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探究
[摘  要] 科学而完备的评价机制是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前置导向力和后续推动力。通过对日本评价主体—“谁来评”:外部制度性评价和自我评价;评价对象—“评价谁”:高等教育本身;评价方法—“如何评”:高校自评和第三方中介评价三方面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探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现状,从而进一步提出我国学习和借鉴日本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加强评价机构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关键词大众网站]中日高等教育;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比较
高等教育质量始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机制研究也是教育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多元的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和评价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探究日本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有效吸取日本高等教育评价机制的合理成分,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评价主体—“谁来评”:外部制度性评价和自我评价
评价主体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逻辑起点,即“谁来评”的问题。日本高等教育评价机制主要由外部制度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构成,以政府和社会力量为主导的外部评价不断趋于主要地位。自我评价充分体现日本在战后一段时间崇尚大学自治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日本大学自我检查和评估的项目和内容主要由大学审议会、大学基准会、日本私立大学联盟等组织与团体设定,针对大学的实态信息和预先设定目标进行检查和评价。以大学审议会和大学基准协会为指导开展自我评价赋予了各高校充分的自主权,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使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引入政府和社会力量为主导的外部评价机制,围绕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科研水平、管理协调能力和人才培养成果的等形成特定的评价板块及评价标准,在一定时期推动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市场主体的第三方评价也是日本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发展的侧重。日本高校评价模式基于大学自我评价模式,虽有自我认知和调整的觉悟,但在评价实践中往往碍于自我圈层的壁垒,评价过程涉及的程序和步骤都存在主观干扰的风险,从而无法真正有效发挥评价机制的作用。由此,日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不断进行改革,在高校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由第三方中介再评价或者直接由第三方进行评价。
二、评价对象—“评价谁”:高等教育本身
评价对象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客体,较之于“谁来评”的逻辑起点问题,“评价谁”的问题似乎显得简单直接,即单一指向于高等教育质量。那么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对象就是高等教育本身,这便回到了本文第一部分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上。
首先,日本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基于高等教育机构个体和体活动产生的效应,并根据自身和发展目标之间的距离进行适当调整,赋予评价对象以动态性。其次,日本高等教育总体上重视学生个性培养,能够利用评价对象的地域、文化、习惯等外在因素促进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科学化、客观化。最后,日本高等教育的自我评价和第三方中介评价模式均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以直接成为社会大众判断高校质量的依据,因而对高校自身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日本高校在接受评价时大多持主动和相信态度,自愿服从于学校相关部门或者第三方机构的评价。
三、评价方法—“如何评”:高校自评和第三方中介评价
评价方法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中心环节,即怎么评的问题。日本高等教育评价方式多元化发展较为成熟,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但同时也出现了多元复杂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效
率之间的矛盾。目前,日本高校自评和第三方中介评价各自拥有较完备的评价标准和程序,参与评价的专家成员来源多元化。另外为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凸显学生在评价中的地位,日本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间接评价。由于各评价机构和主体在评价标准和内容上的不同,学生学习成果无法短时期内量化成数据反映出来,加上缺乏国家层面的评价统一协调机构,各层级、类别的质量评价活动缺乏保障,评价结果不能及时有效交流和共享。与此同时,高校繁重的自评以及第三方评价任务耗费了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较大的时间精力。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在不断摸索更为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学习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第三方评价经验,制定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我国以行政为主导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模式在评价方法上过于简单和形式化,缺乏足够的公信力。目前我国比较有名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有麦克思数据有限公司和上海智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网络媒体和大众网站对中国高校的测评与排名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界现存的第三方评价方式的一种,相比日本,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还需加强评价机构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J].教育研究,2006(11):24-28.
[2]任丽婵.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及启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2):32-34.
[3]王宝玺,于晴.亚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特点及启示——以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06):57-64.DOI:10.13316/jki.jhem.20181108.013.
[4]史景轩,张晓明.日本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J].日本问题研究,2012,26(04):48-53.
[5]任增元,孙莉,崔鸣哲.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经典思想研读[J].现代大学教育,2019(04):38-44+113.
[6]秦琴.日本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历史演进与改革方向[J].高教探索,2018(01):62-70+123.
[7]梅子寒.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探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7(21):3-4.DOI:10.16400/jki. kjdkx.2017.07.002.
[8]冯刚,史宏月.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科学化[J].教育研究,2021,42(10):74-82.
[9]孙成梦雪,杜瑞军.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与发展新活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1,37(05):55-62.
[10]秦琴.日本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历史演进与改革方向[J].高教探索,2018(01):62-70+123.
[11]李国仓,米红.中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特点及社会中介评价机制比较[J].大学教育科学,2007(04):36-39.
[12]崔硼.日本高等教育评价模式的百年变迁和启示[J].山西青年,2019(03):113-114.
[13]杜金. 日本高等专门学校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