧滑,行驶方向变化不大 B.前轴发生侧滑,丧失转向能力
C.后轴发生侧滑,行驶方向变化不大 D.后轴发生侧滑,汽车急剧转动,甚至甩尾
二、判断题(只判断正确与错误,在正确的小题后括号内画“√”,在错误的小题后括号内画“X”)
1、 地面制动力始终等于制动器制动力。( X )
2、 地面制动力的最大值决定于附着力。( X )
3、 当地面制动力达到附着力数值后,地面制动力随着制动踏板力的上升而增加。( X )
4、 汽车制动后,轴荷发生重新分配的结果是前轴载荷增加,后轴载荷下降。( √ )
5、 制动效能稳定性的主要内容是指汽车行车制动系统的涉水稳定性。( X )
6、 近年来,盘式制动器被广泛应用于高速轿车和重型车辆的原因是由于盘式制动器制动效能比鼓式制动器高。( X )
7、 改进制动系结构,减少制动器起作用的时间,是缩短制动距离的一项有效措施。( √ )
8、 制动跑偏的原因是左、右车轮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和制动时悬架与转向系统运动不协调。( √ )
9、 汽车制动时,左右轮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特别是前轴左右轮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是产生制动跑偏的一个主要原因。( √ )
10、 空车和满载时的I曲线不相同。 ( √ )
11、 f线组是后轮没有抱死,在各种附着系数路面上前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曲线。( √ )
12、 r线组是前轮没有抱死,在各种附着系数路面上后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曲线。( √ )
13、 线位于曲线下方,制动时总是后轮先抱死。( X )
14、 线位于曲线上方,制动时总是前轮先抱死。( X )
15、 在同步附着系数的路面上制动时,汽车的前、后车轮将同时抱死。( √ )
16、 汽车制动时,若前轴车轮抱死就将失去转向能力。( √ )
17、 当车轮完全抱死时,侧向力系数最大。( X )
18、 滑水现象只有在低附着系数路面才会出现。( X )
19、 汽车空载与满载时的同步附着系数是一样的。( X )
三、填空题
1、 只有汽车具有足够的 制动器 制动力,同时地面又能提供高的 附着力 ,才能获得足够的地面制动力。
2、 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有__制动效能 、__制动效能恒定性 、和__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
3、 评定汽车制动效能的指标是 制动距离 和 制动减速度 。
4、 抗热衰退性能与制动器 摩擦副材料 及制动器 结构 有关。
汽车涉水5、 一般称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维持 直线 行驶或按 预定弯道 行驶的能力为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6、 一般所指制动距离是开始踩着制动踏板到完全停车的距离,它包括 制动器起作用 和 持续制动 两个阶段中汽车驶过的距离。
7、 为了增加路面潮湿时的附着能力,路面的微观结构应是 粗糙 且有一定的 尖锐棱角 ,
以穿透水膜,让路面与胎面直接接触。
8、 汽车的地面制动力首先取决于 制动器 制动力,但同时又受到地面 附着条件 的限制。
9、 前轮失去转向能力,是指弯道制动时汽车不再按原来的弯道行驶而沿弯道 切线 驶出;直线行驶制动时,虽然转动转向盘但汽车仍按 直线 行驶的现象。
10、 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因素有: 制动器起作用的时间 、 起始车速 和 最大制动减速度 。
11、 制动时汽车跑偏的原因有: 左右车轮制动力不相等 和 悬架导向杆系与转向系拉杆在运动学上不协调 。
12、 制动时的方向不稳定主要有: 制动跑偏 、 后轴侧滑 和 前轮失去转向能力 。
13、 一般,滑移率约为 15%-20% 时,纵向附着系数达到最大值。
14、 车轮的滑动率越低,汽车轮胎保持转向、防止侧滑的能力 越强 。
15、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只要指的是 抗热衰退性能 。
四、名词解释
1、 汽车的制动性:汽车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坡时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称为汽车的制动性。
2、 制动器制动力:在轮胎周缘为了克服制动器摩擦力矩所需要的力称为制动器制动力。
3、 制动力系数:地面制动力与垂直载荷之比为制动力系数。
4、 制动效能:在较好路面上,汽车以一定初速度制动到停车的制动距离或制动时汽车的减速度。
5、 抗热衰退性能:制动器温度上升后,摩擦力矩常会有显著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制动器的热衰退。
6、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一般称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维持直线行驶或按预定弯道行驶的能力为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能。
7、 制动侧滑 :制动时汽车的某一轴或两轴发生横向移动的现象。
8、 制动跑偏 :制动时汽车向左或向右偏驶的现象。
9、 同步附着系数 :实际的汽车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β线)与理想的汽车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Ι曲线)交点处的附着系数,即为同步附着系数。当路面附着系数为同步附着系数时,制动时前后轮方能同时抱死。
10、 滑水现象:汽车在积水路面上行驶时,在某一车速下,在轮胎胎面下的动水压力的升力等于垂直载荷时,轮胎将完全漂浮在水膜上面而与路面毫不接触,即滑水现象。
11、 I曲线:前、后车轮同时抱死时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的关系曲线,称为理想的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12、 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常用前制动器制动力与汽车总制动器制动力之比来表明分配的比例,称为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并以符号 表示。
13、 f线组:后轮没有抱死,在各种值路面上前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曲线。
14、 r线组:前轮没有抱死,在各种值路面上后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曲线。
五、问答与分析论述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