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六十年
河南科技大学北京天津洛阳初创时期的历史回顾    
赵铨
    19528月在首都创建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到今天。河南科技大学走过了六十年光辉的历程。
    我是学校的第一批教师,参与了学校建设的全过程。六十年艰苦创业,一甲子沧桑巨变。我们听从党的指挥,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新中国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从北京到天津,再到洛阳,和学校一起,转战南北,开拓奋进,用我们的青春和汗水,谱写了火红年代的创业者之歌。我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团员变成了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在校庆六十周年到来的时候,把学校在北京、天津、洛阳初创时期的历史作一回顾,给年轻的教职工同志和亲爱的同学们,增加点对学校建校过程的了解,以更加珍惜河南科技大学现在来之不易的一切。
                   
从清华园到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                
    我的籍贯是山西省五台县。父亲在大同市担任平绥(北平-绥远)铁路(即现在的京包线)
土木建筑工程师,母亲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我19306 月出生在大同,半岁时,即193012月,随父亲工作调动,我们举家又搬迁到北京市。我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北京度过的。19491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当年暑假,我高中毕业,以优秀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9 月初,我作为北平解放后的第一批新生跨入清华园,开始了大学生活。1949101日下午,我们全校师生列队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建国初期的清华园,充满了勃勃生机,同学们刻苦学习、锻炼身体,立志学好本领,建设新中国。我不但学习好,而且体育也很棒,虽然身材瘦,但体质好,在学校运动会上,我取得过跳高和3000米长跑的优异成绩 ,在校学生会体育部工作过,在体育教研室马约翰教授、夏翔教授的领导下,举办过好多体育活动。
    当时,清华大学本科学制是四年。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提前结束。国家正在为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加紧准备。轰轰烈烈的大建设高潮即将到来。因为国家急需要人才,我们清华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提前毕业。6 月底,学校在大礼堂召开毕业典礼大会。大会快要结束时,有人在主席台上喊:毕业生分配名单贴在体育场的芦苇席上。毕业生闻听此言,立即涌出礼堂,向广场跑去。广场上的芦苇席圈成了迷
宫,上面贴着大字报式的毕业生分配名单。我来回了半天,才到我的名字:赵铨,第一机械工业部我非常高兴,激动得跳起来。我还看到,和我一起分到第一机械工业部的还有同班韩希骅等十几位同学。
    19527月初,我们离开清华园,搬进了北京城里的北京大学工学院院内等候分配具体工作单位,边听报告边等待。7月中旬,,我们到鼓楼东大街北锣鼓巷内的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处)――就是后来的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管理局报到。我和韩希骅被分配到新建的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任教。顺便提一下,一机部汽车工业筹备组组长是一位名叫的老干部,后来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助理。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同志当时也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两个人同名同姓。
亚斯立教堂的初创历程
    解放初期,第一机械工业部拟在北京西郊建立汽车装配厂,组装苏联嘎斯一51型卡车。为与汽车装配厂配套,筹建北京汽车工业学校。后来,后计划调整,汽车装配厂停建。为适应拖拉机工业建设对人材需要,一机部将学校改名为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学校由一机部汽车工业筹备组负责筹建。
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第一任校长自耀卿同志,曾任九江市委书记,是一位和霭可亲的老干
部,能与师生打成一片,教导主任是俞平(女)同志。机构设置很简单,管理人员也很少。
    19527 月,学校在北京市录取了第一批二百多名新生。没有教室,就租用北京崇文区船板胡同基督教会的亚斯立教堂。这亚斯立教堂,后来,美国总统老布什夫妇、克灵顿总统和夫人希拉里来我国访问期间,都来做过礼拜,从此名声大振,成为北京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当然是后话了。
    19528月底的一天,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同志,在白耀卿校长同下,到亚斯立教堂参加开学典札.和全体师生员工亲切见面。会上,黄部长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勉励大家克服临时的困难,一定要把学校办好。并和大家合影留念。这一历史性会见,为新校的创建在思想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时,学校在亚斯立教堂设置了拖拉机工程、机械加工、铸工、锻压四个专业,各招生一个班。四个班只有三个教室,其中一个教宝还在礼堂的地下室内。在大厅堂内安排两个班,为防止相互干扰,用白幕布隔开,一个班上课,另一个班做制图,数学等课程的作业。另一个班没有教室,就采取三种解决办法;一是和另三个班轮流上课,二是四个班伦流在礼堂外大院内的草坪台阶、树萌下白习。,三是轮流上体育课,而体育课又没有操场,
就带着学生在东单广场上进行。没有学生、教职工宿舍,就租赁前门外的客栈食宿。从客栈到亚斯礼堂每天步行往返九公里,师生们十分辛苦。
    在艰苦创校的日子里,我和韩希骅、查先修等第一批新分配来的青年教师共10人,都是1952年应届的大学、专科毕业生。我们大部分是青年团员,政治热情高,上进心强。大家来到这所没有自己的教室和宿舍的新校任教,与刚刚毕业的清华大学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心里的落差很大。面对简陋的条件、艰苦的环境,都无怨无悔,不是畏缩不前,而是知难而进,艰苦创业。大家都是刚毕业的年轻人,既无教学经验,又无充分的备课时间,现学现教。但工作责任心强,态度认真、积极努力、刻苦专研、认真备课,努力教好每一节课。我们中多数是工科毕业的,在没有专任基础课教师的情况下,就从数,理、化、制图等课程教起,跟着班从基础课教到专业课,都教过四、五门新课,可谓一专多能。我先后担任《化学》、《高等数学》、《拖拉机构造》、《发动机原理与设计》、《拖拉机原理与设计》、《拖拉机装配与试验》六们课的授课任务,以及指导学生实验、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我和韩希骅同志担任讲授任务的第一门课是化学。没有教学经验,我们就到同属一机部领导的北京重工业学校听课,向该校的老教师请教。北京重工业学校是解放前的老中专,
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我们认真听课、虚心学习的态度,使他们很是感动。这门课我们讲了一个多月,就由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毕业来校报到的女教师钱惠清接任。
    中等专业教育制度是学习苏联的产物。中央各部于1953, 1954年相继新建了一大批中专校。仅一机部直属的在京、津、沪、宁、汉、沈、渝、长等大城市就建有十二所,连同中央各部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新建的一批高等院校,就形成了中央各部委办学的新教育体制。中专校在业务上归中央高等教育部管理。苏联中专学制为四年,我国银据经济建设对人才的急需,除个别中专校为四年制外,绝大多数为三年制。19535月高教部颁发了三年制中专校指令性教学计划,规定:理论;教学96周,总学时为3456个,教学与生产实习22周,毕业设计6周。理论教学分成普通课、基础技术课和专业课,周学时达到36,学生学习负担繁重。高教部对前两类课程有较统一的教学大纲,专业课则执行苏联同专业的教学大纲。除语文、政治、外语等采用国内统一教材外,均采用由俄文翻译过来的教材。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建设全盘学习苏联经验。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实验教学等等,都是运用苏联同类学校的原版俄文资料。以前,我们在大学学的是英语,这时,就临时抱佛脚,到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一位
教授编的《俄语速成教材》进行学习。我们都是年轻人,精力旺盛,夜以继日地学习、工作,几个月后,我们借助字典,已经能够阅读、翻译俄文教科书。当时,开设拖拉机专业的学校,只有我们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一家,应机械工业出版社的邀请,我们翻译的《拖拉机装配与试验》作为专业教材正式出版。
学校创建的第二站——衙门口
    1952年底,上级对学校领导班子做了调整.白耀卿校长、教导主任俞平调任离校,上级任命李宗海同志为第一副校长主持全面行政工作,牟政同志为副校长兼党总支书记,主抓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苏亚同志任教导主任。
    由于在教堂、客栈办学给师生们在教学、生活各方面带来诸多不便,加之教堂的借期已到,上级领导决定学校由城内迁到京西八宝山附近的衙门口村,这块地方不久前曾是准备建立汽车装配厂的工地,工地上有几十间为建筑职工用的简易办公房和工棚。在荒郊野外的土地上办学,虽然条件依然艰苦,但毕竟是有了集中的校舍了。简易的球场、操场也建立起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上级和校领导十分重视实践性环节的训练,第二学期伊始,我们带同学们就在工棚简陋设备的条件下进行了六周的钳工、铸工、锻工、木工等教学实习。
    19531月, 一机部汽车工业管理局又决定将学校迁往天津,改名为天津拖拉机制造学校。校址定在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待新校舍建成后迁往天津。
19531954学年第一学期继续在衙门口办学。经上级批准,将原设的四个专业调整为拖拉机制造、金属切削加工两个专业,各招生两个班。第二届招生是在京、津、沪三个城市进行的。共招新生400名,全校学生达594名。1953年秋又新分配来一批大学、专科、中专生充实师资队伍和实习工厂等部门,教师近40名,从本学期开始设立了九门课程的教研组。
    天律新校舍到195310月底已建成一座综合大楼、两栋学生宿舍楼、一栋教职工宿舍楼,学生与教工食堂和部分实习工厂。同年1127日,学校停课开始搬迁。全校师生员工八百多人,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全部由京郊衙门口迁到了天津新校舍复课。掀开了在天津办学的第一页。
                   
天津办学——学校开始正规化建设
    19531130日,天津拖拉机制造学校在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新校区正式开课,学校也开始了正规化建设的新阶段。当时校领导分工为:李宗海第一副校长主持全面行政工作,牟政为教务副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李捷任总务副校长,苏亚任校长办公室主任,张胜瑕任
教务主任。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由校长、党总支领导,校团委全面负责,每个教学班设班主任,由课任教师兼任。班主任全面负责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项工作,任务繁重,毕业班的班主任还参与毕业生分配。班主任指导班级团支部、领导班委会工作。
    我国1954年开始全面贯彻苏联的一整套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它的各种计划、制度、表格各目繁多,十分细微具休。高教部也颁发了中专校机构设置和行政管理人员编制表:校长1人、教务副校长、总务副校长各1人,下设校长办公室(文秘、人事、保卫等工作均在办公室内)、教务科、总务科、膳食科、图书馆、实习工厂,其主任或科长均为1人;在教务副校长领导下,设若干科(相当子大学的系),科下设各门课程的学科委员会(相当于大学的教研室),科主任、学科委员会主任均为I人,由教师兼任;当时还设置了普通课科、基础技术课科和专业课科,分别领导相应课程的学科委员会及其实验室。   
    按照教学大纲对实验课的规定和配置标准,一批实验室(包括零件、制图、金工资料室)迅速地建立起来。专业课实验室建设、投资强度和技术难度均较大,以拖拉机专业实验室为例,进口了两台各主要零部件均剖开的供构造课教学用的拖拉机(一台为轮式,一台为履带式),开出了发动机性能试验和拖拉机牵引试验课。实习工厂是中专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当时我校与天津汽车技工学校同在一个校园内筹建,共用一个实习
工厂,设有铸工、锻工、木工、钳工、机加工等车间,均按际准配置设备,教学实习员是由各企业调来的五级以上的老师傅担任,机械加工车间可同时容纳100名学生实习。工厂从开始就有产品,学生以实习为主,同时结合生产。实习工厂副主任兼主管工程师罗恢廓曾留美专攻企业管理,从实习工厂的筹建到完成,从教学实习到生产,从技术到管理,倾注了他的全部精力,在部属中等专业学校中,我们学校的实习工厂在实习、管理、生产等各方面均名列前茅。
    全面学习苏联,结合国情不够,确实产生了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弊病。但中等专业教育,这个重要的办学层次引进苏联这一套教学和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旧中国,虽在一些大、中城市也办过一些职业学校,但可资借鉴的东西几乎没有。由于有了一套完整的计划、大纲、教材、制度,以及按标准配置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从1954年起,学校的发展建设走上正规化阶段,教育和教学质量稳定提高。1954年在天津招生407名,是同类中专校录取分数最高的,在部属中等专业学校中办学水平也是较高的一个。
    19557月,我校第一批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当时,正值用人之际,拖位机专业两个班的三分之二分配到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余者大多分配到天津拖拉机厂。金属切削专业两个班主要分到沈阳、北京、天津等大、中型机床厂。1956年第二届拖拉机专业的毕业
天津汽车生绝大部分也分配到第一拖拉机厂工作。他们是这些大、中型企业建厂初期的成员,为企业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贡献,多数同志已成为企业的管理骨干和高级技术人员。1954年前,学校隶属一机部汽车工业管理局,1955年开始,一机部所属的大、中专院校统一划归部工业教育司领导,学校又改名为天津机器制造学校。
    1954年下半年,李宗海副校长调任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李捷副校长调洛阳轴承厂任副厂长。阎云山同志任我校总务副校长兼党总支书记,主管思想政治和校行政工作。1955年暑期,牟政副校长升任长春汽车制造学校校长,该校原任校长张森任我校校长,随后,阎云山副校长升任新建的郑州机器制造学校校长,哈尔滨工业大学人事处长燕杰同志调任我校副校长兼党总支书记。
    1955年上半年,一机部工教司决定在洛阳建立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并将1954年天津创建的天津汽车技工学校迁到洛阳改为洛阳第一技工学校(与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同在一个校园内),并委任华汰同志为洛阳两校的校长兼党委书记,徐经武同志为拖拉机学校行政副校长,苏亚、罗恢廓同志继续任技校副校长。
               
洛阳办学——谱写学校正规化建设的新篇章
    195512月,在洛阳市涧西区第一拖拉机厂南面的一片庄稼地上,开始了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的基建工作。学校是按2000名学生规模设计的,校本部在21号街坊(即现在我院的北院)建成有8500平米的一座综合大楼、三栋学生宿舍楼,以及学生食堂、实习工厂和专业实验室等;在22号街坊建了三栋教职工宿舍楼;在20号街坊建了400米标准跑道的体育场,即现在的中信重工公司的体育场场址。吸取已建中专学校的经验,这时的基建工作更规范化了。在华汰校长主持下,学校1956年暑期在河南招生,设置了拖拉机制造(2个班)、农业机械制造(2个班)、机器制造6个班)三个专业,学制为四年。改学制的主要原因,一是人才需求趋缓,二是三年制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影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学计划仍按苏联的模式,理论教学总时数为3600学时,校内外实习42周,每周32学时。教学组织形式有所变动,撤销了科主任建制,由校长、教务主任直接领导各课程的学科委员会。原任长春汽车制造学校教务主任赵宏同志来校任教务主任,查先修同志任教务副主任,董晓政同志为第一任教务科长。
    决定筹建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时,一机部工教司同时决定,将天津机校1955年招收的拖拉机制造、农业机械制造两个班学生和该两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及专业实验室与仪器设备、部分图书资料,以及普通课、基础技术课的十几位教师,一并由天津机器制造学校调整到
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来洛阳工作的20多位教师是天津办学的主力成员,绝大多数又是1952, 1953年在北京办学的早期成员,构成了学校在洛阳办学的骨干力量。
    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是当时洛阳市唯一的一所部属正规的中专学校,也是唯一的一所为部属大、中型农饥、拖拉机企业培养中级技术人才的学校,1959年、1960年相继毕业的两届毕业生都分配到了农机行业的骨干企业、设计研究院所,他们都已成为农机行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1958年,学校划归河南省领导,升格为本科大学,改名洛阳工学院,开始了正规化大学建设的新阶段,学校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几点体会 
    回顾学校在北京、天津、洛阳建校初期的历史,我深深感到:
    一,办一所正规的院校,要有必要的物质基础。除在北京办学那一段外,由于国家重视教育,天津、洛阳两校,都是先基建后开学,且基建(土建、设备)投入与学校的规模、设置相适应,当时两校办学的物质条件,就连现在国内不少同类型同规模的专科学校也赶不上。可以说,没有投入,就没有质量,就没有水平。
    二、同心协力、满怀信心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在北京办学时期,物质条件十分简陋
艰苦,同学们和他们读中学时的条件比,教师们与在大学时的条件比,都感到反差的确太大。何以能坚持把学校办上去呢?究其原因,一是大乱后大治,国家处在欣欣向荣的工业化建设阶段,师生们对新中国的前途、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充满信心;二是领导与众之间,师生之间,同甘共苦,相互关心、鼓励,干部、教师言传身教,校内蕴藏着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三是学生的生活条件(伙食质量、助学金标准、特殊困难补助等)不断改善,教师的工资几乎每年晋级,师生们深刻体会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深信克服暂时困难是指日可待的。
    三、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必要条件。1954年至1956年是中专办学的鼎盛时期,也是教风、学风最好的时期。学校管理紧紧抓住一个字,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明纪律。教师们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讲究方法,过好教学关,保证较好的教学水平。学生们刻苦努力、勤学好问、方能融汇贯通,除大家都有较高的自觉性外,考试、考查、实习、实验、设计等环节严格按标准评分,还有一套制度、方法来检查督促。
    四、思想政洽工作对各项业务工作起了保证作用。教师、学生中共产党员虽少,但在各方面都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共青团员也占一定比例,团员和团支部的先进作用发挥得好。评比先进,坚持标准,不走过场,评出的三好学生、先进教师、优秀团支部、先进班级
等,师生们心悦诚服,评先活动确实能激励师生学习上进。实行班主任负责制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办法,用现在的话说是教书育人的好形式。班主任由班级任课教师中的党员、团员兼任。他们认为,担负班主任是组织上对自己的信任和重托,工作认真负责,虽然当时没有一分钱津贴,工作又很繁重,要对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状态、学习态度和成绩、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了解得十分细致具体,但仍任劳任怨。他们在班团支部、班委会配合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帮助,普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些宝贵的经验,也值得我们今天汲取并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赵铨: 1930 06-) 教授 19528月来校任教,19835月至19909月任洛阳工学院副院长。                  (韩明儒协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