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戏《孟里人家》是连云港市近年来推出的又一部高水平、高质量且具有时代感的文艺精品。该剧从构思到创作,从创作到舞台呈现历时两年多的编排打磨,由连云港市灌南县淮海剧团演出,由丁晓东编剧、曹阳导演、王安顺作曲唱腔设计、崔林铁舞美设计、朱维生灯光设计指导,结合一流的演员阵容,2020年金秋在江苏连云港大剧院首演,演员们朴实的演出风格、精湛的演出技艺,赢得观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32次的掌声和喝彩声把该剧推向了高潮,首演取得了圆满成功,它的成功为连云港文化蓝图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淮海戏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新的元素。我作为这个戏的艺术总监和首发现剧本的文化人,至今有着说不出的酸、甜、苦、辣,也在自己的文化旅行过程中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一、满足农民要求,抒发观众心声
灌南县淮海剧团成立于1958年,有过令人自豪和骄傲的辉煌,曾经演出过小戏《画像》《一盆清水》《三亲家》《春归》《搜耳朵》,小品《野花》《渔塘边》《今晚不谈那个》《上网》《催妆》《心愿》《一家亲》《柜中情》等剧目,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淮海戏大家庭里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可是一个贫困县的剧团最困难的还是经费问题,剧团小、经费少,每年送去下乡上百场才能维持剧团的正常运转。我作为局党委的成员、兼职团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次送戏到乡镇,观众的热情和对淮海戏的热爱让我感动,每次送戏下乡,好多观众都向我提出,能否排一台反映我们农村和反映我们农民自己的大戏。带着这个问题,我反复思考,能否答应、并兑现承诺,达到农民的愿望?
但钱从何来?假如有钱,剧本何来?通过党委反复讨论,局领导决定筹集资金搞一台反映农村生活的大戏,满足农民和观众的要求,同时培养演员艺术修养,这就必须做到“出人、出戏、走新路”的要求。
二、反映农村生活,打造一剧之本
用心用情写好农村戏,写好农民的戏,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剧本,如何反映农村现实风貌,显现农民情感脉络,更好地反映城乡结合,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记录农村发展成就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让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对于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那么必须构思出一个反映农村变革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的好的剧本。我们召开了各类座谈会,到农村去搞调研,到农户家中采访,和农民谈心,和村干部交流,最终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且请专家指导帮助,以保证追求真实,追求完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剧本何来?我们通过多种渠道以及各种媒体向艺术界征稿,最终联系了盐城市文化局,请专家帮助我们创作剧本。灌南县是著名酒乡、文化之乡。我们也在思考故事能否和文化之乡、酒乡相结合。通过反复推敲,最终确定用一个文化老人退休回乡养老,进而助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和
背景的情节开展剧本的创作,并且请著名的编剧丁晓东在灌南
体验生活,下乡采风,深入到农村第一线,寻真实的东西,鲜
活的的创作元素。
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和采访,我们拿出了具体方案,拿出故事
梗概,确定主要人物,并且理清矛盾冲突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
系,对于人物的思想性格环境和景物,可以只做简单的描述,但
这种描述是一种检验了具体的不过于抽象,更重视故事的走向,
体现剧本的总体构思,对于某些重要细节全部点明出来,以便于
在故事的过程中突出表现,一般人物可以省略,注重把故事情节
表达出来,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几经推敲,确定了故事叙述,并进
入剧本真实写作过程,并且有了剧本的雏形。
《孟里人家》讲述了在省城退休的老编辑孟怀古,拒绝了
女儿孟馨要其一起出国共同生活、享受晚年天伦之乐的请
求,坚持回到了他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老家——灌河岸边一
个叫孟里的小村子修心养老,但很快就陷入了剪不断、理还
乱的亲情纠葛中,面对担任村长的亲侄子孟大寨一心想得到
全县小康示范村荣誉的期待;面对自己的干儿子、酒厂老板
崔国庆,与孟大寨妻子、村里蘑菇种植大户火凤为争夺全县
优秀创业标兵而互不相让的矛盾;特别是面对火凤的为富不
仁、崔国庆的为富不义;面对情与理、是与非、迎与避的选择,
最终孟怀古还是选择了用一个“乡贤老人”的一腔真诚与无
悔担当,化解了小康路上、致富之后邻里亲情的淡漠,以及诚
信、友善的缺失,迎来人性和仁义伦理的回归。故事不仅真
实记录了当今时代新农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业绩和发
生的巨大变化,也充分展现了人民众热爱家乡、敢想敢干
的奉献精神,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
文化尚德守信的良好精神风貌。
东风小康论坛三、有了春耕夏耘,自有秋的收获
有一位观众看了这出戏,意犹未尽,特地到我说:“很惊
喜,想不到农村现实题材的作品会创作得如此有新意,这是一部
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映农村脱贫攻坚、建
成小康社会的戏,而是着眼于这个时间节点上的人的思想的突
围,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精神上的救赎。不是说有了钱就不贫穷,
如果失去了精神支柱,小康就成了空中楼阁,也就谈不上真正意
义上的小康。”是的,很多观众看完后纷纷表示触动颇深,感觉剧
情离自己很近,有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很熟悉,很
受鼓舞,令人难以忘怀。
《孟里人家》之所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关键是火热
的农村生活赋予作品温度。脱贫致富奔小康既是物质的改变,
更是心灵的蝶变。写好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故事,通过人物的命
运反映走上小康之路的过程,就是书写人民众的心灵史诗的
过程。剧中孟里村酒厂老板崔国庆见利忘义、以次充好,在农村
用心用情写好农村戏
——评淮海戏《孟里人家》
■崔冬
戏剧论坛剧影月报
23
经济生活中虽不具代表性,但却也真实存在,在孟怀古的“匠心”感召下痛改前非,回归诚实守信的本份,说到底就是一种人性的温暖回归。观众认为舞台上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踪可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由此可见,现实主义是当代农村题材创作的优秀传统,它不仅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在历史的、人民的、美学的意义上,总体性理解和处理现实经验的创作路径。创作农村题材的好戏不容易,讲好脱贫致富的故事更难得,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显得尤为重要。“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孟里人家》中,创作者致力于在火热的农村一线捕捉鲜活的素材,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文明乡风建设。一方面深入观察和思考当前乡村精神生活的现状,另一方面从中华文化传统中汲取有益成分,为乡村振兴、实现小康提供滋养。与此同时,还以中华美学精神观照农村农民开创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努力书写具有中国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农村故事。《孟里人家》顺应时代的呼唤,以现实主义精神书写日新月异的当下经验,塑造新时代新人形象,开拓了农村题材创作的新境界。特别是剧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的人物孟怀古,不仅参与宏阔历史进程、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升华,而且其在奉献自我过程中释放出人性光芒,激励人心、催人奋进。
作为《孟里人家》的艺术总监,就像农民看到庄稼成熟、工人看到合格的产品投放市场一样,心中自然是欣喜无比。同时我也在扪心自问,农民朋友需要的是反映农村题材的文化大餐,我们所做的才是仅仅的上了一道文化美味特小菜,以后的戏路怎么走?我想,作为艺术工作者,当以满足农民要求,抒发观众心声为己任,一步一个脚印的朝前走。
公元753年,扬州著名戒师鉴真和尚带领弟子乘船来到苏州黄泗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东渡苑内),随后转乘日本遣唐使大船,扬帆出海抵达日本。这是鉴真的第六次东渡之行,距离他第一次的东渡尝试已经过去了11年。66岁才到达日本的鉴真,双眼已经看不见光明了,然而东渡传法、普济众生的信念火炬始终在燃烧。鉴真六次东渡的壮举,成就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其矢志不渝、不折不挠的精神意志,更是感动千百年后的人。
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关注黄泗浦旧迹与“鉴真东渡”的渊源,以史实为基础创作新编锡剧《东渡纪》,通过锡剧艺术表现出1200多年前悲壮而震撼人心的东渡故事。全剧以佛教中的“行禅”为主题,融禅意于戏曲程式,在人性与佛性的交相映照中,展现了人类精神图景的高贵和勇毅。具体到舞台呈现,《东渡纪》以鉴真弟子思托和尚书写六次东渡事迹为“引子”与“尾声”,借思托的视角回望这段故事,通过六折戏表现出鉴真及诸弟子东渡途中的命运抉择。
第一折《愿海》,在叙明东渡志愿的缘起之前,首先让人看到的是少年思托初入佛法门径、等待受戒的场景:简洁的舞台上参差分布着蒲团案几,多位僧侣列坐,气氛庄严;上首中心位置空出,旁坐的师兄们纷纷向思托发问,问他受戒是奉命而为还是发于本心。思托两次被问,两次作答都被师兄否定,一时间陷入迷障。思托的迷障也引出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的困惑,而这迷障和困惑又被鉴真的登场化解了。在一个讲述佛教题材故事的作品中,角气质、表演手法是趋向于内敛、内收的,如果直接照搬传统戏主角上场亮相来处理,很可能显得突兀、不自然。而《东渡纪》用极具禅意的问答铺垫
出主角鉴真的出场,睿智、通达的高僧形象从这里就树立起来了。鉴真告诉众人,戒律并不等同选筛,以佛法度尽天下才是值得追求的大愿。这一番引导点拨,既是对思托、荣睿等人的回应,更是对东渡传法之志的注脚。鉴真接受日本僧人东渡传法的请求,不为传戒、建功、树德,明知前路艰险——“此去东瀛,那颠簸海浪、不尽迂回,接踵困顿、无边蹉跌,桩桩件件,不卜可知”,也要弘扬大愿。戏中的鉴真在东渡之前发出喟叹,“鉴真此去,成败未知、对错难判,单凭一点心火,寄望迢迢彼岸”,这种对信念的执着追寻令人动容。
立下东渡之愿后,便是乘风破浪的出海之行了。我们知道戏中人要面对五次出海的失败,但《东渡纪》却并非简单遵照时间顺序铺排,而是在时序发展中用戏剧化场景表现出鉴真一行面临的多种阻碍,既有自然风浪险阻,更有人事羁绊牵念,还有东渡信念的分歧,最终还要面对生死诀别。可以说,一条东渡之路,既是实在的行船之路,也是心灵的涅槃之路,在戏中则用《诀行》《劫波》《分袂》《涅槃》四折戏表现出来。
《诀行》表现的是出发之前的阻碍,鉴真和尚的东渡信念感召着诸多弟子,弟子们追随师父是天然的选择。然而《诀行》却用来自世俗生活的情感联系来映照僧人们的选择,由此看到鉴真及弟子们心志的坚定。这一折戏的行当彩丰富起来了,有老旦应工的祥彦母亲,有花旦应工的画师张嘉,两位女性到寺里,用人间最普遍真实的母子之情和男女之思,呼唤着祥彦和灵佑做出选择。舞台的演绎中用戏曲程式表现出了一道虚拟的门,或许就是“佛门”吧,门内有师父鉴真和佛法理念,门外是生身之母
与深情红颜。灵佑主张关门挡住张嘉的一腔深情,祥彦犹豫开门直面生母。天伦人情都是善的流露,拒绝变得困难。在他们徘徊两难间,师父鉴真并不把自己的坚持强加于弟子身上,而只是给予点拨,“休因人情逆佛性,不以佛性悖人情。取舍之间扪心问,何去何从凝神听。”是要倾听,也是要感受,在这里,对宏大信仰的追求
一点心火烛照万方——谈锡剧《东渡纪》
■韩露
剧影月报戏剧论坛
2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