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亨利五世
作者:***
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09期
        摘 要:“乌托邦精神”与“意识形态”异同明显。同属西马概念,二者均肯定上层建筑对社会的反作用,“乌托邦精神”以理想社会为目标,引导人们利用精神力量改造社会;“意识形态”来自占社会主流地位的阶级意识,目的是控制社会的各个层面,借以维持其当下统治。但“乌托邦精神”立足现在,指向未来,充满了乐观精神。“意识形态”则聚焦现实稳定,且从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贬义彩。二者的差异对于理解莎士比亚笔下亨利五世两张面孔的成因有启示意义,而二者共同之处又合力共谋了亨利五世的整体形象。
        关键词:乌托邦精神;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亨利五世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9-0-03
        一、前言
        莎士比亚“早期在戏剧上取得的声名主要源自他的历史剧”(Dutton:71)。《亨利五世》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历史剧,完成这部作品后,他便搁置历史剧,开始进行悲剧创作,直至1603年英国改朝换代,在历史风云巨变的背景下,1612年至1613年间,莎士比亚重拾历史剧创作,与约翰·弗莱彻(John Fletcher)合写了《亨利八世》。但研究界仅只把《亨利八世》看作英国历史剧系列的番外篇。亨利五世的形象不只出现于《亨利五世》中,早在之前的《亨利六世》《亨利四世》和《理查二世》等也有所提及。但他正式出场是在1597年《亨利四世》中,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多以剧名中君主为主角,只有《亨利四世》例外,该剧以亨利四世命名,但全剧的中心人物是哈尔王子(即继位前的亨利四世)。亨利福特二世
        一直以来,在莎士比亚心中,亨利五世是英国历代君主美德的样板和典范。且这种形象深入人心,对此具有代表性的评论来自于开启了用历史方法研究莎士比亚的先河的爱德华·道顿(Edward Dowden),他认为因亨利五世“拥有受人称颂的美德,还有勇气、诚实、公正,英国式的诚挚亲切,朴实而非花哨的爱好,快乐的天性,和他讲求实际的英国式虔诚”而成为最理想的君主(66)。评论界对此也异议不多,直至19世纪,浪漫主义莎评代表之一威廉·赫兹列特(William Hazlitt)才在其著作《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The C
haracters of Shakespeare’s Plays)中探讨亨利五世魔鬼的一面,弗兰克·哈里斯(Frank Harris)随之附和他的观点。但因受到时代限制,他们对亨利五世形象的另一面及成因研究并不深入。到了20世纪,各种莎评流派层出不穷,现实主义莎评、新现实主义莎评、心理分析流派莎评、新批评派莎评、人类学批评学派莎评、解构主义莎评等从各个角度对莎士比亚作品展开了地毯式的研究。其中因马克思主义莎评、新历史主义莎评关注莎剧所反映的文学与社会间的各种能动关系,亨利五世的完美人设也随之崩塌,不断遭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