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航论坛
2006年第1期
中国音乐网站现况分析
    王会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21世纪网络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也为音乐传播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文从音乐网站在社会传播中的现状出发,指出网络在音乐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从受众、传播媒介、把关人和法律建设等角度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传播载体;媒介;音乐网站;受众体;把关人;大众音乐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音乐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与传播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我国古代战国时的韩娥“过雍门鬻歌
假食”,到宋代民间音乐的演出场所“瓦舍”与“勾栏”的繁华;从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曲谱《碣石调·幽兰》所使用的“文字谱”传播,到现在我们普遍使用的西方“五线谱”记谱法;从18世纪末西方贵族们到音乐厅观赏莫扎特的歌剧,到我们今天在电视前就能收看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传播载体——媒介的发展,音乐的传播方式更加丰富,手段也越加多样化。
    如今,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崛起,网络成为音乐传播的又一载体。据2005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五次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数已达到94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4160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43万和66.9万,分别比半年前增长了5万和4.3万。各类专门音乐网站的建立,为音乐传播搭建了一个个简易的平台。
  我们先来比较一下几种常见音乐传播媒体
的区别(见表1)。
表1几种常见音乐传播媒体的区别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传播形式、内容和速度广度方面,网络媒体在音乐传播中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因而倍受音乐传播的青睐。但是,优势是否等于实力呢?作为网络传播单位的各个音乐网站,是否真正担负起了音乐传播的责任?事实未必如此。本文将从音乐网站在传播中的现状出发,指出网络在音乐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所在。
收稿日期:2006-04-10
作者简介:王会(1982-),女,山东淄博人,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音乐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音乐应用理论。
1现状:音乐网站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1网站类型:各类音乐网站的比例严重失衡
    本文所研究的音乐网站主要包括网站内容以音乐为主的中国大陆中文网站。此范围之内
大众网站存在的音乐网站总数尚无法调查清楚。笔者于2005年9月4日在百度(www.baidu.com.
cn)搜索相关音乐网站,在推荐的68个音乐类网站中,按照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类(见表2)。
表2百度搜索出的68个音乐类网站内容分类
    流行音乐网站中,内容只有单一的流行音乐,而综合音乐网站中,内容比较丰富,以流行音乐为主并包括了古典、器乐、民族、影视和动漫等多种音乐类型。在14个综合网站中,有影视音乐专区的网站共6个,有古典音乐专区的网站共4个,有民族音乐的网站共3个,有器乐专区和动漫专区的网站各2个。可以说,以流行音乐为主的音乐网站占绝大多数(63.2%),即使在14个综合网站中,流行音乐也是主要部分,古典、民族和
其他各类音乐仅仅占极少的比例。
    笔者于2005年9月5日在Google上点击“音乐网站”,搜索到相关的音乐网站及网页共有31,600,000个。就网站的点击率来讲,目前排在前几位的是第九频道音乐网、天虎音乐网、中国音乐在线、音乐极限、九天音乐网等流行类音乐网站;而对于专业音乐网站和音乐教育资源类网站,网民们却很少关注。就网站数量来讲,歌曲类流行音乐网站数量居多,占将近一半的比例。网站数量的总体趋势是:声乐网站多于器乐网站,流行网站多于民族网站,欣赏类网站多于理论类
网站(见表3)。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音乐网站的种类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到了音乐创作、音乐欣赏、表3 Google上搜索的各类音乐网站数量分布总体趋势音乐理论、音乐新闻、音乐媒体等多个领域,但是各类音乐网站的比例却严重失衡,基本上是以流行音乐网站为主导进行传播。
1.2网站内容:模式化设计,资源严重浪费
    数量如此之多的音乐网站,内容到底又有多少呢?笔者观察到:尽管音乐网站的数量众多,但是,大多数网站都存在板块设计模式化、信息不全面和内容转载现象严重等问题。据观察,同类的网站内容大致相同,部分资料是完全重复。笔者日前分析了几大流行类音乐网站,如星星音乐谷、天虎音乐网等,发现尽管各个网站在版面设计上各有特,但是在内容上却是大同小异。各大音乐网站的内容基本上分为:在线音乐、娱乐动态、音乐评论、星星档案、原创天地、唱片公司以及论坛等几项内容。其中,在线音乐是网站的重头戏,这一部分又可以划分为几个专区:大陆专区、港台专区、欧美专区、日韩专区和排行榜。娱乐动态基本上都是追踪报道明星歌手的新闻和新歌专辑,音乐评论也都是针对流行歌手的新歌和演唱会等发表看法的文章。大多数音乐网站都是套用这种模式、版块来编辑。
    网站建设中还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内容拼贴、转抄转载现象严重。网络传播中水分大,原创内容实际很少。同样一个稿件,这个网站用过了,另外几个网站也能拿过来用,导致了网络空间资源的严重浪费。在看似内容丰富的网络上,真正原创的东西又能有多少呢?
1.3网站面临的潜在危机
  目前网络盗版侵权事件严重存在。几乎所有的音乐网站都有免费的歌曲视听,大多数网站有免费的歌曲下载,各大门户网站、搜索网站都有专门的MP3下载。可以说,歌曲的免费视听和下载是各个音乐网站吸引网民的“亮点”。但网上免费下载歌曲预计今后将成为过去式了。2000年MP3.com和2001年Napster的败诉在全世界的网上音乐圈内引起了轩然大波。MP3被判5340万美元的,同时必须与音乐公司达成授权协议才能进行MP3音乐的下载,这对许多免费下载MP3的网站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我国目前惟一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的马继超说:“MP3和Napster的败诉给国内音乐网站敲响了警钟。在网上传播没有经过授权的音乐是触犯法律的,今后提供这种服务的网站将会受到我们协会的起诉。”
    据网上统计数字预测:2005年内,未经许可的音频文件交换数量将从2001年的51.6亿上升至74.4亿,消费人的年纪在14岁以上。但在2005年之后,免费音乐交换将开始下降,预计2006年未经许可的音频文件交换数量将下降为63.3亿。
    此外,笔者还了解到,如果想在网上传播音乐,网站必须与音乐著作权和邻接权(版权)
的相关掌控机构签订协议,前者是与音乐著作权协会,后者是与各大唱片公司或个人,而这两部分收费将使那些没有收入的个人网站遭到严重打击。今后,这类网站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以前的优势势必将难以为继,看似风光的音乐网站正面临着潜在的隐忧。
2分析:揭开问题背后的原因
2.1受众体的局限性
    虽然网络发展非常迅速,上网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是这一部分网民的构成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第一,从客观上来讲,上网必须拥有一台电脑,而且相应的地区网络建设也必须要跟上。第二,从主观方面看,上网的人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层次。据第十五次CNNIC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国网民中,年龄在18~24岁的人居多,占到35.3%,其次是25~30岁,比重为17.7%;在受教育程度上,网民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占到29.3%,其次是本科(27.6%)和大专(27.0%);在职业上,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32.4%,个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包括无收入)的网民所占比例最高,为34.2%。可以看到:经常上网的人多集中在18~24岁,有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学生中。调查报告结果还显示:目前
网民上网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其次是休闲娱乐。但是休闲娱乐所占比例呈现递增趋势,从2002年第十次调查时所占18.9%的比例已迅速达到2005年调查时的35.7%,并且还将有上升的趋势。休闲娱乐正逐步成为中国人网络生活的主流。音乐网站,特别是流行音乐网站,由于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信息,所以倍受学生网民的关注。
    正是由于网民体的局限性和上网目的的娱乐化趋势,导致受众接受网站信息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各种各样的音乐类型都可以成为网络传播的对象,但是广大受众面临形形的音乐种类、音乐信息却无从下手,得不到很好的引导,这就使得受众接受信息时又带有一定的盲从性。
2.2网络媒介“注意力”的片面性
    现当代音乐传播是后电子媒介时期的大众音乐传播类型。大众传播时代,音乐信息通过各种大众媒介把多元音乐文化信息传播给广大受众,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传播环境是在市场化、信息化的大众社会背景之中。社会音乐传播活动以音乐传播媒介和媒介组织为中心,更多的为市场运行规律和商业利润所支配。作为传播媒介之一的网络媒体,受市场化的影响,必然会最大程度地追求商业利润。由于流行音乐符合社会结构中大众的口味,所
以网络媒介特别青睐流行音乐的传播,媒介的注意力仅仅局限在巨大音乐文化的一小部分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音乐网站盲目追求市场经济利润,造成了网站内容的重复、网络资源浪费的现象。巨大的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整合,导致了网站生产经营的“无序”状态。
    对网站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重组将给网站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资源整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对资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等)的合理划分,科学利用。在这个趋势下,音乐网站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内部竞争,还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力量集中的效果。在合理的安排和组合下,资源的利用率将大幅提高,从而得到长远的规划和良性的发展。
2.3网络媒介“把关人”的作用减弱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把关人”理论从人们
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传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