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登陆”了吗?
摘要:大众文化是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具有商业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等特点。进入社交网络时代,社交网站作为互联网传播新的发展热点,通过即时通讯这种颠覆社交方式的社交行为,影响着当下网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影响着当前的大众文化。
关键词:大众文化;社交网络媒介;社交网站
一、何为大众文化?
约翰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为普通民众所钟爱的文化。”[1]这说明大众文化与民众有着千条万缕的联系。首先,大众文化的创造者来自民众,说明大众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其次,大众文化的使用对象是民众,表明大众文化不是仅供少数人自娱自乐。最后,大众文化的目标是“为普通民众所钟爱”,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内容不仅
仅是能服务于社会高级阶层的“精英文化”,还包涵了许多通俗、日常、平民性的文化。
中国的大众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植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现代都市的兴起,中产阶级的逐步形成、消费文化消费理念的改变,以及大众传媒和大众媒介对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操纵。大众文化已经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术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2]
二、互联网时代影响下的大众文化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第三次信息化浪潮革命之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衍生了新的内容景观,而且还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济、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信息科技的进步和信息革命的意义都在于进一步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37亿,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领跑全球互联网,受3G业务影响,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88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为72.2%,所有网民中,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下的网民比例为71.5%。上述数据表明,最开始只有少数精英分子才能享用的网络,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大众和文化精英之间的鸿沟逐渐缩小。网络具有高度自主性和
交互性,在吸引更多的大众去更深层次地接触更多的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也给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传播和生产大众文化的绝佳的平台。
三、社交网站的兴起和发展
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是通过互联网向所有人发布传递信息和讨论话题的一种方式,随着网络社交的发展,个人形象在网络上的逐渐完整,社交网络便由此产生。社交网络的开端是交友,通过发布信息结交陌生人,由与他人建立的弱关系而形成自己的人脉资本。人们通过社交网络吸引更多注意力,但这些人脉关系大多是虚拟的、非接触性质的,随着社交网站的出现和发展,个人信息得到丰富和完善,与陌生人建立的弱关系逐渐转变成真实的人际网,由通过网络建立的“线上”关系发展为接触型社交行为。
社交网站是社交网络的一种最具代表的服务形式。社交网站不仅提供互动社交,还融合网络游戏等商业模式,服务大多集中于网络聊天、交友、视频分享、博客、播客、网络社区、音乐共享等。Alexa公布的全球网站综合流量排名显示,目前在中国大陆活跃度最高的2个社交网站分别是开心网和人人网。而其他类型的社交网站如基于人们的各类生活爱好的豆瓣、基于信息的快速分享的新浪微博、基于兴趣主题的互动的贴吧等等也都受到许多网大众网站
络用户的青睐。
2002年至2004年间,世界上三大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络服务类网站是Friendster、MySpace、Bebo。从马克•扎克伯格2004年创立facebook社交网站以来,社交网站风靡全球。社交网站基于“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即“人际关系脉络方面你必然可以通过不超出六位中间人间接与世上任意先生女士相识”。通过对“朋友的朋友是朋友”原则的实现而得到发展的线上社交,使个体的社交圈得到不断的扩大和重叠并在最终形成大的社交网络。[3]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社交网站用户数量为2.44亿,在使用率方面,社交网站用户占网民比例为47.6%。这意味着在社交网络时代,社交网站正逐渐以一种新的大众媒介的形态影响人们的社交行为和方式,进而影响大众文化。
四、社交网站的传播方式和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每个社交网站都会通过不同方式吸引不同类型的用户,从而得以运营。这就决定了每个社
交网站的用户之间会形成不一样的文化。下面就以人人网、豆瓣网、贴吧和微博为例分析社交网站传播方式的不同及其所影响下的文化。
人人网成立之初是一个以校园用户为主的社交网站“校内网”,其基于校园IP地址或大学建立的校园网络保证了注册用户大多都是在校大学生,用户注册之后可以粘贴自己的照片,撰写日志,签写留言等。同时鼓励大学生用户实名注册,上传真实照片,从而把一大批在校大学生吸引到社交网络中来,让他们在网络中体验到现实生活的乐趣。但仅仅吸引在校大学生并不能满足毕业生的社交愿望,因此“校内网”更名“人人网”之后,跨出了原来的校园内部这个范围,给不同身份的人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平台,提高用户之间的交流效率,通过提供发布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等功能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高效的用户交流互动平台。[4]人人网这一交流平台推出之后,其主流用户依旧是在校大学生,大学受到的不同教育和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大学生们喜爱和感兴趣的东西丰富多样,也因此出现了为了迎合各种用户口味的应用游戏、人人小站。许多用户通过人人网维持与以前朋友的联系,因此他们乐于在自己的主页上发表自己的心情,各种照片,让朋友知晓自己的现状。实名制的注册方式也使他们在交友时更放心,更显人性化。人人网上的原创作品很少,大多是用户通过其他网站转载过来的文章、图片和视频,且这些文章、图片和
视频能激起其他用户的同感,使得这些内容得以多遍分享,广泛传播。
豆瓣是以书评、影评和乐评为特,吸引爱好读书、观影和音乐的用户讨论自己的感受见闻,通过不同类型的书籍、电影和音乐的评论,对网民购买书籍音像产生影响。同时,豆瓣网不仅是一个评论(书评、影评、乐评)网站,它还提供了书目推荐和以共同兴趣交友等多种服务功能,包括博客、交友、小组、收藏。这为每个用具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符合自己兴趣的空间平台。豆瓣的用户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其中绝大部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文艺青年和小资人。这些人对文艺有着很强的独特的见解,虽然看上去与学术界的“精英文化”有些相似,但其实又有许多差异。这部分人大多不是学者,只是对自己兴趣范围内的一部分文化文学有着一些独有的理解,并乐于把这些感受见解变成文字供他人阅读,并非学术,且具有通俗特征,因此不属于“精英文化”。但他们也不同于“草根文化”,文艺气质和小资气质决定他们表达的思想和传递的文化虽然不是阳春白雪,但也绝不是下里巴人,因此这种小资文化和文艺气质是大众文化的一种分支。它有一定的通俗性但又不为全社会人所认同,它有一定的娱乐性和流行性。豆瓣上的一些优秀原创文学突出了大众文化生产的大众化和个性化,受到人们的追捧。这些在豆瓣小组里进行创作的文艺青年通过文章建立起了为数众多的读者,所以当他们的优秀作品出版时,会受到众多追捧,借助人们的宣传
引来更多商机。例如《失恋三十三天》的作者鲍鲸鲸,以及最近刚出版了《三毛不在撒哈拉》的嘉倩,她们的书一经出版就受到许多读者的推崇。
贴吧是结合搜索引擎建立的一个在线的交流平台,让那些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方便展开交流。贴吧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它与搜索紧密结合,准确把握用户需求,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生成讨论区,使用户能够发布自己所拥有的其所感兴趣话题的信息和想法。贴吧的迅速走红与“粉丝”和“粉丝文化”紧密相关。在社交网络未迅速发展之前,粉丝只是离散的追星个体,并非有组织的团体。而社交网络的发展特别是贴吧的出现,使得粉丝得以在社交平台上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他们在贴吧平台上发帖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得到别人的支持,并逐渐形成了团体。[5]由粉丝文化推广到更多人,贴吧的出现为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的聚集提供了一个快速、定向性强的渠道。在贴吧里,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乐、视频取得信息交换。中国有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圈子文化。圈子就像一个圆圈一样把一些人圈在其中,这些人要么有共同的爱好,要么有共同的利益,每个个体都不愿意被这样的圈子所隔离,因此人们不断组成这样的圈子,也不断选择圈子,营造适合自己的圈子,在圈子中寻寄托。现实中的社交受到地理和时间因素的巨大制约,人们必须到一个共有的空闲时间,相约到某一个地点接触,而
且接触的频率要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逐渐达到心灵的共融。这使得人们的交友范围非常有限,社交网络贴吧的出现将不同地域的人因为一些共同感兴趣的消息聚集在一起,彼此交流,在交流中有更多共同语言,从而彼此多了许多信任,使信息得到双向甚至多向的传播,这种网络上形成的圈子,是交友从单个化向体化发展的结果,它突破了现实世界时空关系的规范,突破了人们交友圈的地域限制,从而扩大了人们圈子的范围,使线上交友圈也纳入人际圈中。贴吧是最能体现平民文化的一种网络传播平台,因其用户的广泛和多种多样,也因此从贴吧诞生了如“屌丝文化”“文化”等网络亚文化。同时,在贴吧里还衍生出许多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大多是出于恶搞文化,他们符合大部分受众心理,体现人们的态度和观点,因此可以得到广泛的推广。
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是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或搭配图片和视频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的社交网络平台。最早也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国内最大的微博是门户网站新浪推出的“新浪微博”。在微博上,你既可以作为观众浏览你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在微博上发表内容供别人浏览,但发布的内容较短,因此被称为“微博客”。其最大的特点是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使用率过半,达到50.9%。微博的使用率
之高说明了随着信息传播单向方式的变革,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自媒体是指互联网上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自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信息源、独享话语权的单向传播的垄断优势,传播路径变得多样化,只要将想要发布的消息发布,接受消息的人又可能成为下个发布消息的人。网络自媒体的拥有者大多为“草根”平民,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民“随心所欲”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作为写手、版主发表意见。这种传播方式同时显示出民主参与理论的发展。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体的自主参与。[6]微博这一信息传递媒介主要是为受众存在,使一般民众个人和社会体都拥有了对消息的知晓权、传播权和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因此,很多官方注意到微博这一信息传播平台,也纷纷注册微博,以期与大众取得更多的联系,通过微博向大众发布信息,也通过微博了解民意。
通过上述几种社交网站对文化的影响不难发现,社交网络可以通过一些渠道使一些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但大多数个体创作属于自娱自乐或自我宣泄,创作者大多是凭一时兴起随意而作,因此虽然受到一时大众的关注,但因很难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魅力,最终只能导致大众文化个性化背后的庸俗化。但也应该看到,社交网站的发展对人们的交友文化、心
理认同、中国特有的圈子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交友方式、体聚集方式。同时随着社交网络的公开化、平民化和对人们生活的深入挖掘,对民主参与进程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