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在弦上的产业变革
3
软件定义汽车—箭在弦上的产业变革 |目录
目录
前言 1
1. 对“软件定义汽车”的理解 2
2. 软件定义汽车的驱动力 3 2.1 产业发展需要 3 2.2 消费者期待 3
苹果收购特斯拉
2.3 价值链转移 4
3. 现状与未来的差距 5 3.1 汽车软硬件架构难以适应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需要 5 3.2 传统瀑布式开发模式面临较大的局限性 9 3.3 组织结构和人才供给是汽车向软件转型的一大短板 11
3.4 来自供应链体系的阻力 12
4. 新赛道将涌现哪些机会 13 4.1 软件定义汽车趋势下产业价值链盘点 13 4.2 软件平台的地位凸显 14
4.3 从Tier-2到Tier-0.5 16
5. 产业链上不同企业该如何应对 17 5.1 主机厂理性评估,按能力布局转型 17 5.2 零部件企业“两头受挤”,最好开启自我变革 18 5.3 汽车软件公司机遇和挑战并存,灵活定位释放价值 19结语 20 21
软件定义汽车—箭在弦上的产业变革 |前言
前言
在过去的几年中,智能手机和计算机,其标准化硬件在现有技术水平下正逐渐接近物理极限,这推动了其行业逐步从由硬件升级发展主导产品创新,转向由软件开发和迭代去推动硬件设计的更新和升级—诚然,不同于硬件相对标准化的智能手机和计算机行业,汽车产业有着其特殊性,不论是硬件的标准化程度,还是车辆的技术特点差异,都使汽车产业尚未具备客观条件以完全复刻智能手机和计算机行业规律,但伴随硬件标准化的推进和技术差异化的减小,汽车产业也或将经历相似的过程。
无论是出于客观因素,例如受限于生产工艺水平或材料物理特性使得硬件设计达到了顶峰、硬件性能也接近物理极限,还是源于主观因素—消费者对于应用软件带去的创新体验越来越敏锐和强劲的需求,
都在推动汽车产业诉诸于软件技术来谋求变革和发展,使硬件技术上附加上更多软件的价值和烙印。
在这一背景下,“软件定义汽车”的说法开始在汽车产业内盛行起来。特斯拉被认为是目前这一趋势最典型的实践者,从面向消费者可见的OTA服务、自动驾驶套餐包以及围绕软件的差异化营销,再到底盘下灵活的软硬件开发架构、中央计算平台,都成为行业研究和讨论的焦点。如果结合特斯拉的创新案例,软件定义汽车给行业带去的两个最显著冲击体现在:第一,软硬件解耦,让汽车的物理开发和数字开发并行不悖,但更多的是由软件来定义差异性;第二,软件商品化,无论是以月为频率的软件更新带去的性能提升和新的功能,还是类SaaS的订阅收费,特斯拉目前所代表的新的商业模式尽可能地延长了汽车的生命周期和价值周期。
一部分意识超前的主机厂已经开始战略转型,加快软件能力的建设;而一部分企业出于资金投入、内部转型难度等多方面的考虑,对向软件转型仍报以谨慎乐观态度。为此,本文试图帮助车企厘清“软件定义汽车”的由来,发展背后的推动力,对行业带去的各类变化,转型的阻力,新涌现的行业机会等等,并根据各产业链上的利益主体所处的行业位置、能力构成,提供了几种可行的应对模式和转型路径。希望借此报告能够帮助主机厂、零部件企业、新兴的软件企业看清软件定义汽车的本质和发展脉络,理性应对,按需布局,提前在产业链变革中锁定高利润环节。
*软件定义汽车—箭在弦上的产业变革是一本德勤独立出版物,并未获得特斯拉公司的授权,赞助或官方认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