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风险挑战
新能源市场对车企来说,是一块看起来很诱人、实则并不见得多么美好的“蛋糕”。当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依然处在风高浪急的漩涡中,市场之下,岂有完卵,至今未入局还想分一杯羹的投资者务必慎之又慎,切勿盲目入场,等“天下大局”基本划定后,再从细分领域因势入局“喝口参汤”也未尝不是一件美事。
  一、竞争环境的惊涛骇浪已然到来
在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短兵相交后逐渐显现优势时,来自传统大品牌的加速转型,新旧势力市场争夺战必然白热化,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入场—出场”的同质化同台竞技中,也只会让“卷”变得“更卷”。2023年的新能源车企将面临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甚至导致2023多个车企出局的局面。
2022年,恒大汽车、绿驰汽车、威马汽车等新能源品牌的折戟沉沙,已经预示着造车大门开始关闭,也意味着所剩的新能源车晋级门票已然不多。而回看竞技场上的参赛者,有背靠老牌汽车集团的埃安、岚图、阿维塔、飞凡新品牌,有类似于极氪这样的依托大型民营车企的
新品牌,而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也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试图通过与小品牌资本合作打造以智能化为主要方向的新品牌,目前行业参与者、竞争者依然为数众多。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147个汽车品牌推出的新车中,有六成是新能源汽车,在售新能源汽车多达372款,在场中搏杀的车型太多。2023年,“出清”很可能会是行业内的重要关键词。
同时,在燃油时代走向没落的节点上,合资企业始终坚守,不甘心将市场拱手相让,依靠几十年积攒的行业口碑和品牌溢价性,也开始在新能源市场投放更多筹码。虽然自主品牌占据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但并不意味着以大众为代表的传统合资车企就没机会。2022年,几乎所有的合资车企都开始向中国市场投放最新的纯电车型,但就市场反馈来看,似乎一众传统豪华品牌并没有认真研究中国市场,导致产品和服务体系遭遇到了水土不服。在2023年,合资车企的新能源产品攻势必然会更加猛烈,上汽通用将新推四款采用奥特能纯电平台的新车型,劳斯莱斯、宝马也将推出主打的新能源车型,凯迪拉克、别克等美系车企更是制定了全面反攻计划。
无论是当前势头正猛的国内自主品牌还是合资车企,若要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加强研究,制定更精准的战略方向,在研发、供应链、品牌、市场多维度苦练内功,才能在即将到来的惊涛骇浪中争得一席之地。
二、骤然掀起的“价格战”可能会变得更为惨烈
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到期。在国产自主品牌逐渐站稳脚跟,并被市场消费者认可的背景下,新的政策支持方向必然发生调整。2022年市场渗透率突破25%,产业发展已基本转入市场主导阶段,市场格局将会更倾向于在市场洪流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牌车企,新势力可能在2023年的“价格战”中丧失竞争优势。
从特斯拉大幅度降价的那一刻起,2023年车企间竞争的主题似乎已经显现——价格战。由于新能源车供应链体系逐渐完善,品牌商推出的同一级别车型的硬性配置将基本趋同,例如数字化屏幕功能大小、车载芯片算力、激光雷达数量、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级别、电驱系统的差异、智能座舱系统、全真皮材质等车型配置将会变得越发同质,那么拥有同样“食材”的条件下,炒出的佳肴也必然不会相差太多。为此,谁的性价比更高,消费者必然就买谁的账。恒大新能源汽车
三、“产能过剩”风险不能忽视。
产品多样化、智能化技术与产品创新、低碳发展战略驱动等众多利好因素驱动下,市场预
期普遍向好,新能源汽车领域投资扩产热情高涨,百亿级投资项目在多地频频落地。2023年,随着“国补”的退出和市场竞争的加大,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开始出现产业产能过剩的担忧情绪。
2023年初,雪铁龙汽车“从21万元直降至12万元”成为“传统燃油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最常用的“梗”。传统车型市场销量增长乏力,产能利用率较低的情势已不可逆转,不少传统车企开始选择将旗下部分燃油车生产厂改造成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或者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并线生产。而在经历了2021年和2022年的连续翻倍增长后,多家机构预计2023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延续增长,但相比此前销量增速过于火爆的局面,销量增幅会有所回落。
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了两三年,如今增速放缓,有些当初“激进”的产能已经落地投产,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进入千万辆级别,依据市场发展规律,供需往往呈现周期性波动,产能过剩也极有可能呈现周期性、波动性。建议产业链上的企业投资都相对谨慎些,扩产基本应以“适度超前”为主,避免出现产能大规模集中而过剩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