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科学■2014年第1期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国内汽车需求快速增加,我国汽车产业因而高速增长并成为拉动GDP的强劲动力,吸引全球汽车产业资源迅速流向我国。汽车产品具有较高的地域性特征,使得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也有所不同。西青区位于天津市西南部,是天津市环城四区之一。按照市委、市政府对西青提出的“打造电子、汽车产业基地,科教研发基地,历史文化与生态宜居城区”的新定位,近年来汽车制造业大力改造提升,获得国家商务部命名“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整体经济也因而发展增速。2012年西青区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总销售额2788073万元,共纳税105604万元,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17.02%和34.41%,其中税收占比高于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22个百分点。中北镇和杨柳青镇现有一汽夏利和一汽丰田的4个整车生产厂,中北镇有汽车配套企业120多家,杨柳青镇有汽车配套企业近30家。
一、文献回顾
国内已有文献中最早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的是胡洪力(2004)采用DEA中的CCR、BBC和NIRS模型,对我国1992年~2001年轿车企业整体规模经济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我国轿车企业规模经济是存在的,并且最小经济规模(EMS)随我国轿车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不断增长的结论。白雪洁,戴小辉(2006)运用DEA方法及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分析了中国12家主
要的轿车生产企业从2001年到2004年的效率变动情况,结果表明,我国主要轿车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总体上呈现逐年提高之势。企业股权结构、含有外资的企业的股本来源、企业的区域分布以及所属不同企业集团等因素都会使企业在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方面存在差异。外国学者Christos Papahristodoulou(1997)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角度考虑,采用DEA方法分析1996年不同国家汽车企业所生产的121种不同车型的性价比情况,比较不同国家汽车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状况。
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将研究对象范围划定为天津市西青区,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及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分解法对该地区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分类进行效率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实证研究
1.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本研究实证对象为汽车制造企业,投入要素选取:资本K,年末总资产(万元),即企业年末资产的价值总和,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劳动力L,劳动人数(人),即年末就业人数。产出指标为Y,各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万元)。时间选取2008年与2012年,数据来源于2009年和2012年天津统计年鉴、2008年和2012年西青统计年鉴,天津市西青区经济普查年鉴2008,2012年度西青区纳税100万元以上企业名录(国税+地税),2012年西青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行业大类分组表,2012年西青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览表。2012年西青区汽车制造业共75家企业,即样本容量为75。
根据影响汽车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变量分类:一是企业合资与否及合资方所属区域,将75家企业分为五类:中资、港澳台独资、外国独资、港澳台合资、外国合资。二是企业所处地理位置:村落、街镇园区、开发区企业。三是技术水平分为高、中高、中低、低(A、B、C、D)四个等级。四是以企业有无为标准划分信息化水平。
2.西青区汽车制造业企业效率评价。
(1)总体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分析。为了与西青区汽车制造业高速增长的趋势一致,本文采用产出导向的BCC 模型。BCC模型的效率分析可获得效率值、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五项指标。通过对75家企业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各企业效率值及平均效率值。参考集为第14、20、61家企业,即天津仁益日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天津丰田钢材加工有限公司、松美可(天津)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这3家公司是75家电子信息企业中效率水平最好的,分属西营门街、中
基于DEA模型的汽车制造业生产效率分析——
—以天津市西青区为例
●刘纯彬李叶妍鹿媛媛
摘要:汽车制造业是天津市西青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文章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CRC\BCC模型及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分解法分类计算西青区汽车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分跨年度、不同股权结构、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技术水平、不同信息化程度六类进行分析,得出效率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的结论,建议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科技竞争力增强、产业集发展和产业粘合度提升。
关键词:纵向约束;竞争效应;反竞争效应;反垄断
■名家观察
■现代管理科学■2014年第1期
北镇和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前两家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第三家主要产品为汽车配件。
纯技术效率衡量的是既定投入要素条件下企业生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西青区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的平均纯技术效率DRS企业最高0.558,CRS企业居中0.500,IRS 企业最低0.428。表明规模报酬递减企业在投入既定时的产出最高。
规模效率衡量的是企业规模扩张(或缩小)对于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IRS企业并非预想的规模效率最高反而在三类型中最低0.843,而CRS企业则最高0.998,高于IRS企业该项值0.156。行业均值
略低于DRS企业指标值0.895,相差0.025。这表明虽然IRS企业数量最多,但可能因为各企业效率参差不齐而使得效率整体水平被拉低。CRS企业虽然最少,仅7家,但均保持着较高的规模效率水平。而19家DRS企业比较能够代表行业整体规模效率。
从综合技术效率来看,CRS企业以0.500居首,DRS 略低为0.491,IRS仅0.339,平均水平为0.393。
(2)不同年份行业效率对比。选取面板数据2008年和2011年全国、天津市及西青区的汽车制造行业企业三项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年末总资产和年末就业人数)进行投入产出的计算,运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分解法,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Tfpch)分解为效率指数(Effch)和技术进步指数(Techch)的变化,其中效率指数变化等于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与规模效率变化(Sech)的乘积。以1为分界,大于1代表效率值为正,则较优,小于1代表效率值为负,较劣。
无论运用CRC模型或BCC模型,三地区3年平均纯技术效率(Pech)均无变动,稳定于1.000。天津市的规模效率变化(Sech)也维持在1.000,因而天津市3年内的效率指数(Effch)无变化。同时,全国和西青区该行业规模效率变化分别为1.403和1.242,效率指数为规模效率乘以纯技术效率(1.000),因此也是1.403和1.242。这一结果显示西青区在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指数指标上介于全国和天津市之间,3年增长了0.242倍,高于天津市0.242,低于全国0.161。从技术进步指数(techch)来看,西青区在三者中最高为1.031,全国和天津市该项指标也差距不大,分别为1.006和1.001,天津技术水平提
升较慢。最终,全要素生产率变化(tfpch)分别为1.412、1.001和1.280,西青区仍居中,天津市最低但高于平均水准。
(3)不同股权结构企业效率分析。西青区汽车制造业企业中较多中资、港澳台和外国独资企业,分占20家、19家和17家。外国独资和外国合资企业的各项效率指标为最优,规模报酬不变。这表明引进外资对我国汽车制造企业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发挥了相当的作用。中资企业数目最多,纯技术效率处于前列,但受规模效率影响,综合技术效率为0.835仅排名第三,呈规模报酬递增。这说明国有或民营汽车企业在生产规模上还有一定的扩张空间,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等形式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途径之一。而港澳台合资企业数目并非最少,但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综合技术效率均为最低值,呈现规模报酬递减的现象。行业总体也呈现出规模效率递减。
(4)不同地理位置企业效率分析。村落、街镇园区、开发区三地企业分布比较平均,其中各村企业略多,29家,除却纳税百万以下的(后文不再标注),2012年纳税总额为62253万元,占比58.95%,高出开发区企业2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1070775万元,年末就业人数9463人,分别占比38.41%和35.45%,低于开发区各指标。各街镇工业园区有22家企业,2012年纳税额为7592万元,主营业务收入278134万元,年末就业人数6161人。
天津汽车该行业企业集中的街镇为中北镇和杨柳青镇,分别为36家和7家。2012年中北镇该行业纳税额26911万元,行业内占比25.48%,而杨柳青镇虽然企业数目不大仅7家,而纳税额41083万元占比高达全行业的38.90%。2012年中北镇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765970万元占全行业的27.47%,杨柳青镇该指标为539511万元,占19.35%。2012年中北镇该行业年末就业人数为11017人,占总数的41.27%,杨柳青镇为3585万人,仅占13.43%。
三区域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均为1.000。开发区企业为三类别参考集,三项效率值均为1.000,生产效率为最优。村落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为0.870、1.000和0.870,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较街镇园区企业均高出0.250。结果显示,村落企业和街镇园区企业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开发区企业效率值最高、规模报酬不变,整体来看电子信息行业是规模报酬递减的。
(5)不同技术水平企业效率对比。西青区全部汽车制造业企业中评级为A等的有10家,其中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4家、中北镇4家、杨柳青镇2家。不存在D等企业。高技术水平企业的生产效率也高居榜首,规模报酬不变。行业主体为中高技术水平企业,共41家,规模效率为0.726,规模报酬递减。行业平均效率为0.796,呈现规模报酬递减特征。中低技术水平企业及无法评定技术水平企业的三项效率指标最优,这可能由于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其技术水平仍在进步,虽技术水平尚达不到A等,但科技投入、科技活动、科技人员等投入使得企业成长较快,生产效率较高。
(6)不同信息化程度企业效率比较。信息化程度高低对于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有企业和无企业效率值都为1.000。但企业信息平台的搭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很重要,虽然相对于资本、劳动力等主要投入要素,在生产效率提升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不那么突出。广告等宣传手段对企业声誉、竞争力的提升不可或缺,要考虑其间接效用。通过企业网站搭建、媒体报道等渠道,上下游产业才会对该企业有了解,从而保证产业链完善顺畅,形成良性供求循环。
三、结论及建议
1.2008年和2011年比较研究显示,(下转第120页)
■名家观察
■现代管理科学■2014年第1期
西青区汽车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高于天津市变化幅度,但低于全国水平。作为以汽车制造业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的地区,在西青区政府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等措施下,该产业投资效果显著。3年间该产业规模不断扩张,规模效率获得提升。虽已逐步形成汽车产业基地,西青区、天津市乃至全国的技术进步指标3年来仍维持不变、无增无减,可见自主研发和创新方面还需更大投入。
2.解读技术进步对于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高技术
水平企业的生产效率最优无可厚非,但生产效率并未随企业技术水平下降而降低。中低技术企业异军突起,生产效率高于中高技术水平企业。可见近年来西青区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颇具成效。虽这些企业仍处于成长阶段,赛达新兴产业园、杨柳青汽车孵化基地、中北总部经济产业园等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仍处于建设阶段,企业规模、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依然存在,但生产效率优势已初步显现。
3.我国的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外资
进入,股权结构不断多样化,外资积极作用较为明显。西青区外国独资、外国合资企业各项效率指标为最优。中资企业数目最多,纯技术效率排名前列,但受规模效率影响,综合技术效率仅排第三。我国内需市场庞大、劳动力成本低廉、人力资源丰富,成为各大公司争相投资之地。但合资汽车企业在嵌入由跨国汽车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后,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术能力,很难在全球市场上获取技术优势。要在加强制度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鼓励本土和港澳台企业,加大研发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发挥西青
区与大学城和南开、天大的地缘优势,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层面提高科技竞争力。将外部知识内部化,消除技术溢出拦截。在跨国公司抢滩中高端市场的同时,根据市场及资源特性到本土企业的突破口。
4.企业分布比较均匀,开发区生产效率领衔,其后依
次是村落企业、街镇园区企业。从规模效率来看,开发区最高1.000,村落企业居中0.870,街镇园区居末0.620。产业聚集带来资源的集约利用,引致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但街镇园区的集聚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园中园”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巩固产业链条的完善度和粘合度。
5.信息化程度对于企业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尤其西
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可通过会展和互联网等现代化模式打响知名度,吸引合作伙伴,完善产业上下游链条,形成特产业集。
参考文献:
1.胡洪力.基于DEA模型的中国轿车企业规模经济效益评估.财经研究,2004,(10):77-79.
2.白雪洁,戴小辉.基于DEA模型的中国主要轿车企业生产效率分析.财经研究,2006,(10):35-4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号;12YJA790082)。
作者简介:刘纯彬,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叶妍,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博士生;鹿媛媛,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1-20。
(上接第22页)
来使用一些常用的术语。诸如“组织”、“层级”、“直线与参谋”、“领导”、“权力”、“计划”、“职责”和“策略”等术语,这些术语在使用中就被赋予过不同的含义。虽然目前在这类术语上的麻烦仍然存在,要达到对一些关键术语和概念的涵义取得一致意见的路途还很遥远,只能说是地平线上已透出希望之光。其次,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管理学研究者发现组织理论作为一个学派,其范围实在是太大了,导致管理理论往往被认作是组织理论的一部分,即同管理有关的那部分理论体系;再次,领导理论与动因理论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领导理论同动因理论的这种融合也着重说明了领导方式和组织环境的重要作用。此外,从目前最新出版的有关组织行为学的书籍中可以发现有些管理学者已经开始认识到,体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必须更紧密地同组织、机构设计、用人、计划、领导和控制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一个包含希望的迹象,因为它至少等于承认,在有关管理的场合,对个人和体行为的分析,很会很自然地溶合到某个统一的管理理论和体系中去。
参考文献:
1.罗珉.现代管理学.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45-98.
2.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9-36.
3.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35-568.
4.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2.
5.林曦.科学哲学视角下的管理理论丛林成因探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
6.GarethMorganandLindaSmircich.TheCaseforQualitativeResearch.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Vol.5,No.4(Oct.,1980),pp:491-500.
7.尹卫东.百年回眸———哲学视野中的西方管理思想流变.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168.
8.张媛媛,李宇.对管理本质的再思考———管理学的普适性.北方经贸,2008,(10):16-17.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项课题“完善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处置机制的对策研究”(项目号:2011lslktglx-63),课题主持人:张媛媛。
作者简介:张媛媛,大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
收稿日期:2013-11-28。
■管理创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