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车载氢系统安全
2.1安装及布置
2.1.1车载氢系统安装及布置一般准则
(1)车用氢系统的安装需依据GB/T 24549-2009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T 26990-201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技术条件》与GB/T 29126-2012《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试验方法》的规定,确保车载氢系统安装后,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能安全、可靠地运行。此外,车载氢系统中的储氢瓶与固定装置间应有防护垫,防止固定装置磨损瓶体,并严禁损伤氢瓶的缠绕层。
(2)车载氢系统(从氢气加注口至燃料电池进口,主要包括储氢瓶、管路、连接件、阀件与支架等)需型式试验,分别在车辆坐标系X、Y、Z三个方向施加8倍于充满标称工作压力氢气的储氢瓶重力的力,测量检查储氢瓶与固定座的相对位移,其值应小于13mm。此外,严禁储氢瓶瓶嘴及附带的阀门或易熔合金塞经受长期应力。在储氢瓶运输、安装、拆装过程中,尽量不采取直接吊装瓶嘴、阀门或易熔合金塞的方式进行。
(3)储氢瓶及附件的安装位置,应距车辆的边缘至少有100mm的距离,否则,应增加保护措施。
(4)氢系统管路、接头安装位置及走向要避开热源、电器、蓄电池等可能产生电弧或火花的地方,尤其
管路接头不能位于密闭的空间内,应安装在能看得见或操作者易于操作的位置。高压管路及部件可能产生静电的地方要可靠接地,并采取其他控制氢泄漏量及浓度的措施,确保即使产生静电也不会发生安全问题。
(5)储氢瓶和管路一般不应装在乘客舱、行李舱或其他通风不良的地方,但如果不可避免要安装在行李舱或其他通风不良的地方时,应设计通风管路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泄漏的氢气及时排出。管路接头不得通过和安装在载人车厢内,不得安装在高热源、易磨损或易受冲击的位置。
(6)支撑和固定管路的金属零件不应直接与管路接触,需要加装非金属衬垫,但管路与支撑和固定件直接焊合或使用焊料连接的情况例外。
(7)加氢口不应位于乘客舱、行李舱或其他通风不良的地方;加氢口应具有能够防止尘土、液体和污染物等进入的防尘盖,防尘盖旁应注明加氢口的最大加注压力;加氢口应设置在客车侧面;加氢口应能够承受来自任意方向的670N的载荷,不应影响到氢系统气密性。
(8)在可能发生泄漏的部位及载人车厢内,都应合理地安装氢气泄漏探测器,探测器
9/53
应安装在氢气最易发生积聚的位置,一般为局部最高点,通风不好的地方。
(9)当储氢瓶布置在车架下方时,储氢瓶下方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应有效避免驱动轮造成的异物飞溅撞击储氢容器,且储氢瓶及其附件不允许布置在客车前轴之前。
(10)当储氢瓶安装在车辆的外露空间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11)储氢瓶周围应避免有尖锐、棱角等结构的零件。
(12)储氢瓶底置设计时,储氢瓶舱体的两侧舱门上应有格栅,保证正常通风。
(13)储氢瓶底置设计时,储氢瓶舱体与乘客舱应保证有效的隔离,防止泄漏的氢气进入乘客舱。
(14)储氢瓶底置设计时,与氢系统无关的电气线路和气体管路接头应尽量避开储氢瓶舱室。
(15)燃料电池汽车上的储氢装置在使用或存放时应安装牢固,具有缓冲保护措施,以防止其使用时发生移动或损坏。横向移动幅度不应引起危险。任何完整的高压氢气储存容器应包括一个连接固定装置,应采取必要措施,避免热源及电器、蓄电池等可能产生电弧的部件对氢气供应系统的影响。
2.1.2乘用车载车储氢瓶安装及布置案例
乘用车车载储氢瓶配置应综合考量足够的乘客空间、行李置放空间与燃料储量,并考虑车辆安全性与
重量平均分配,建议轿车车载储氢瓶置于轿车底盘下方中部、后座乘客椅座的下方,以及后备箱与后轮间的开放空间。受空间的限制和规避停驶期间安全排放的风险,可采用两个或三个35MPa/70MPa高压储氢瓶。乘用车储氢瓶的安装及布置方案策略案例参考图2-1。
图2-1 燃料电池乘用车储氢瓶放置策略案例
10/53
2.1.3商用客车车载储氢瓶安装及布置案例
由于底盘放置了动力电池、DC/DC转换器及驱动电机,加上目前商用客车多为低底盘客车以方便乘客搭乘,建议将燃料电池商用客车的多瓶组车载氢系统布置于车顶。除了考虑负载均衡以及不影响客车内部乘车空间外,车顶氢系统的罩壳可做成玻璃钢件,顶裙围采用成型的铝合金板,有效地保证车辆
外观的平整性与连贯性。顶部的空间更有利于布置多个氢瓶,以增加储氢量和续驶里程。此外氢系统罩壳顶部可以打开,方便储氢瓶的维护与安全操作。图2-2为供氢系统布置于顶部前半部的燃料电池商用客车案例。
图2-2 燃料电池商用客车储氢瓶放置案例
2.1.4商用货车车载储氢瓶安装及布置案例
商用货车为了保证其续驶里程超过350公里,目前通常布置多瓶组35MPa的车载氢系统,中小型货车设置双瓶组或三瓶组,大型货车的储氢瓶可能会超过四组,必要时采用70MPa 储氢系统以 高储氢量和续驶里程。建议将储氢瓶以横卧叠排式放置于靠近牵引头的车辆底盘上,可增加货车箱的空间利用率。商用货车氢系统的布置方案可参考图2-3。
图2-3 燃料电池商用车储氢瓶放置策略
电动汽车安全性2.2安全设计及管理
2.2.1氢系统安全设计一般原则
(1)氢气供应、连接装置及管路应能防止氢腐蚀及氢脆。
11/53
(2)氢气供应系统应有过流保护装置或其他措施,当检测到氢气储存容器或管路内压力异常降低或流量异常增大时,能自动关断储氢瓶内的氢气供应;如采用过流保护阀,该阀应安装在主关断阀上或紧靠主关断阀处;还应设置压力释放装置,在释放管路的出口采用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在使用过程中被异物堵塞,影响气体排放。
(3)氢气供应阀组应符合以下要求:向燃料电池系统供应氢气,既具有减压阀功能,又具有安全关闭阀功能,阀的关断时间不超过1s;电气操作的氢气供应阀应符合GB14536.19-2017规定的要求。
(4)氢系统可能产生静电的地方要可靠接地,接地点应使用铜螺母,供氢系统外壳与接地端子间的电阻应小于0.1Ω;或采取控制氢泄漏量及浓度的措施,以使得即便在产生静电的地方也不会发生安全问题。
(5)氢系统应安装氢气浓度检测装置,当检测到氢气浓度超过50%LFL,能自动关断储氢瓶内的氢气供应。
(6)氢系统其他安全技术要求,应符合GBT34872-2017的要求。
2.2.2高压储氢瓶
车载高压储氢瓶应依据GB/T 35544-2017《车用压缩氢气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TSG R0006-2014《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等法规和标准进行设计、制造与检验;储氢瓶充装、运输、储存、使用与检验须符合TSG R0006-2014《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及TSG R0009-2009《车用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规定。车用储氢瓶常用的公称工作压力有35 MPa和70MPa两种规格,工作环境温度为-40℃~85℃,设计使用寿命15年(35 MPa)和10年(70 MPa),根据工作压力和使用场景的不
同,设计循环充放次数为7500-11000次,当气瓶实际使用年限未达到设计年限,但充装次数已达到设计循环充放次数时候,气瓶应当报废;此外,车辆已达使用年限或欲报废时,气瓶需随车报废。
2.2.2.1高压储氢瓶生产制造资格
高压储氢瓶制造厂家应具有与所生产储氢瓶相符合的压力容器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车用压缩氢气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所需要的制造许可资质为B3(3)。
2.2.2.2型式试验与出厂试验
车用高压储氢瓶应依据GB/T 35544-2017《车用压缩氢气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中的规定,按规格进行型式试验,按批次进行破坏性试验,逐只进行出厂试验,并达到合格指标。为了确保高压储氢瓶的安全性,试验项目包括:缠绕层力学性能、拉伸试验、水压试验、
12/53
气密性试验、水压爆破试验、常温压力循环试验、火烧试验、极限压力温度循环试验、加速应力破裂试验、裂纹容限试验、环境试验、跌落试验、氢气循环试验、击试验、耐久性试验、使用性能试验等。
2.2.2.3定期检验
(1)按《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要求,储氢瓶应逐只或随车进行定期检验,储氢瓶定期检验周期为三年,并应到有资质的检验单位定期去检验。
(2)储氢瓶的拆卸检验会改变系统管路阀件的密封状态,重新装配的过程可能会导致管路连接件的失效和必要的更换,同时需要重新检测系统密封的可靠性。在储氢瓶本体质量可靠的前 下,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储氢瓶的拆卸检验。
(3)储氢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严重腐蚀、损伤或对其安全可靠性有怀疑时,应 前进行检验。
(4)报废储氢瓶应进行破坏处理确保其无法再次充装。
2.2.2.4储氢瓶的安全使用
(1)采购和使用有制造许可证的企业的产品,并在检验合格有效期内。
(2)使用者必须到已办理充装注册的单位或经销注册的单位充装氢气。
(3)储氢瓶使用前应进行安全状况检查,并对充装气体进行确认。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的储氢瓶严禁使用。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使用储氢瓶。
(4)储氢瓶及其系统的放置地点,不应靠近热源、明火及易受电击的地方,应保证气瓶瓶体干燥。
(5)储氢瓶及其系统不应储存在阳光曝晒和高潮湿及含有腐蚀介质的环境中,如需长期储存,应采取可靠的防潮防护等措施。
(6)储氢瓶的复合材料层严禁划伤、磕碰以及酸碱腐蚀。
(7)严禁敲击、碰撞、挖补、打磨储氢瓶,严禁在储氢瓶上进行电焊引弧,严禁损伤缠绕层及擅自更改气瓶标签,严禁用温度超过85℃的热源对储氢瓶加热。
(8)开启瓶阀时,操作者应站在瓶阀气体喷出方向的侧面,避免气流朝向人体。
(9)禁止在带压力的气瓶上用拧紧瓶阀或垫圈螺母的方法来消除泄漏。
2.2.2.5储氢瓶出现火灾时的消防措施
13/5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