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问题产品”转化记
作者:张燕
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18年第09期
作者:张燕
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18年第09期
一、“问题产品”的诞生
小鹏,小学二年级男生。从一年级开始脾气越来越大,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不能接受被拒绝、被否定,否则会不分场合大喊大闹,甚至推打妈妈或同学。在学习方面,小鹏不愿写作业,成绩非常糟糕。
小鹏妈妈,40岁左右,半年前(小鹏一年级下学期)辞职在家照顾儿子,感到委屈、无助、愤怒,对家人经常指责。
二、小鹏“产品”问题的来源
小鹏出现适应性困难,表现出愤怒和攻击行为。对于自己各方面的表现,小鹏指责妈妈:“我这样都是被妈的。”小鹏妈妈也出现了情绪困扰,把一个遇到适应问题的孩子看成“问题孩子”,对自己、孩子和家人充满了愤怒与不满。于是,亲子双方彼此愤恨、指责,
易发脾气。
因此,我决定从萨提亚家庭的视角开展工作,让亲子双方在情绪管理及亲子关系上进行改善,从而提升双方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水平,最终增强小鹏的适应能力。
三、转化“问题”的过程
第一次咨询:认可自我。通过摄入性谈话,倾听了解来访者家庭基本情况以及母子各自的主诉;观察亲子的互动,了解他们的沟通姿态。
另外,通过例外的方式,引导亲子双方认可自己的努力,制定咨询目标。
小鹏妈妈说,辞职后的半年,孩子会帮她做些事,学习也有了进步。这些进步来源于自己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尽量不打孩子。小鹏认为,如果自己好好写作业,不打架,妈妈就不会发火。妈妈不发火的时候对自己特别好。
第二次咨询:说出期待。通过倾听,了解到上周二的美术课上小鹏和同学发生冲突,被老师批评了。妈妈因为这个突发事件以及自己粗暴的处理方式再度受到困扰。在后续咨
询中,我有意寻问题之外的故事,帮助双方总结好的做法:能主动控制情绪,不轻易发火;和班主任积极沟通,让老师理解小鹏;小鹏大部分时候是稳定的,没有闯祸。妈妈在这样的互动中重获自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