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他在悬崖上发出铮铮誓言,一声惊雷,一声炮响,山村千年天堑变通途。
他在雪山上默默沉思,忍辱负重,勇往直前,攀登了发展新高峰。
他在峡谷中呐喊,情激昂,众志成城,英雄峡谷,再掀波澜,巍巍大坝锁住了蛟龙,山泉流淌着幸福歌。
他紧跟时代,超越时代,将山村建成了山城,书写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他是大山的旗帜!他是大山的骄子!他的名字叫孙开林。
孙开林,1956年9月出生,1975年1月入党,现任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湖北尧治河集团董事长。当选十七大党代表,第十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新农村建设十大模范带头人、全国小康建设十大带头人、全国优秀人才等荣誉。
悬崖誓言
尧治河村地处神农架林区、房县、保康县交界处,平均海拔1600多米,全村167户人家,667个村民。版图面积33.9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地旷人稀的山村。自古以来,山民们就生活在这沟深谷狭的山之中。“山大梁子多,出门就爬坡;竖起来的路,挂起来的田;上山碰鼻子,下山闪腿子;四月雾,八月霜,六月早晚寒气凉;烤火烤到六月二十九,七月初一又接手,庄稼种早了不出,种晚了不熟;熟了人还未吃到,野兽
大山的旗帜
文|涂宏伟
抢跑了;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是居住在尧治河山旮旯里的村民对从前生活的描述。
孙开林对这里的贫困也记忆犹新。他从小学到初中,没穿过棉裤、棉鞋。母亲忠厚勤劳,给他做双布鞋,几天穿坏了,就穿草鞋。草鞋穿坏了,就打赤脚。一年里,基本是半年草鞋,半年赤脚。冬天脚冻得烂了洞。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了神州大地,大江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直到1988年,这股强劲的东风仍然没有刮到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当时,全村150户627口人,仍旧是东一家西一家,住在半山腰中。“吃的是供应粮,穿的是烂衣裳,点的煤油灯,住的岩屋房”。不通路,不通电,全村只
有3户住的是瓦房,大多村民住的是茅草房,一遇雨天,外面大下,屋里小下,雨停了茅草浸水仍在屋里下。多数人没见过汽车,没见过电灯,人均粮食不到300斤,人均收入不到300元。
在这绝望的困境中,尧治河人做梦都想有传说中的尧舜那样的人,来改变命运,绝处逢生。“尧治河”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1988年冬,一直为尧治河的出路操心的老支书,召集党员会议出谋划策。在会上,当时已是民办教师的孙开林早已切身感受到了穷困潦倒的乡亲们的辛酸。顿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他忍不住抢先发言,一口气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的党员都把赞同的目光投向了孙开林。大家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们眼前的‘尧舜’吗?”
会后,村民代表许列奎、许连福、董政国三人,带着全村父老乡亲的嘱托和信任,来到村小学,请孙开
134
林回村,带领大家改变贫穷面貌。而恰在此时,镇教管会正打算将孙开林“民转公”,孙开林很快就可以吃“皇粮”了。
一时,孙开林心里十分矛盾。回村,就意味着快到手的“民转公”要泡汤了,丢掉“铁饭碗”,重当“泥巴腿
”;留下,自己过着小日子,看到乡亲们受穷,两耳不闻窗外事,心里定不是滋味。是回是留,最后不屈服不退缩的性子占了上风,他毅然放弃了“民转公”的机会,选择了回村“贴民心”的路子。他说:“自己18岁入党,受党教育多年,大伙需要我,我有什么理由不出来试一试、闯一闯、干一干?如果村里600多乡亲连玉米粥都喝不饱,自己端那‘铁饭碗’又有啥意思?共产党员就该为大家致富出力。”
1988年8月,孙开林被任命为尧治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兼任村磷矿矿长。
一张“民转公”的政审表飘落在山底,一面党员的旗帜在山顶飘扬。
尧治河的大山里蕴藏着丰富的磷矿资源。因山高无公路,守着“金子”运不出去卖而受穷。
古往今来,尧治河人顺山势走出了一路山间小道,他们沿着这条山道走过了一辈又一辈。上一趟马桥镇来回得走4天,去一趟保康县城等于去了一趟北京。山道悬崖峭壁往往伴随着生命危险。那时去马桥镇卖统购猪,人们都是背着猪去卖。一次,一个村民脚一滑,一骨碌连猪带人滚落到了山沟,猪摔死了,人也受了伤,成为终身残疾。
不过,困和累也被那个年代特有的人情温暖着。人们出山回山,沿路到别村农户喝一口水、吃一顿饭、住一夜,是常有的事。乡邻们都同情尧治河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也一度想为尧治河修路,因种种原因,宣告失败。
“要想富,先修路”。用孙开林的话说,这太适合尧治河村了。只有把路啃通了,把磷矿运出去变成钱,脱贫致富才有希望。
修路!谈何容易,钱从哪里来?当时尧治河村集体分文没有。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期望,孙开林和妻子商量,拿出了家里积攒多年、准备盖房子的4000元钱,又想法贷款3000元,买回了劈山凿路的和雷
管。
开工那天,一场鹅毛大雪不期而遇。大雪覆盖了寒风中的山村,连绵山一片白雪皑皑,山上山下结满了雪凌。孙开林和党员众一起,踏着盖过脚背的积雪,踩着坚硬光滑的冰皮,你拉着我,我牵着你,深一脚,浅一脚,向海拔1700米的梨花山施工地走去。
来到山崖前,大家面对难以攀岩的万丈峭壁,你望着我,我望着你,有些战战兢兢,放不开手脚。此时的孙开林明白,雪这么滑,天这么冷,风这么大,悬崖又这么危险,这不怪大家。
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不是命令,而是有人能第一个攀上悬崖!谁能第一个站出来呢?毫无疑问,是共产党员,是革命干部。于是,孙开林发出了铮铮誓言,高喊一声:“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话音刚落,他腰缠绳子,像雄鹰一样,飞身向半山腰滑去,打响了尧治河开天辟地的第一炮。
炮声融化了冰雪,响彻云霄,惊天动地,也振动
了党员干部和众的心。
孙开林  ▲
135
干部跟上来了,党员跟上来了,众也抢着跟上来了!听到炮声,看到雄鹰,就连躺在自家责任田里阻挡施工的那位老农,也一跃而起。
在天寒地冻的悬崖峭壁上飞身舞锤,上不着天,下不挨地,一锤子下去,身子在空中摆动,时刻都有生命危险。大家顾不上这些,心中像有一团火在燃烧。烈火增添了人们的能量,大家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拼命地干。孙开林双手磨出了血泡,指甲也砸掉了,痛得脸上汗珠子直滚,仍不下火线。其他党员干部更是不甘落后,干劲倍增,哪里有险难,哪里就有他们。
大家情激昂,互相鼓励,齐心协力,奋勇当先,展现了一幅可歌可泣的战山画面:岩石嘴上攀的是人,岩石缝里挤的是人,半天空中吊的是人;轰轰隆隆的炮声,叮叮当当的敲岩声,嘿哟嘿哟的号子声,奏响了一曲尧治河人战天斗地的“交响曲”。
看到这激动人心的感人场面,孙开林汗水、泪水、
血水、雪水已混为一团……
孙开林的誓言和行动,像一根红丝带,把全村党员干部众的心连在了一起,编织出尧治河人艰苦奋斗的“同心结”。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起早贪黑,与寒冷斗,与恐惧斗,与坚硬的岩石斗。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吃一把冰雪。一钎钎,一锤锤,终于打通了通往第一个矿点的6公里山路。一车车矿石运出了山外,财源滚滚而来。当年村集体开采2000吨,获利2万余元。第二年开采5000吨,获利10万元。之后,矿业成了支柱产业。
1993年1月,尧治河村“两委换届”,孙开林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在孙开林的带领下,尧治河人30多年修路不停,提升路面质量不止。在悬崖峭壁上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公路130多公里,其中高级公路100多公里。如今,那血和汗铺就的6公里山路,被尧治河人称为“创业路”,也成为网红打卡路。
采访尧治河那天,我们在一座座“山肚子”中穿行,在一弯弯大道上环绕,无不为尧治河人开山辟路的壮举所震撼!
雪地隐忍
尧治河村山势险峻,水资源丰富。马面河和洞河两条河流穿境而过,且落差大,水流急,适宜建电站
孙开林本着“党员能吃亏,党员能吃苦,党员能奉献”的精神,带领众“二次创业”。他提出了一个大胆
的设想,充分利用水利资源,股份制创办电站,即“开放办电,先易后难,梯级开发,众参与,引股上山”,走出一条村富民富的创业新路子。
说干就干,孙开林盯上了具有办电经验且技术、资金雄厚的房县桥上乡水电公司。他数十次到该公司洽谈合作事宜,跑疼了腿,磨破了嘴,对方终于同意股份制合作,答应另外再资金入股80万元。
孙开林心里乐开了花。回到村里,他把高兴藏在心里,把希望挂在眉梢。脚都没歇,叫上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动员众入股。穷怕了的众,有了点积蓄,让他们往外掏,感觉像掏心掏肺一样地痛。再则,
众半信半疑,也不知道电站办成啥结果,
工作受到了
30年前尧治河旧貌  ▲
阻力。采访座谈会上,公司龚丽部长介绍:当时,一个村民想不通,就在雪山上用树棍子写了一个顺口溜辱骂孙开林:“孙开林淡球痛,当个支书磨死人,今天修公路,明天搞股份,一年四季不消停,磨得我们吭吭声。”
面对不公的辱骂,孙开林隐忍着心灵的伤害,没有生气,没有怨言,更没有指责对方。他说:“自打我上任起,修路、开矿、架电,几年下来,众的确没消停过,汗没少流,皮没少脱,他们也是爹生爹养的,理解是理解,心痛是心痛,我勇往直前的主意是不会轻易改变的,骂就骂吧,只要不遭子孙后代的骂,再大的压力也要干。”
身为共产党员,胸襟宽广的孙开林,哪能被一点委屈所折服。他经历忍辱负重的事多着呢。这里有个小插曲,那次,两家磷矿公司之间发生纠纷,双方争执不让,在孙开林劝说调解无效下,双方人员剑拔弩张,即将开打。孙开林扑腾一跪,开口道:“我不跪爹娘,跪你们!望你讲风格,讲谦让,讲互助友善呀!”这一跪,双方人员都愣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回过神来,都争相抱起孙开林,个个热泪纵横,双方握手言和。
这一跪,跪得人相随!这一跪,跪得众心归!这一跪,跪得人格闪光辉!
在办电站采阻之后,越是谁想不通,孙开林就越往谁家去。他反复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入股办电站,就像栽在院子里的果子树,年年都能结果。
孙开林带头入股5000元。在孙开林言传身教下,广大众纷纷行动起来,很快就入股50万元。缺口212万元,村里想办法得以解决。1995年12月,一家跨县市、跨地区的村级股份制电站在尧治河村横空出世,成功投产运营。这是湖北省第一家股份制电站。
之后,孙开林又带领村民相继建成了二级电站、三级电站、四级电站,加之收购县属一些电站,全村拥有10座电站,年收入5000多万元。
多年后,村民们给孙开林编了新的顺口溜:“孙开林,办法多,有脑筋,今天上项目,明天跑资金,一年四季心不停,真是我们最好的当家人。”
峡谷呐喊
大山深处崛起了第一座“明珠”,尧治河人又一次看到了希望和光明。孙开林和支部一班人也满怀信心,心向前进,决定带领全村众,在马面河修建第二座电站。
按照设计,需要在马面河的上游修建一座蓄水大坝,用来调节丰水期和枯水期的电站发电。
修坝之处,地势险要,两面陡山峡谷,山高谷深,站在谷底只能见到一线天。进入大坝施工,根本没有路,遍地野草丛生,长满了青苔,又湿又滑。修大坝所用的500多吨水泥、钢筋及大量石料没有车辆运输,没有机械开挖,全靠人工肩挑背扛。
孙开林感叹:又遇上了一块硬骨头!他牙一咬,莫说是块硬骨头,就是块钢铁,也要把它啃下来。他又一次冲在前面,使出全身力气扛运物资。右肩肿了,换到左肩,两肩都肿了,就加上用麻袋和旧棉花缝成的垫子,继续来回奔运。
榜样的力量直抵众的心灵。大家紧随其后,紧跑慢跑,你追我赶,每人一天来回背运8趟,至少要拼上12个钟头。顾家的妇女也和男人们一样,干到深夜才回家做饭哄孩子。运料中,人们摔了跟头,赶紧爬起来再扛;碰破了皮肉,血流不止,从岩石上抠把干土撒在伤口上,咬牙继续前进。
大坝在村民的肩膀上一寸寸升高,他们把苦和累抛到了九霄云外。
天有不测风云,老天爷偏偏和尧治河血性的人们过不去。大坝建到一半时,突然狂风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山洪暴发,丈把高的水头汹涌而来,眨眼工夫,大坝毁于一旦,被冲得一干二净。
男儿有泪不轻弹。看着眼前一扫而光的工地,平时流血流汗都没有掉过泪的汉子,一个个忍不住抱头痛哭。
此时此刻,要说最伤痛、最想哭的就是孙开林。那一幕幕血和泪凝结的劳动场面,像针一样扎在心上。但他没有哭,他明白,此时全村的眼睛都在盯着他,只能挺住,决不能趴下!他强忍泪水,在峡谷中发出了呐喊:“我是党员,向我学习;我是党员,向我
136
尧治河大坝  ▲
看齐!不就是冲走了几万方石头吗?人生不怕重头再来的,我们修坝也不怕重头再来!力气是奴才,去了又回来。山上石头多的很,就是费点力,就是天塌下来,我们也能补上!”
铿锵有力的呐喊,在峡谷中回荡,在尧治河人心中翻起波澜。他们擦干了眼泪,毫不犹豫地又奔向战场。
工地上人越来越多,六七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来了,放学的小学生来了。老人们干不了重活,就帮大家烧开水、热干粮;小学生抬不动石头,就用书包背沙子。大家都把心紧紧贴在大坝上。
男女老少云集这里,唤醒了沉睡的高山,形成了千军万马战峡谷的壮观场面。
大家怀着对更富裕生活的向往,怀着对子孙后代打基业的抱负,更怀着“补天”的精神,心贴着坝,肩凝着血,顽强奋战,硬是赶在春节前完成了修坝任务。
激情燃斗志,高峡出平湖。一座巍巍大坝,高高耸立在峡谷之上。这座坝高27米,可蓄水28万方,创造了尧治河历史的奇迹。
竣工典礼那天,村民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沉浸在幸福喜悦之中。
庆典开始,马桥镇的领导刚说了几句话,就泪水涟涟,哽咽着说不下去了。在场的干部众顿时哭声一片……
这是喜悦的哭声,这是幸福的哭声,这是胜利的哭声!
如今,这座“冲不垮的大坝”,成为尧治河人的精神之坝,生命之坝,幸福之坝,红旗之坝!
旗帜的力量
旗帜蓄积力量,旗帜是尧治河村屹立的象征。孙开林回顾自己30多年走过的路,深有感触地说:“众最现实,众也最朴实,他们总喜欢从身边的党员、身边的干部身上,看到旗帜,看到党的形象,看到政府的形象。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基层干部,必须心中
137
有感情,那就是浓厚的热爱家乡之情;脑中有信念,那就是不忘初心,真心实意为乡亲们谋利益的信念;手中有本领,那就是带领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脚下有作风,那就是为着一个美好的目标苦干、实干的作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赢得众的信任和拥护。”
干部肯操心,众才贴心。正因为孙开林一片心思为众,一门心思谋发展,乡亲们对他既亲热又敬重。这种亲情,更加激发了他为民服务的真情和热情。这种敬重,使他警钟长鸣,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当年村里架电,他宣布了一条纪律:“村里只要有一户众不通电,我家就不通,其他村干部家也不准通。”但还是有人悄悄地把电第一个牵到他家。他得知情况后,赶紧回去将电线扯了下来。他对现场的人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这样做要不得,现在你们抬举我,等把干部抬举得变了脸,忘了本,就会反过来痛恨干部。”
村里每年都有许多工程向外发包,每天都有大量的资金流进流出。孙开林没得到半点“意外”的好处,不是没人给,用别人的话说,他是一个“滴水不进,油盐不进”的人。而且他常常把自己的奖励资金、家中积蓄无偿地捐给村集体和贫困村民。
孙开林一直把自己看得很低,把人民众看得很高,十分注重在村中树“百姓”旗帜,树“百姓”标兵,让身边人学身边人,学身边事。激发大家内心向上向善的动力,在平凡善举中收获成功。2000年以来,村党支部、村党委先后行文,发出了《向供电股长王承银同志学习的决定》《向村民陈龙翠同志学习的决定》《向共产党员许列海同志学习的决定》。
一花引来百花开。30多年来,尧治河村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发展先进人物。其中:感动尧治河人物30
人,最美干部30人,最美党员50人,最美员工117人,最美村民75人。2008年3月,村团委书记王洪森当选为共青团全国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会议。
通过树旗帜、树标兵,全村党员干部众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蔚然成风。以旗帜带家风,以家风带村风,以村风带民风,以民风促和谐,以和谐促发
展,使尧治河实现了建设“中国幸福村”的美好愿景。
如今,尧治河村已形成崇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村内无赌博摸牌、无治安刑事案件、无封建迷信现象,成为全国文化小康示范村,连续四届蝉联全国文明村,实现了由封闭愚昧到开放开发,从原始荒蛮到现代文明的根本转变。
山沸腾
从1988年到2023年,在孙开林的带领下,尧治河村党组织从“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的脱贫承诺,到“党员能吃亏,党员能吃苦,党员能奉献”的创业精神,到“我是党员向我学习,我是党员向我看齐”的发展使命,再到“昨天靠精神,今天靠发展,明天靠文化”的时代意识。踏着时代节点,不断调整步伐,追着时代发展,凭着愚公移山的毅力,发扬“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和谐创业、科学发展”的尧治河精神,经历了沧桑巨变,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新时代创业史。从一个贫穷的山村一步步走向保康县首
富村、湖北省500强村、中国十大幸福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名村300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国家绿矿业、国家矿山公园、国家生态公园、国家4A景区,使一个僻远的山村变成了最美山城。
巨变的尧治河,山沸腾:梯级电站,星罗棋布;磷矿产业,蒸蒸日上;洞矿蘑菇,朵朵盛开;尧治河酒,名扬四海;高山土豆,似宫廷食品;学校钟声,敲响人们的希望;农家别墅,清新温馨;福利院,老人的乐园;“三福”公司,残疾人之家;养生基地,疗养的胜地;图书馆,文化的象征;院士专家工作站,开乡村先河;培训中心,成为县乃至全省干部培训首选之处;中国磷矿博物馆,不知蕴藏着多少矿业秘密;农耕文化博物馆,将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尧子书院,述说着尧治河的传说;三界洞天,奥秘无穷;尧帝神峡,犹如人间仙境;龙门广场,唱响新时代之歌……
孙开林,尧治河大山的旗帜上,有你血染的风采!
138
野兽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