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资源城市转型战略,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拼搏进取,攻坚克难,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全市经济和社会呈现出总量膨胀、结构优化、收入增加、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经济规模进一步膨胀。初步核算并经省统计局审定,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1362.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6%,是2005年的2.2倍,实现了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56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818.37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426.11亿元,增长20.0%。三次产业比例为8.6:60.1:31.3。
        图1    2005年-2010年GDP总量与增幅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76.71亿元,增长26.2%,是2005年的2.7倍。国、地税税收收入122.98亿元,增长22.0%。
    图2    2005年-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城镇新增就业6.48万人,增加0.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9 %。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2.8%,涨幅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图3          2010年分月价格指数(%)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0%,房屋销售价格上涨3.9%,房屋租赁价格上涨0.4%,土地交易价格上涨5.0%。
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15.78万户,增长9.3%;从业人数62.41万人,增长8.8%;增加值762.38亿元,增长13.2%,占GDP比重为55.97%;纳税额94.56亿元,增长25.9%,占税收总额的76.9%。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传统产业比重依然较高,服务业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较低,节能减排压力依然较大;城市功能尚不完善,中心城区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亟待加快;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城乡居民增收长效机制尚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
善;物价输入性上涨压力较大,对外经济规模依然较小,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增长。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117.56亿元,增长2.9%。其中:农业增加值86.21亿元,增长2.3%;林业增加值1.14亿元,下降10.5%;牧业增加值21.35亿元,增长4.5%;渔业增加值2.48亿元,增长9.9%。
    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比例由上年的65.4:1.2:26.1:1.9:5.4调整为67.0:0.8:25.2:1.8:5.2;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8.9:31.1调整为69.9:30.1。
    产品产量稳中有增。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26.57万亩,总产量192.99万吨,增长5.6%,创历史新高;植树造林7675公顷,增长27.1%,年末林木蓄积量60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3%;肉类总产量24.03万吨,增长4.7%;水产品产量4.52万吨,增长2.7%。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53.78千公顷。农用机械总动力274万千瓦,增长7.8%;拖拉机37391台,增长0.7%;小麦联合收获机4659台,增长73.6%;玉米联合收获机2209台,增长172%。农村用电量24.45亿千瓦时,增长5.2%。化肥使用量(折纯)21.74万吨,增长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4.76亿元,首次突破800亿元大关,增
长12.2%。其中,轻工业216.95亿元,增长12.8%;重工业607.81亿元,增长11.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12家,净增204家,比“十五”末净增954家。
    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65.15亿元,增长24.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比“十五”末提高10.9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077.68亿元,增长23.1%;利润215.14亿元,增长21.8%;利税359.36亿元,增长20.3%。
    重点行业拉动作用明显。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制品、服装鞋帽制造、食品制造4大行业完成增加值194.55亿元,增长15.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3.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6%,拉动贡献率29.5%。通用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3个行业完成增加值132.29亿元,增长23.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6.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5%,拉动贡献率28.7%。
    工业产品品种增加。重点统计的工业产品已增至189种,比“十五”末净增50种。甲醇、醋酸、橡胶轮胎外胎、金属切削机床、数控机床、锻压设备、锂离子电池、荧光灯、电子元件等产品从无到有,产量不断增加。
  表3: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262家。完成总产值156.09亿元,增长12.0%。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7.3亿元,增长25.0%。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20.2亿元,增长22.5%。
    投资结构趋于优化。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7.6亿元,增长56.2%;第二产业投资408.2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投资304.4亿元,增长32.7%,高于规模以上投资增幅1
0.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幅17.3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产销两旺。房地产开发投资78.0亿元,增长14.5%。房屋施工面积915.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50.1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31.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8万平方米。销售新建商品住宅211.3万平方米,增长15.2%;销售额64.7亿元,增长29.5%。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9亿元,历史上首次突破400亿大关,人均突破1万元,增长18.7%,自2006年以来首次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分区域看,城镇零售额269.0亿元,增长17.6%;乡村140.9亿元,增长20.8%。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355.5亿元,增长17.9%;住宿餐饮业54.4亿元,增长23.9%。
限额以上企业增加。2010年末,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数量770家,比上年同期增加354家。
    消费热点趋旺。2010年,汽车类零售额24.1亿元,增长44.8%;化妆品类增长29.8%;金银珠宝类增长20.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3.5%;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增长43.1%;家具类更是以增长210%独占鳌头。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招商引资新开工外来固定资产投资过5千万元项目119个,竣工投产
60个,均创历史新高。
进出口实现突破性增长。进出口总额9.11亿美元,增长53.2%。其中,出口7.46亿美元,增长52.5%;进口1.65亿美元,增长56.2%。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实际利用外资2.39亿美元,增长10.5%。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6个,合同利用外资3.83亿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公路客运量7121万人,旅客周转量46.51亿人公里,分别增长4.7%和4.6%;公路货运量22464万吨,货物周转量232.08亿吨公里,分别增长0.8%和0.7%;水路货物运输量1018万吨,货运周转量46.71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8.7%和62.5%。港口货物吞吐量2290万吨,增长51.0%。
    民用汽车拥有量增加。民用汽车27.18万辆,增加5.05万辆。其中当年新注册4.25万辆;属于个人拥有23.41万辆,其中轿车12.05万辆;载客汽车18.76万辆,载货汽车4.79万辆;营运性汽车6.84万辆,其中载客汽车0.49万辆,载货汽车3.49万辆。客运出租汽车1210辆。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8亿元(注:不含京沪
高铁、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三大项目投资)。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960.1公里(包括村道)。100%的行政村通上了柏油(水泥)路。
    邮政通信业快速发展。邮政业务总量1.31亿元,业务总收入1.33亿元,增长13.3%。通信业务总量57.7亿元,增长9.1%。移动电话用户228.02万户,增长15.3%。固定电话用户76.88万户,下降9.0%。
    旅游业发展跨入新阶段。接待国内游客1409万人次,增长36%;旅游入境人数3.9万人次,增长26%;入境旅游收入823.8万美元,增长28%;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增长41%。3A级以上景区达到15个,4A级景区8个。台儿庄古城成为齐鲁文化新地标。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境内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37.41亿元,增长20.2%。地方财政收入76.71亿元,增长26.2%,是“十五”末的2.7倍。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为78.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128.9亿元,增长27.6%,各项法定支出和重点支出增幅均高于总支出增幅。
    税收收入稳步提高。国、地税收入122.98亿元,增长22.0%。其中,国税收入62.08亿元,增长14.5%;地税收入60.90亿元,增长30.6%。税收占GDP的比重9.0%,比上年提高
0.6个百分点。
    金融存贷款大幅增加。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94.42亿元,增加83.67亿元;其中,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512.32亿元,增加68.70亿元。年末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728.69亿元,增加141.85亿元。新增存贷比169.5%,比“十五”末提高86.1个百分点,由资金流出地转变为资金流入地。
    保险业发展迅速。保险公司发展到19家,实现保费收入29.24亿元,增加7.50亿元,增长34.5%。其中财产险收入7.55亿元,增长40.4%;寿险收入21.69亿元,增长32.5%。支付赔款给付5.26亿元,增长6.0%。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争取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9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8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0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评出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30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118项,软科学成果12项。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7家,增加6家。42项产品列入省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个新产品列入国家新产品计划。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69家,增加1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达到10家,增加3家。签订技术交易合同112项,成交额1.5亿元。
    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枣庄学院、枣庄职业学院和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教职工人数2205人,专任教师1368人;招生6820人,其中本科2538人;在校生21410人,其中本科8937人。
    职业与基础教育全面推进。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7572人,毕业15860人,在校生48035人;普通高中招生25162人,毕业27702人,在校生77762人;初中招生46180人,毕业53452人,在校生140642人;小学招生44295人,毕业48341人,在校生264515人。普通高考录取23018人,录取率达到80%;普通本科录取11790人,录取率达到41.1%。
    十、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繁荣。年末专业演出场所3个,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7个,博物馆9个,档案馆8个,向社会开放档案卷数76164卷。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中波转播台8座、电视差转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1.9%,有线电视传送模拟45套、数字153套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用户达40.9万户。国内统一刊号的出版单位5家,出版报纸3439.5万份,出版省内部资料图书6种,计0.8万册。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卫生机构(不含诊所等)195个,床位12176张,卫生技术人员数
14640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6669人。村卫生室1202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417人。
    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活动,覆盖率达86.6%。承办了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中国•枣庄海峡两岸龙舟邀请赛和第九届全国万人健美操大赛总决赛等21项国家级和7项省级赛事活动。枣庄籍运动员在国际体坛获得6枚金牌。第22届省运会枣庄代表团获奖牌和总分第10名,综合金牌排名比上一届省运会提高一个位次。
    十一、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成绩斐然。城市建设投资11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3亿元,增长21.7%。新城建设投资38亿元,增长127%,建成区面积达到8.3平方公里。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完成拆迁475.9万平方米。     
    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实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竣工8.5万平方米,竣工1310套;廉租住房建设竣工7.8万平方米,竣工1564套。
城市公用事业水平提高。年内开通快速公交,成为全省第二个开通BRT的城市,加快同城化发展步伐,“同诚卡”在公共领域推广应用。新增城镇供热面积150万平方米,一户一表改造2.4万户,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9%,燃气普及率达到99%,污水处理率达到92.5%。
    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积极推进。建设农村住房14.6万户,改造危房3.5万户。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土地结构、矿产资源基本稳定。土地总面积456.35千公顷。其中,耕地保有量240.12千公顷,基本农田面积212.99千公顷。已发现矿种38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1种。
    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空气质量良好天数311天,列入国家“十一五”淮河治污规划的58个项目已经全部完成,环境治理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上半年,全市万元GDP能耗1.69吨标准煤、电耗839.8千瓦时,分别下降1.81%、4.25%;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2.38吨标准煤、取水量20.52立方米、用水重复利用率87.55%,分别下降4.05%、1.13%和减少2.52个百分点。
    全社会用电量增加。全社会用电量101.75亿千瓦时,增加9.29亿千瓦时,增长10.0%。
    安全生产持续向好。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50起,下降17.30%;死亡154人,下降10.47%;未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实现了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七年双下降。
    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刑事案件立案件数8365起,增长1.55%;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3035起,增长14.02%。受理社会治安案件39816起,增长10.66%;查处37997起,增长7.93%。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合理增长。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总人口391.04万人,其中,男性203.23万人,女性187.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1775人,出生率10.74‰,出生性别比114.2;死亡率5.49‰,自然增长率5.25‰。
    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0元,增长12.6%;人均消费性支出11409元,增长18.8%,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34.4%。农民人均纯收入7103元,增长13.6%;人均消费性支出4209元,增长12.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7.0%。
表4:每百户城乡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名  称  城市  农村  名   称  城市  农村
彩 电  116台  107台 电冰箱    96台   44台
摩托车  39辆  61辆  家用汽车   12辆  5辆
家用电脑 76台  13台  空调器    115台  24台
洗衣机  105台  91台  淋浴热水器 90台  48台
照相机  55架  6架  移动电话  219部  163部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64个,拥有床位1.5万张,年末收养人数1.4万人。最低生活保障救济8.5万户、17.14万人,分别增长11.8%和10.6%,发放低保金20735万元。全年销售社会福利37520.9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638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2022.7万元。
    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05.7亿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3.8%,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4%,新农保覆盖率达到71.1%。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比“十五”末提高54%和100%。
 
注:
1、GDP为初步核算数,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为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企业。
城市越野汽车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在当年实际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5、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为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为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住宿业为星级宾馆、饭店;限额以上餐饮业为年销售额2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