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就有意义
【导语】
黑格尔说:凡合理就存在,萨特也大呼:存在就合理。换言之“存在就有意义。”那么有些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异常行为,在其成长过程中是否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呢?透过以下这个案例,我想你也会跟我有如下同感:不论孩子的异常行为存在出于何种目的,存在总归有其特殊的意义。当然要使这种意义变成积极的意义,那需要我们去观察,去分析,去干预。
【行为回放】
异常行为:小鹏不愿再飞啦!
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志鹏,大概父母亲希望其成为一只立志于的搏击长空的大鹏。可是这只一向听话,不飞到前面誓不罢休的小鹏,这学期却现出了种种不愿再飞的迹象:
连续多次家庭作业不完成,我几次提出郑重警告,都没有收到效果。联系了他妈妈,得知在家里一提到作业就坐着一动不动,有时陪他到后半夜,也做不好一个作业。用他妈妈的话说“
可是如此“严打”不仅没有吓倒小鹏,反而“助长”了他的“邪气”。有一天在课堂上,前面的一个同学不小心碰歪了他的桌子,他竟然站起来推翻了对方的桌子,还“恶人先告状”,以不做作业的方式表示再次反抗。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训话。当我问他错在哪儿的时候,他大声地嚷:“我没错,为什么你们只看到我错了?”在这一声大嚷中,我隐约觉得:小鹏不愿再飞了,不过这一异常现象背后一定有我不知的隐情。
【追根溯源】
发现“异常法则”:“心结”+误导→异常行为
我坚信:异常行为的存在有其特殊的意义,只有到了这一行为的意义才能引导小鹏健康成长。
那天我来了他的爸爸,我想了解小鹏的家庭情况。他爸爸跟我说:去年他们家又生了两个女儿,由于突然添了两个孩子,大人们没有像以前一样多顾及他了。再小鹏谈,他说:
他觉得妹妹们把父母的注意力全吸引走了,妈妈经常让他一个人在家里做功课,而带着妹妹们出去玩;爸爸去超市带回的也只有妹妹们喜欢的奶粉、饼干和糖果,再也没有他要的玩具。他本来是个不需要父母操心的孩子,以住他的好成绩给父母带来荣耀,可现在父母好像都不注意他了,取得好成绩也没怎么表扬他了。
原来小鹏用学习上的“异常”来表达对父母的不满。他觉得被父母忽视、冷落了,但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这样的心情影响了学习;而学习不好,父母突然关注他了,这样的反差给了小鹏一个信号:学习退步将获得父母的关心!虽然这种关心更多的是父母的训斥和批评,但总比漠不关心、毫不过问要强。
儿童有着特定的成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又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就会成为“心结”,既而影响行为与情绪。如果成人不了解儿童内在的需要,只简单地评判他的外在行为而采用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如:训斥、责骂、限制等),就可能反而强化了“异常”行为。这就是《儿童心理世界》一书中提到的“异常法则”:“心结”+误导→异常行为。
看来小鹏需要父母的关注与肯定,这种需要并不会因为他是哥哥而减少,这是成长中正常的依恋需要,只是他用了消极的方式来表达这种需要。
【干预策略与反思】
合理的异常行为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发展局限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单单是儿童自身的“过错”,因此作为成人,在正视这些异常行为的同时,必须做些什么来帮助儿童。我携手小鹏父母采用了以下干预策略,帮助他重新振翅高飞。
策略一:走出帮助误区
面对小鹏的“变懒”,我们先采用了“责问”的方式,但这种责问反而令小鹏更加气愤,甚至在它的威慑下跳起来反抗。在苦口婆心的劝说无效后,他的爸爸不惜用“动武”来证明“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但“动武”只加深了小鹏心中本以形成的“不公平”。最后他的爸爸妈妈还用“限制”、“软禁”的方式试图让小鹏变勤快,但小鹏却误解成宁愿得到这种“关心”,也要引起大人的重视。看来我们的“责问”、“动武”、“限制”和“软禁”都走入了帮助的误区。要帮助小鹏急需我们走出这一误区。作为老师,我他的父母分析了以上行为的利与弊,并与他们携手走出了这一帮助的误区。
策略反思:“解铃还需系铃人。”追根溯源后我们不难得知,小鹏的这一异常行为是冲着我们
的不“公平”而来的。当然这个“不公平”在我看来主要是我们发现小鹏的异常后,采用的“不公平”的帮助行为。所以干预时首先要做的是改正我们“不公平”的帮助行为,走出帮助误区。
策略二:询问与原谅
小鹏的行为看似异常,其实站在他的立场,也是很合理的。之所以他会做出我们无法接受的事情,主要是因为他的“无知”——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责问”改成“询问”,其实我在“追根溯源”中已经悄悄地用上了这一策略,我问小鹏:“爸爸妈妈可能什么地方疏忽你了,你能跟老师说说吗?”果然此问一出,小鹏脸上渐渐消去了刚进办公室时的紧张与担心,他哭着诉说了对爸爸妈妈只关心妹妹不关心自己的不满。听完了小鹏的解释,我表示了自己对他这一异常行为的理解,他的爸爸也配合着说:“原来你是以为我们不关心你啊,我们怎么会不关心你呢?只是妹妹们还小,他们需要我们的照顾会更加多些。不过爸爸以后会更关心你的。”我忙说:“小鹏,你看,爸爸和老师都原谅你了,只要努力,你仍是爸爸妈妈最大的骄傲。”
策略反思: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策略中我们做好了两件事:一是“听孩子的解释,等待为什么”,二是“给孩子的异常行为一个合适的理由”。我认为这两点是干预儿童异常行为的首
要前提。因为如果你不出儿童异常行为中的合理性,就不出干预这一行为的突破口。
策略三:强调“感受”
我在干预过程中对他强调两种感受,一是“被爱的感受”,二是“爱别人的感受”。
我跟他说:“你已经十一岁了,在妹妹们没出生前,你完整地得到了父母十年的爱,而妹妹们充其量才得到一年的爱,何况在这一年中爸爸妈妈仍给了你许多爱,如果把你与妹妹们得到的爱放天平称上称一称,你说谁多呢?”他笑了,说“当然我多。”然后我又帮他了许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爱”让他去感受:
“妈妈每天早上给你做好早饭,邻居阿姨会起早给你做早饭吗?这不是爱吗?”
“爸爸冒雨接送你,这不是爱吗?”
……我还让他每天完成一个作业:寻父母的爱,用一两句感人的话语记下来,并答应给他适当的奖励。
同时我仍然通过实际情景,让他感受“怎么爱别人”:
“当你推翻了别人的桌子,他们还理你吗?”
“老师知道你推翻了别人的桌子,怎么对你的?你希望老师不喜欢你吗?”
“以前你天天完成作业,同学是怎么对你的,你想不想让老师和同学再喜欢你?”
小鹏……
策略反思:小鹏的异常行为表现的极为“感情用事”,他推翻别人的桌子,干坐一节课不做作业,甚至对着老师吼,这一切都说明他不会控制自己。其实这也应该是孩子的身心特点决定的,孩子们处事往往是情绪第一,行动第二,思考第三。所以索性顺水推舟,对小鹏这样的孩子来个强调“感受”。
策略四:弥补与共同改变
当小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帮他一起寻弥补的方法。我要他每天设立一个目标,去博得老师和家长的赞许,当然我与他父母也设立了一定的“政策”,完成一个目标可得到适当的奖励,奖励到达一定数量可获得一次实质奖励(如得到一个玩具),当然在鼓励小
鹏改变的同时,我们成人也在共同改变,比如发现小鹏进步了我会适时地表扬他,他的父母给了他更多的关爱,让他感受到了环境的改变。
策略反思:因为儿童的成长始终与环境相连,当我们意识到环境的不足时,有必要让环境与人一起改变,这样才能更快地纠正孩子的异常行为。
现在看到小鹏每天认真地完成作业,积极地履行小组长职责,我就由衷地感谢这句话——“存在就有意义。”正是这一“存在的意义”,引导我帮助小鹏到了重新“振翅高飞”的动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