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某汽车司机在雨夜行车,从马路中间的一块塑料布上驶过,司机以为塑料布下是附近农民的稻谷,结果轧死了塑料布下睡着的一个精神病人,对精神病人的死亡司机所持的主观心理态度属于()。
A. 间接故意
B. 疏忽大意过失
C. 过于自信过失
D. 意外事件
【答案】D
【解析】参考答案:D
答案解释:D。解析:根据《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这就是刑法理论上的意外事件。本题中汽车司机属于正常行驶,其不能预见在公路中间的塑料布下有人,所以该事件属于意外事件。因此,答案为D。
2. (单选题)王某为表现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将马路边一堆枯草点燃后再去救火,但火势越来越大无法控制,王某虽奋力扑救,但仍造成大片农作物被烧焦,损失10余万元,自己也被烧伤。王某的行为属于()。
A. 间接故意
B. 直接故意
C. 意外事件
D. 过于自信的过失
【答案】D
【解析】参考答案:D
答案解释:D[解析]所谓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
的原因所引起的。所谓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所以,王某的行为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3. (单选题)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是()。
A. 直接故意
B. 疏忽大意的过失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间接故意
【答案】D
【解析】【答案】D。解析: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这种主观心态属于间接故意。故本题答案选D。
4. (单选题)季某贩卖假药,某日驾驶载有假药的汽车路过检查站时,遇有执法人员检查,季某为逃避法律责任,在执法人员朱某检查车厢时突然加速,朱某抓住车门不放,被拖行百余米,经抢救无效死亡。季某对朱某死亡所持的主观状态为()。
A. 直接故意
B. 间接故意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疏忽大意的过失
【答案】B
【解析】【答案】B。解析:季某明知自己突然将汽车加速的行为会造成朱某伤亡的后果,但他仍然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其心态属于间接故意。故本题答案选B。
5. (单选题)甲预谋杀乙,便在乙的碗里投放毒药,不料朋友丙分食了乙的饭菜,甲为了杀死乙,没有阻止丙,结果导致乙和丙均中毒死亡。甲对丙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A. 过于自信的过失
B. 疏忽大意的过失
C. 间接故意
D. 直接故意
【答案】C
【解析】【答案】C。解析: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本题中,甲为了杀死乙:没有阻止丙分食有毒的饭菜,其对丙的死亡持放任态度,因此属于间接故意。故本题答案选C。
6. (多选题)下列关于犯罪过失的说法,正确的有()。
A.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的结果,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属于犯罪过失
B.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属于犯罪过失
C. 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属于犯罪过失
野兽汽车D.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属于犯罪过失
【答案】CD
【解析】【答案】CD。解析:我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由此可知,CD『确。AB两项是对犯罪故意的表述。故本题答案选CD
7. (单选题)甲主动携带邻居6岁小孩进入山中狩猎。俩人在林中失散,甲继续独自狩猎,既不寻孩子,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径直回家。几日后,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甲的行为属于()。
A. 故意杀人
B. 意外事件
C. 过失致人死亡
D. 不构成犯罪
【答案】A
【解析】【答案】A。解析:甲将6岁小孩带人山中这一先行行为使他负有照顾小孩的义务,
在两人失散后甲没有采取任何履行自己义务的行为,属于明知危害结果可能发生而持一种放任的态度,属于间接故意,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本题答案选A。
8. (单选题)果农胡某为防止苹果被盗,在果园周围私拉电网,导致戴某偷果时触电,经抢救无效身亡。胡某对戴某死亡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 疏忽大意的过失
B. 过于自信的过失
C. 直接故意
D. 间接故意
【答案】D
【解析】《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如果是“希望”结果发生,则是直接
故意;若是“放任”结果发生,则是间接故意。本题中,胡某对自己私拉电网可能会造成人死亡持“放任态度”,因此属于间接故意。
9. (单选题)某司机自恃车技高超,经验丰富,无视他人劝阻强行超车,导致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在此次事故中,该司机的罪过形式为()。
A. 直接故意
B. 间接故意
C. 疏忽大意的过失
D. 过于自信的过失
【答案】D
【解析】法律常识
A选项,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题中司机并没有主观希望危害发生,因此A项错误。
B选项,所谓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该司机自恃车技高超,并没有料想到会发生事故,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题中司机预见了可能的结果,而相信能避免,不符合疏忽大意的特征,C项错误。
D选项,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本题情形符合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因此本题应选D。
10. (单选题)甲与乙到水库游泳。甲为炫耀游泳技术,将不善游泳的乙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乙忽然沉没,甲有点害怕,忙游上岸,乙溺亡。甲的行为()。
A. 构成犯罪,甲应当为其先行行为负责
B. 构成犯罪,甲夸大了自己的游泳技术
C. 不构成犯罪,属于意外事件
D. 不构成犯罪,乙自己没有拒绝来到深水区
【答案】A
【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到,甲为了炫耀泳技,将乙拉到深水区,因此,当乙沉没时,甲就负有救助义务。甲明知自己不救助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乙死亡的结果,但是仍然不救助,放任乙死亡的结果发生,这属于间接故意杀人,甲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故本题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