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特点
汽车产品的发明权基本上都被欧美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已经不可能也没必要在时间坐标上重复汽车发明过程。发展中国家实际上经历的只有第二、第三、第四三个阶段。
90年代以来,欧美汽车工业已经步入第四阶段,即以更新为主的市场成熟阶段,但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部分还处于第三阶段,即产能和销售迅速扩大的阶段——这是大局。
任何一种事物,当它发展到成熟时,未来的道路就只有两条:要么选择质变,要么选择死亡。汽车工业也不例外。欧美(包括日韩)各国的汽车消费市场自1990年代起即已渐趋饱和状态,显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与繁荣接踵的正是衰落;在庞大的工业帝国背后,正是汽车消费市场的渐趋萎缩。欧美各国汽车消费容量是有限的,在消费容量基本饱和之后汽车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更新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所导致的增长是如此缓慢,以至远远不能吸纳本国汽车工业的生产能力。更为严峻的是,刚刚进入新世纪不久,汽车消费就出现负增长,这对于欧美汽车资本来说,是一个非常不祥的市场信号(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年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印度、澳大利亚荷兰等7国汽车消费均出现负增长。
国际汽车资本面临两条道路:要么发生质变,要么另辟市场,否则就只能继续萎缩直至死亡。然而,质变需以一定条件为前提。对于汽车工业
来说,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技术革命的爆发。汽车诞生的前提条件是内燃机代替蒸汽机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革命的实现,直到今天,内燃机仍然是汽车最根本的动力标志,用其他动力系统装备的汽车目前还存在技术上的瓶颈;至于汽车的行驶方式、驾驶方式,都还保持在汽车被发明以来就一直沿用的方式。因此,只有当动力系统、行驶方式和驾驶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才可以说第二次汽车技术革命发生了。在此之前,汽车消费的容量就会相对稳定,不可能从第四发展阶段倒退回第三发展阶段,即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不可能突然出现新增汽车消费巨幅上涨的现象
世界汽车标志从技术的角度看,世界汽车工业发生质变所要求的技术革命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甚至也不知道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在这种形势的逼迫下欧美各国必然将目光投向亚太和拉美。它有意无意地在做两手准备:一是耐心等待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那时候它可以再度
刺激世界消费市场尤其是首先刺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汽车消费市场;二是在这个漫长的等待期内开发东方市场,以备将来汽车工业技术革命到来之时,能够将东方市场作为自己的后备市场。
上述是1990年代以来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1990年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此时,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经过后期的畸形发展,终于从人类历史上辉煌的文明巅峰跌落到谷底,这给欧美、日韩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实证优势;曾经被马克思主义批驳得体无完肤的资本主义制度,伪善地披上一袭金灿灿的外罩,成了这个时代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光明使者:他们能够轻易说服、控制东方,再度打开东方国家的大门,只不过,他们赖以再度打开东方国家大门的武器,不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资本和技术——更确切地说,表面上是资本,实际上是技术,而追究到意识形态的层面上,是资本主义的制度!
开发东方,占领全球市场,已是当代国际资本主义、特别是国际汽车资本最迫切的任务。这一任务,决定了当今世界汽车市场具有如下特点:
1.消费和投资市场逐渐东移
西欧、北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已趋于饱和,在其国内所销售的汽车基本上都用于更新;相反,在我国、印度、俄罗斯及东南亚等国家,国内所销售的汽车基本上都属于新增汽车。后者幅员辽阔,尽管人均经济水平较低,但由于基数较大,其总体上对汽车的吸纳能力十分惊人。特别是中国近年来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以9%的速度增长,这更激发了跨国公司的投资冲动。因此,随着消费市场的
东移,投资市场的东移乃是势所必然。
2.产能过剩
全球汽车产能一般要超过市场需求的20%-25%。
汽车工业最逼真地再现了规模经济效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汽车工业才有经济效益可言——这使得各个汽车寡头从在东方投资设厂的那一天起,就按照规模经济的思路来规划,尽管当地的消费水平可能还远远没有达到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地步。2022年,全球产能约8000万辆,过剩产能在2000万辆上下,相当于北美所有汽车厂家的总产量。年初,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曾发布全球汽车业年度调查报告,指称今年还需进一步压缩400万辆的产
能,全球汽车产能过剩水平才能低于20%,但汽车业界对此不以为然。在毕马威的调查中,全球汽车业高层管理人员对市场前景均持乐观态度。这种情绪,自然也要弥漫到中国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业界有相当一部分高管人员忽视了政府新近连续投资汽车项目这一事实,不是称中国不存在产能过剩,就是说产能过剩水平控制在10%以下。但是从
2022年1-10月的汽车市场来看,25%的产能过剩并未夸大其辞。这种过剩,今天还只是主要表现在商用车上,但也有可能明天就表现在乘用车上。
3.寡头垄断
世界汽车工业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汽车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了“6+3”的格局(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丰田、大众、雷诺-日产6大汽车集团以及宝马、标致雪铁龙、本田3家公司),9家跨国公司的汽车产量达全球汽车总产量的95%。美国的通用(GM)、福特(Ford)和克莱斯勒(Chrysler),法国的标致-雪铁龙(PSA)和雷诺(Renault),意大利的菲亚特(Fiat),都是本国市场强有力的占有者;日本的丰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