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说阅读之多次出现物象作⽤:考点阐释+解题⽅略+答题模板+4篇练习考点阐释
⼩说中的物象,也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志的凭借与依据。分析⼩说中物象作⽤类题⽬,在⾼考试题中也屡有出现。
解题⽅略
准确把握物象作⽤“4⾓度”
1.从⼈物塑造⽅⾯思考
物象衬托了⼈物品格,突出了⼈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的特点从哪些⽅⾯对主要⼈物作了映衬,如梅、⽟、⽵等。
2.从情节安排⽅⾯思考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成为全⽂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
3.从环境⽅⾯思考
指的是它对时代特⾊氛围作了怎样的揭⽰或暗⽰以及对⼈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
4.从主题⽅⾯思考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和深化主题的作⽤。
答题模板
结构上的作⽤+内容上的作⽤(衬托⼈物性格、揭⽰主题、渲染环境。)
例题:
(2017·江苏卷)阅读下⾯的⽂字,完成后⾯的问题。
⼀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请设想⼀下⼆⼗多年前⼀个⼗⼀⽉的早晨,⼀个⽩发剪得短短的妇⼈站在窗⼝,⼤声说:“这是做⽔果蛋糕的好天⽓!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个⽔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起。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还是个孩⼦。她现在仍是个孩⼦。
我们把童车推进⼭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时买的,快散了,轮⼦摇来摆去,像醉⿁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条⼩狗,她挺过了⼀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路⼩跑跟在⼩车旁。
三个⼩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车风吹⾃落的⼭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散发着甜美的⾹⽓。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个⽔果蛋糕呢”。明⽉⾼照,⼩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采购。樱桃,柑橘,⾹草,葡萄⼲,威⼠忌,⼤量的⾯粉和黄油……嗬,简直要⼀匹
第⼆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采购。樱桃,柑橘,⾹草,葡萄⼲,威⼠忌,⼤量的⾯粉和黄油……嗬,简直要⼀匹⼩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尽各种办法,筹到⼀笔⽔果蛋糕基⾦:卖破烂,卖摘来的⼀桶桶⿊莓、⼀罐罐⾃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炉⼦加⾜了煤和柴⽕,烧得像⼀只发光的南⽠。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碗碗黄油和糖⾥搅动,⾹草让空⽓变得甜甜的,姜⼜增加了⾹味。厨房⾥浓⾹扑⿐,弥漫到整幢屋⼦。四天后,⼤功告成,三⼗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定是邻近的,⼤半倒是只见过⼀次,甚⾄素未谋⾯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年来镇上两次的⼩个⼦磨⼑⼈,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飞扬中嗖的⼀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有⽤⽩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寄来的⼀份明信⽚——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丰富的世界联系在⼀起。
厨房空了,蛋糕都送⾛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下——还剩下⼀点威⼠忌。奎尼分到满满⼀勺,倒在她的咖啡碗⾥(她喜欢菊苣⾹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在空中乱抓。我⾝⼦⾥热烘烘地冒⽕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柴。我的朋友围着炉⼦跳圆舞曲,两只⼿提起那⾝蹩脚的花布连⾐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
着“指给我回家的路”。
下⼀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磅樱桃巧克⼒,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辆⾃⾏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样,和前年也⼀样。我们⼜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根还有余⾁可啃的⽜⾻头,⽤彩纸包起来,⾼⾼地挂在圣诞树顶上⼀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点也睡不着,⼼像兔⼦⼀样乱
跳。你说罗斯福夫⼈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团,她在我的⼿⼼⾥写“我爱你”。“你的⼿⽐以前⼤了。我想我⼤概不愿你长⼤。你长⼤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是我们⼀起过的最后⼀个圣诞节。
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哪⾥才是我的家,⽽我再也没回去过。
她还待在那⾥,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个⼈。(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张条纹床单⾥,⽤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年的⼗⼀⽉⾥,她还是做⽔果蛋糕,她⼀个⼈,没有从前做得多,不⽤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终于,⼜⼀个⼗⼀⽉的早晨来临,⼀个树叶光光、没有⼩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声说:“这是做⽔果蛋糕的好天⽓!”
(有删改)
⼩狗奎尼在⼩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物刻画的映衬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对照纠错,查漏补缺
第⼀步:审题⼲,明题型
题⼲“⼩狗奎尼在⼩说中多次出现”,已经明确“⼩狗奎尼”是物象,“简析其对⼈物刻画的映衬作⽤”给出答题的⾓度。
第⼆步:定⾓度,对应
⼩狗奎尼主要是映衬⼈物的。联系⽂本具体分析,如:奎尼躲过了很多灾难,某种程度上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命运多⾇;奎尼在送⾛蛋糕后的举动,侧⾯烘托我们内⼼的激动、快乐等。
【答案】
①⼩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活的艰难与坚强;
②⼩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
③⼩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
④⼩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每点1分)
专练提升
峡⾕
阿城
⼭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地。⼤约是那⼑有些弯,结果⾕地中央⾼出如许,愈近峡⼝,便愈低。
森森冷⽓漫出峡⼝,收掉⼀⾝黏汗。峡⼝处,倒⼀株⼤树,连根拔起,似⾕⾥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树唬得跑,⼀跤仰翻在那⾥。峡顶⼀线蓝天,深得令⼈不敢久看。⼀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不甚⽣长,⽯头⽣铁般锈着。⼀块巨⽯和百⼗块⽃⼤⽯头,昏死在峡壁根,⼀动不动。巨⽯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下⾆芯⼦,与⽯头们赛呆。
因有⼈在峡中⾛,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声⾳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家在⾼处。临路⽴⼀幢⽯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门⼝⼀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家,便有稀松的⽯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阴⽓浮开,地⽓熏上来,⽯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咳⼀两声,总是⾃讨没趣。⼀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
⾛近了,⽅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字,布⾊已经晒退,字⾊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中有⼀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有⼀匹马负⼀条汉,直腿⾛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踏在⼟路上,闷闷响成⼀团。骑⼿侧着⾝,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到上坡,马慢下来。骑⼿轻轻⼀夹,马上了⽯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耸⼀耸向上⾛,骑⼿就⼀坐⼀坐随它。蹄声在峡⾕中回转,⼜响⼜⾼。那只鹰⼜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过眼前,结结实实⼀脸⿊⾁,直⿐紧嘴,细眼⾼颧,眉睫似漆。⽪袍裹在⾝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层细⼟,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短,⾁横着默默⼀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响。马直⾛上去,屁股锦缎⼀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俯⾝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桩上。马平了脖⼦⽴着,甩⼀甩尾巴,曲⼀曲前蹄,倒换⼀下后腿。骑⼿望望门,那门不算⼤,骑⼿似乎⽐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晃,竟进去了。
屋⾥极暗,不辨⼤⼩。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桌⼦,三四把长凳,墙⾥⼀条⽊柜。⽊柜后⾯⼀个肥脸汉
⼦,两眼陷进⾁⾥,渗不出光,双肘⽀在柜上,似在瞌睡。骑⼿⾛近柜台,也不说话,捉出⼏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进了⾥屋。少顷拿出⼀⼤⽊碗⼲⾁,⼀副筷,放在骑⼿⾯前的⽊桌上,⼜回去舀来⼀碗酒,顺⼿把钱划到柜⾥。
骑⼿喝⼀⼝酒,⽤袖擦⼀下嘴。⼜摸出⼑割⾁,将⾁丢进嘴⾥,脸上凸起,腮紧紧⼀缩,⼜紧紧⼀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掌在桌上划⼀划,就有嚓嚓的声⾳。⼿指扇⼀样散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端出⼀碗汤来,放在桌上冒⽓。
⼀刻功夫,⼀碗⾁已不见。骑⼿将嘴啃进酒碗⾥,⼀仰头,喉节猛⼀缩,⼜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就喝汤。⼀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起⾝,把帽捏在⼿⾥,脸上蒸出⼀团热⽓,向肥汉微微⼀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风⼜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串响⿐。
骑⼿戴上帽⼦,正⼀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翻上去,紧⼀紧⽪袍,⽤腿⼀夹,峡⾕⾥响起⼀⽚脆响,不多时⼜闷闷响成⼀团,越来越⼩,越来越⼩。
⽿朵⼀直⽀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荒凉僻静,为骑⼿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
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骑⼿来了;
③“那只鹰⼜出现了”,空中⾃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相互⽐照,丰富了骑⼿的形象内涵。
朋友
秦辉
我⼀定要去看望我的朋友刘长青,⼀定。
每天上班,我都要路过⼀个建筑⼯地,总会看到⼀戴着安全帽的民⼯。他们三三两两,有的斜叼着烟,有的哼着⼩曲。看到他们,我就会想起刘长青。想着他正在某个城市的⾓落⾥,混迹在这样的⼀⼈中间,休息的间隙,掏出⼿机写上⼏句问候,低头想想然后摇摇头删掉,再然后望着天空,想象着远⽅的我在⼲什么,以及我所在城市的模样。
刘长青好久没有给我写信了,我决定去看看他。
我上街买了好多⼟特产品,给他妻⼦买了⼀套我⽤着感觉不错的化妆品。他曾在信中说,他妻⼦是⽼家附近⼏个村⼦⾥长得最俊的姑娘,好多⼩伙⼦做梦都想娶她呢!我问:“那你咋把她糊弄到⼿了?”他说:“还不是咱长得⿊。”
给他⼉⼦带什么呢?刘长青的⼉⼦叫康健,他说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我说:“那直接叫健康多好。”他说:“那多俗,倒过来显得咱有⽂化。”他总是“那⼩⼦”“那⼩⼦”地叫。他说那⼩⼦特聪明,长⼤了肯定⽐他强;他说那⼩⼦吃得特多,像头⼩猪;他说那⼩⼦长得壮极了,跟个⼩⽼虎似的。
我没见过刘长青,但见过他的照⽚,是在⼀座城市的⽕车站前照的,他穿着红⽑⾐,⿊青裤⼦,站在⼀个枯败的花坛前,脸很⿊,⼀本正经的。
算来他⼉⼦该上⾼中了。爱⼈建议我给孩⼦买套运动装,我说:“穿着不合适怎么办?”爱⼈说:“买⼤号的,应该没问题。”我去专卖店买了⼀套⿊⽩相间的秋装,外加⼀个淡绿⾊的旅⾏包。
⽕车开动时已是傍晚,夜幕在窗外渐渐拉开。放好⾏李,我从包⾥取出⼀封信。
刘长青是个民⼯,是我结交了17年的笔友。他寄给我的信发⾃全国各地,⽽且信纸每次都不同,有时
是孩⼦⽤的作业本,有时是⼯地记账本的账页,有时是皱巴巴的烟盒,还有⼀次是从街上撕下来的⼴告纸。他喜欢画画,⽽且有天赋,常在信中捎带⼏张街景素描或涂鸦。
我记得最清楚的⼀封,他这样写道:“我刚从街上回来,我们站在街头,像货物⼀样被别⼈挑选。我这货质量好,⼀天之内两次被⼈挑上,⼀次是帮⼈刷油漆,⼀次是给⼈扛⽩菜。”
现在,这封信就在我⼿⾥。再读这些熟悉的句⼦,我的⼼隐隐作痛。
我⼀直帮不了他。对此,我深感愧疚。他说:“你能听我乱七⼋糟地瞎说,就是帮我。”
刘长青长年奔波在外,只有麦收和春节时回家。今天是芒种后的第7天,他肯定回家了。
下了⽕车再换乘汽车,这条线路是我依据刘长青信封上留的地址打听到的。到那个叫刘家庄的村⼦时,已是中午。我⾛向⼀户⼈家,⼀位⽼太太坐在门前摇着蒲扇。她告诉我,康健他爹娘这会⼉在⽥⾥⼲活呢,只有康健在家。
根据她的指点,我拐过两个胡同来到⼀座⼟屋前。
房⼦很破,⼟坯垒的。院⼦⾥有两只⽺啃着草,靠东墙边开出⼀⼩块菜畦,上⾯种着丝⽠、扁⾖、⽣菜,还有⼀棵葡萄树。
我⾛进去,屋⾥收拾得很⼲净。墙上挂着⼏个相框,有⼀张结婚照,刘长青与⼀个穿红⾐服的⼥⼈并排⽽坐。⼥⼈梳着短发,⼤眼,脸上有⼀块紫⾊的胎记,从左眼⾓到下巴连成⼀⽚,嘴巴有点歪斜,但笑得很甜。还有⼀张,就是在⽕车站照的那张,刘长青站在枯败的花坛前,穿红⽑⾐,⿊青裤⼦。
东⾯是⼀座⼤炕,炕上躺着⼀个男孩,好像是睡着了。他软软地倚在炕背上,嘴⾓流着⼝⽔,两条腿僵硬地伸着,那腿细得不成样⼦。
我悄悄退了出去。
回到家,我将⾐服、化妆品等物品打成邮包,在收件⼈姓名处写下“刘长青”三个字的那⼀刻,我的泪⽔酣畅地流了下来。
野兽汽车(有改动)1. 作者为什么两次写到那张刘长青“站在枯败的花坛前”的照⽚?请简要分析。
七块红烧⾁
董改正
我⼗三岁那年的正⽉⼗三,下着蒙蒙细⾬,母亲挑着担⼦送我去五校读书。那是我第⼀次离家住校。担⼦⼀头是两床被⼦,⼀头是⾐物和⽶,还有⼀罐⼦咸菜——临⾛前,母亲⼜打开了罐⼦。往⾥⾯添了⼀勺⼦炼好的冻猪油,⽩花花的,⾄今我依然记得它的⾊泽。
三⼗年前,⼤年正⽉的乡村是热闹的。⼀路⾛过好⼏个村庄,地上都是红鲜鲜的爆⽵纸,屋⾥都是笑声,空中飘着酒菜的⾹⽓。因为细⾬,初泛青绿的原野上,只有我和母亲两个⾏⼈。我的⼼⾥充满着少年的忧伤。
担⼦很重,但路上都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她只能以换肩的⽅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类似于拆东墙补西墙——只是,西墙的泥⽔未⼲,⼜得拆来补东墙。
“姆妈,我来挑⼀截。”
“不要的,我⾏。”
草⾊稀淡,野⾬如烟。穿过枫河北端的滩涂,再过⼀个⽔村,绕着⼀条溪⽔转到对⾯的⼭梁,顺着⼭道⾛下,径直穿过西湾的⽥野,到枫河⼊江的狭长⼩河时,渡船⽽过,爬上河埂,便可望见五校的校舍了。
后⾯的路途是沉默的,只有细⾬洒在盖物薄膜纸上的沙沙声,和胶靴拔泥⽽出令⼈疲惫的声响,到达河边时,已是午后⼀点多了。河边⽆船。⼀条粗绳⼦横贯河⾯,对⾯,细⾬落⽔,野渡⽆⼈。母亲已经累了,⾝⼦随着担⼦⼀起摇晃着。
“姆妈,让我来。”我仄到母亲⾝边。
“我⾏。”母亲不让。她⼤声喊:“有⼈吗?有⼈吗?”
岸上的红砖房门开了,⼀个⼈⾛下来。也不⽤划桨,⼈站在船上,⼿抓着粗绳,把船悠到对岸。是个穿蓑戴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