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着力提高成都汽车产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成都汽车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现对成都汽车产业供给侧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梳理和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建议。
一、成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产业发展整体放缓
2015年,全国汽车整车生产2450.33万辆,增长率同比下降4.05%,销售2459.76万辆,增长率同比下降1.92%,汽车出口已连续两年销量出现下降。这表明我国汽车产业需求端热力减退,汽车产销已进入微增长时代。2015年,成都市汽车整车产量为92.8万辆,同比下降0.6%。其中经开区整车产量达到89.5万辆,同比下降1.2%;实现产值1041.1亿元,同比下降3.1%。其产量与产值均呈现下降趋势。
(二)区域竞争持续加剧
随着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新常态,上海、长春、重庆等国内汽车第一方阵城市纷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柳州、南昌、贵阳等国内二三线城市也加快引入整车龙头企业,布局全产业链发展,其中柳州已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一汽、东风、上汽和重汽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企业的城市,零部件生产企业达到500多家,产量达234.2万辆,汽车制造业产值突破2000亿,区域竞争持续加剧。
(三)目标任务压力巨大
从四川省十三五规划来看,到2020年,我省汽车年产能需从现有的200万辆提升至400万辆,实现产业产值突破6000亿元。从“成都制造2025”来看,到2025年,成都市汽车产能需达到300万辆,成都经开区则提出要达到338万辆。对照上述目标,成都汽车产业目标任务压力巨大,如何主动化解过剩、落后产能,提高有效供给,适应大众新的消费需求,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是当前汽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之务。
成都汽车二、成都汽车产业在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结构不优
从全产业链来看,成都汽车产业“两头弱,中间强”。整车制造实力强劲,汽车研发设计及汽车后市场两端产业发展偏弱,对全产业链发展支撑力度不足。从整零配套来看,成都已聚集整车企业13家,零部件企业约300家,整车独大,本地零部件企业生产水平偏低,存在制造工艺落后、产业附加值低、产品辐射面局限等突出问题,致使本地配套比率偏低,仅为1:0.22,大大低于国内1:0.7和国际1:1.7的平均水平。
(二)整车产品结构单一
成都汽车产品主要以传统A级、B级车为主,整体市场定位较低端。缺少中高端紧凑车型及畅销的SUV和MPV产品,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以骨干企业一汽大众为例,其主要生产捷达、速腾等中低端车型,2015年受到断轴门、排放门冲击,刺激需求侧手段成效不大,产量与产值同比下降。同时,成都新能源汽车发展滞后,2015年产量为1600余辆,仅占全国的0.4%,仅占成都汽车产量的0.17%。
(三)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成都汽车产业仍处于组装加工等产业链“微笑曲线”的底端,研发实力不强。以成都经开区为
例,区内11家整车企业中,仅4家在经开区设有研发中心。零部件企业大部分实力有限,极少设立独立研发机构和部门,并且在开展技术研发过程中也多处于模仿性逆向开发阶段,尚不具备正向开发能力,研发制造缺“核”少“芯”,难以进入整车配套体系。现有研发项目尚未形成产业规模。成都目前已聚集美国哈曼、孔辉科技、阿尔特等汽车产业相关研发项目20余个,但这些项目多处于建设、培育阶段。
(四)发展成本持续上升
目前成都汽车企业发展受资源要素的约束日益趋紧。首先,项目承载空间瓶颈凸显,工业用地资源日益紧缺,拆迁成本逐渐上升;其次,随着多个工业项目的竣工投产、新能源汽车的持续火爆,电力和天然气等能源供应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同时,专业人才缺失、薪酬水平上涨,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不断增加;另外,鉴于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门槛较高且落实缓慢,企业运营成本上升。
三、成都汽车产业供给侧改革措施建议
推进供给侧改革,关键是改善供给结构、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提高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议成都汽车产业从产业结构、提质增效、科技创新、要素保障四个方面发力,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有效供给,推动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一)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发展路径,补齐产业短板,支持和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布局新兴业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补齐产业短板。围绕区内汽车产业发展短板,瞄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技术发展方向,加大对整车设计开发、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智能操作系统、人车互联系统等高端汽车研发类项目的招引力度;大力引进卡仕达、沃富林、宝时龙等一批知名汽车后市场项目落户;积极发展汽车物流、汽车仓储、汽车电子商务等汽车后市场服务产业以及汽车竞技运动、娱乐等汽车文化产业项目。
2.优化产品结构。针对汽车消费升级、客户需求多元化、高档产品消费体的年轻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支持整车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提升市场定位,优化产品结构,有选择性地导
入中高端车型。大力支持沃尔沃、吉利高原、野马汽车等加强对增长最快细分市场——中高端紧凑车型、SUV和MPV等领域的投入,继续巩固现有拳头产品的优势地位,推出SUV方阵中的明星产品,伺时补充MPV产品序列。
3.布局新兴业态。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将是汽车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点。建议支持和鼓励拥有自主开发能力的本地整车企业,如野马汽车、一汽专汽、航天万欣、中植一客等,以提升新能源汽车品质、集成开发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对现有车型进行升级改造,形成自身发展新优势;同时,顺应产业发展潮流,瞄准乐视、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等汽车领域的研发动向,力争推动其落户发展,助推形成汽车产业的新兴增长点。
(二)提质增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支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技术水平,大力推动成都汽车产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
1.加快技改升级。加大对本地重点整车企业的技术改造支持力度,鼓励沃尔沃、吉利高原
、野马汽车、一汽专汽等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发展新产品;加大对华川电装、陵江山川、航天模塑、豪能科技等区内重点零部件企业的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围绕整车配套需要,采用整车技术标准,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加快进入本地整车配套体系。
2.发展智能制造。大力支持一汽大众、东风神龙等骨干整车企业发展智能装备,打造智慧工厂,提升产品智造能力和水平;依托环龙智能库卡机器人、三译智能等智能机器人研发生产机集成应用企业,大力实施零部件企业“机器换人”行动;依托电子科大、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等重点高校技术人才及设备为支撑,大力支持汽车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推动两化融合。抢抓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机遇,大力推进汽车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汽车产业的集成创新和应用;促进汽车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高度重视客户需求,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精准的进行产品投放。
(三)转变模式,突出科技创新引领
转变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推动技术协同攻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1.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大力支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资,组建或升级技术研发中心,开展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依托“创客四川”路演中心、库卡工业机器人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及载体,招引孵化一批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对接并引进李骏、李乐民、李长明院士等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打造一批创新研发及转化应用服务机构,提升区域企业技术竞争能力。
2.推动技术协同攻关。联合中汽中心、中汽院等研发检测机构,建设一批研发创新与检验检测平台机构,完善科研创新基础设施,加快推动汽车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支持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联合搭建“互联网+”汽车科技产业信息协作平台和协同管理服务平台,并推动科研仪器等创新资源面向行业开放共享,服务企业协同创新;鼓励行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开展横向技术协作和纵向产业合作,实现协同融合与创新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