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次世界⼤战中的新式武器——坦克
作者:刘植荣
上⾯照⽚是英国第⼀次世界⼤战期间制造的“马克-I”坦克,地点是索姆河战役局部战场,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第⼀次把坦克应⽤于实战,由英国随军摄影师厄内斯特·布鲁克斯(1876-1957)摄于1916年9⽉25⽇。
在第⼀次世界⼤战停战协议签订100周年之际,本⽂谈谈⼀战中投⼊战场的⼏个型号的坦克及其作战表现,作为对⼀战结束的纪念。
1.研制坦克的动机
汉语的“坦克”⾳译⾃英语“tank”(⽔柜)。英国研发坦克时,为保密起见,把这种秘密武器⽤“⽔柜”称呼。其实,英国研制的第⼀批坦克外形很像⽔柜,当英军把第⼀批坦克运往战场时,德军侦察机真以为这是给英军前线部队送⽔的⽔柜,并未引起重视。后来叫开了,也就没有再给坦克起个专门的名字,⼀直
⽤“tank”称呼它。
第⼀次世界⼤战初期,协约国军队为突破德军由铁丝⽹、堑壕、机⽕⼒点组成的防御阵地,迫切需要研制⼀种兼顾防护、⽕⼒、机动的新式武器。1914年8⽉23⽇,法国步兵上校让·巴蒂斯特·欧仁·艾蒂安(1860-1936)就提出,谁最先成功地把75毫⽶⽕炮安装在能在各种地形上⾏驶的战车上,谁就能取得第⼀次世界⼤战的胜利。这⼀预⾔应验了。
开始,⼈们在汽车上打主意,想给汽车装上钢板,再装上⽕炮,但这⼀选项很快就被否决了。⼀个是,汽车⽆法在泥泞、松软的野地⾥⾏驶,更不⽤说爬坡和突破铁丝⽹、堑壕等障碍了。再有,汽车车轮的承重有限,装备重了,汽车就开不动了。
继⽽,有⼈提出可以增加汽车车轮的数量来解决承重问题。但车轮多了,会损失很⼤⼀部分功率,最关键的是,增加车轮仍⽆法在复杂地形上⾏驶。总之,在汽车的基础上研发坦克不可⾏,必须另辟蹊径。
2.英国海军⼤⾂丘吉尔“不务正业”搞坦克
坦克本来⽤于陆军装备的武器,但英国陆军对此并不感兴趣,认为这个想法不可⾏,因为在这之前也有⼈研制所谓的坦克,但都失败了。时任海军⼤⾂的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对此很感兴趣,把
英国海军搞得⼀团糟,却越俎代庖搞起坦克来,于1915年2⽉在海军部成⽴了“陆地巡洋舰委员会”主导坦克研制,由英国海军少校沃尔特·⼽登·威尔逊(1874–1957)任总设计师,负责设计的还有威廉·特⾥顿爵⼠(1875-1946)。
英国坦克设计灵感来⾃英军驻法国代表欧内斯特·斯温顿少校(1868-1951)。1914年10⽉19⽇,斯温顿少校在法国北部开车时,突然想到⽤履带式拖拉机改装战车,因为1914年7⽉,他的⼀个采矿⼯程师朋友休·马⾥奥特给他写信,提起美国发明家本杰明·霍尔特(1849-1920)研制的履带式拖拉机。他想,把这种拖拉机装上装甲和武器,不就是坦克吗?
于是,他把⾃⼰的想法告诉了“陆地巡洋舰委员会”,仿照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便成为研制坦克的选项。
钢制履带,让两个矩形平⾯与地⾯接触,分散了重量,降低了车辆对地⾯的压强,很容易在松软地⾯上⾏驶;再有,履带让坦克可以“抓”牢地⾯前进,便于突破各种障碍。
坦克的设计思想是,在开阔地带进攻,可以抵挡马克西姆重机的⼦弹,引导步兵发起攻击,碾压前沿阵地布设的铁丝⽹等障碍物,⽤⾃带⽕⼒压制敌军前沿⽕⼒点,跨越堑壕,顺利爬坡,由此突破敌军防线。为实现上述⽬标,英国把坦克外形设计成扁平的菱形,前⾯⾼跷的菱形斜⾯便于跨越堑壕和爬坡。
1915年12⽉,英国的第⼀辆“马克-I”组装完毕。1916年1⽉29⽇和2⽉2⽇交给军⽅验收,检验过关后开始批量⽣产。
⼀战结束后,英国皇家发明奖委员会认定特⾥顿爵⼠和威尔逊少校是坦克的共同发明⼈。
“马克-I”长9.91⽶(包括后⾯的转向轮),宽4.19⽶,⾼2.49⽶,装甲厚6-12毫⽶,发动机功率90匹马⼒,时速6公⾥,能跨越2.7⽶宽的堑壕。这个型号的坦克操作异常复杂,8名乘员中有4名协同驾驶坦克。
“马克-I”分“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配置2门57毫⽶⽕炮,3挺机,重28.4吨;“雌性”不配
置⽕炮,只配置5挺机,重27.5吨。
英军在1916年2⽉12⽇和4⽉21⽇签订了两份坦克订单,共150辆坦克,其中福斯特农机制造公司制造25辆,伯明翰城市车辆制造公司制造125辆。这150辆坦克装备6个坦克营,每营25辆坦克。
1916年8⽉30⽇,⾸批50辆“马克-I”秘密运到法国,但其作战表现如何?⼈们拭⽬以待。
3.“马克-I”坦克的作战表现
索姆河战役1916年7⽉1⽇打响。1916年9⽉15⽇,英军在进攻中把49辆“马克-I”开赴战场,但有17辆途中抛锚,能够发起第⼀波次攻击的只有32辆。
战⽃打响后,10公⾥宽的正⾯战场上,坦克在前开路,步兵紧随其后。德军还像往常⼀样⽤马克西姆重机“收割”英国⼠兵。但这次不灵了,英国⼠兵躲在坦克后⾯,⼦弹打到坦克上⾯⽕花乱窜,简直就是给它挠痒痒。坦克发着轰鸣声碾压过来,铁丝⽹、堑壕根本⽆法阻挡它,吓得德军⽬瞪⼝呆,双腿发软,跑都跑不动了。
坦克在战场上初试⽜⼑,有的进攻中熄⽕成了德军⼤炮的靶⼦,但最后还是有9辆坦克突破德军防线。坦克⾸次投⼊战⽃,向前推进了5公⾥,⼀天取得的战果⽐英法联军过去⼏⼗天取得的战果都⼤。
但是,法军对英军过早使⽤坦克提出强烈批评,认为投⼊的数量太少,起不到决定作⽤,但却暴露了这种秘密武器,让德国加速研制反坦克武器和⾃⼰的坦克。
当时,法国也成功地研制出了坦克,法军⾸张订单400辆,1916年11⽉25⽇交货完毕。法国预想的坦克战⽅案是,让坦克数量到达数百辆甚⾄数千辆,形成坦克集作战,突然出现在战场上,以排⼭倒海之势⼀举击败德军,取得⼀战胜利。
法国的批评不⽆道理,英国使⽤坦克后,德国很快就研制出了反坦克穿甲步,并总结出⼀套对付坦克的打法,遏制了英法军队坦克战⽃⼒的发挥;同时,德国也开始加速研制⾃⼰的坦克。
这次战⽃也暴露了“马克-I”不少设计缺陷。例如,乘员和发动机在⼀个舱室,温度⾼达50摄⽒度,⾥⾯充满有毒⽓体,对乘员健康危害很⼤,常有乘员在坦克内休克。当时的坦克装甲很薄,防护不到位,乘员要戴防护⾯罩,不利于观察和操作。当时坦克上没有⽆线电通讯设备,只能通过步兵通信,甚⾄⽤信鸽与指挥部联系。
在这之后,英军不断对坦克进⾏改进,并调整坦克作战⽅案,其战⽃表现⼤有起⾊。例如,1917年11⽉20⽇,英军在法国北部发起的康布雷攻势中,在飞机的掩护下,476辆坦克引导步兵在12公⾥宽的战线上向德军阵地扑去。这些坦克⾃⾝携带⼲柴,⽤于填补德军加宽的堑壕,⼀举突破德军⼏道防线,以英军损失200多辆坦克、伤亡4000⼈的代价,消灭德军上万⼈,俘虏7500⼈,让德军后退7公⾥,取得⼀战陷⼊堑壕战以来的最佳战绩。战报传到伦敦后,所有churchs(敏感词,⽤英⽂替代)⼀起鸣钟庆祝。上⼀次鸣钟是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敌舰队。
英国在第⼀次世界⼤战期间共⽣产了7个型号的“马克”坦克2600辆。
4.法国⽣产的第⼀批坦克“CA-1”
法国的坦克研制⼏乎与英国同步。
第⼀次世界⼤战爆发后,法军汽车运输部队的少尉查尔斯·马⾥于斯·福歇和法国施耐德公司总⼯程师奥
古斯特·欧仁·布⾥耶(1863-1940)合作,联合设计出法国⾃⼰的坦克,⾸辆坦克原型就是⽤“霍尔特-75型”履带式拖拉机改装的。
1915年6⽉16⽇,施耐德公司研制的坦克“CA-1”开始野外试验,法国总统雷蒙·普恩加莱(1860-1934)亲临现场观看。
1916年2⽉25⽇,法军订购了400辆“CA-1”,货款总计5000万法郎,由施耐德公司的⼦公司法国机械和⽕炮制造公司⽣产,9个⽉内交货完毕。但由于当时战场上急需拖拉机,⼯⼚加班赶造拖拉机,坦克⽣产速度放缓,到交货最后期限11⽉25⽇仅⽣产了8辆坦克。法军到1917年3⽉15⽇才收到150辆,到1917年6⽉1⽇才收到322辆。所有400辆“CA-1”直到1918年8⽉才交货完毕。
“CA-1”长6.32⽶,宽2.05⽶,⾼2.3⽶,重13.6吨,装甲厚5.5-11毫⽶,发动机功率60匹马
⼒,时速8.1公⾥,作战距离30-80公⾥,配置有1门75毫⽶⽕炮,2挺8毫⽶机,6名乘员。
经过⼀系列的战前训练,1916年11⽉17⽇,法军把“CA -1”编⼊作战部队。
5.“CA-1”坦克的战⽃表现
1917年4⽉16⽇,英法联军发起的“尼韦勒攻势”打响,在第⼀、第⼆波次的进攻中,法军出动128辆“C
第一汽车A-1”引导步兵向德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夺取了德军前两道堑壕,但伤亡也很惨重。当时,德军飞机在战场上空密集侦察,为德军⼤炮指引⽬标,不少坦克还没动窝就被德军⼤炮炸毁了。
此时,德军也从与英军的坦克作战中获得了经验,他们见到坦克不再恐慌,⽽是利⽤坦克的射击死⾓,绕到坦克后⾯,或炸毁坦克,或与法国步兵⾁搏。战⽃第⼀天结束,法军⽆法突破德军第三道防线,不得不撤退。
法国步兵与坦克的作战配合也很不协调。在⼀处战场,“CA-1”沿着⼭沟突破德军第三道防线,但步兵没有跟上,坦克在德军阵地前往返游⼷等待步兵,这期间⼜有⼀些坦克成了德军⼤炮的靶⼦。
法军在“尼韦勒攻势”中损失了76辆“CA-1”,720名坦克乘员中有180⼈阵亡。损失的坦克⼤多毁于德军炮⽕,也有的是被⾃⼰的炮⽕和燃油烧毁的,当时备⽤油箱就挂在坦克尾部,有的还把炮弹捆绑在坦克外⾯,这些暴露的燃油和弹药很容易起⽕爆炸,烧毁⾃⼰的坦克。
“CA-1”被实战证明缺陷太⼤。⼀个是整体布局不合理,⼀个是⽕⼒配置太弱。该型号的坦克前⾯有个“⼤⿐⼦”,本来设计时想靠它碾压铁丝⽹,结果导致机动性很差,很容易被堑壕、弹坑或其他障碍卡住。
到1918年3⽉21⽇,德军发起“夏季攻势”时,法军能作战的“CA-1”还剩下245辆。但在后期的战⽃中,法军坦克似乎到了感觉,⼏次突破德军防线。
法军在1917年和1918年的战⽃中,⽤“CA-1”摧毁了敌⼈648个⽬标,⾃损308辆。
1918年5⽉28⽇,法军还把12辆“CA-1”配备给美国远征军,这是美军历史上⾸次装备坦克。
6.法国⽣产的第⼆批坦克“圣沙蒙”
⼀战期间,法国施耐德公司还⽣产了“圣沙蒙”坦克,从1917年4⽉⾄1918年7⽉共⽣产了400辆。
“圣沙蒙”长8.9⽶,宽2.7⽶,⾼2.4⽶,重23吨,装甲厚11-19毫⽶,发动机功率90匹马⼒,时速12公⾥,配置1门75毫⽶⽕炮,4挺8毫⽶机,8名乘员。
1917年5⽉5⽇,16辆“圣沙蒙”⾸次投⼊战⽃,但有⼏辆被卡在堑壕⾥,3辆被敌军炮⽕炸毁。“圣沙蒙”⾸战表现不佳。
在以后的战⽃中,“圣沙蒙”表现出了⽐“CA-1”更强的战⽃⼒,美军也采购了⼀批这个型号的坦克。
7.法国⽣产的主战坦克“FT”
法国雷诺汽车制造公司从1916年起研发“FT”坦克,1917年开始批量⽣产。“FT”属于轻型坦克,它装配了可360度旋转的炮塔,被认为是⾸辆现代坦克。
“FT”长5⽶,宽1.74⽶,⾼2.14⽶,重6.5吨,装甲厚8-22毫⽶,发动机功率39匹马⼒,时速8-20公⾥,作战距离60公⾥,配置37毫⽶⽕炮或8毫⽶机,乘员2⼈。
法国在⼀战期间(主要在1918年)共⽣产了“FT”坦克7820辆,其中雷诺公司⽣产了52%。为尽快壮⼤世界反同盟国的⼒量,雷诺公司⽼板路易·雷诺(1877-1944)免收专利使⽤费,让其他公司⽣产“FT”。
美国在1918年4⽉起也为⾃⼰的军队⽣产“FT”,但后来⽣产计划推迟了,美国⽣产的“FT”还没来得及投⼊战⽃,⼀战就结束了。
1918年5⽉31⽇,法军为第⼆次马恩河战役的作战部队⾸次配置30辆“FT”,它突击性很强,但步兵没有跟上,这批坦克⼜退了回来。在这之后,“FT”成为法军的主战坦克,经常⽤⽕车或卡车载运部署到各个战场。
实战证明,“FT”是⼀战中最可靠的坦克。⼀战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采购了“FT”,即使到了第⼆次世界⼤战,“FT”仍在战场上⼤显神威。
8.德国⼀战期间仅⽣产20辆“A7V”坦克
德国起初对坦克并不感兴趣,成⽴过坦克研制部门,后来也解散了。英军在索姆河战役中⾸次使⽤坦
克后,德国才成⽴⼀个专门委员会研发坦克,总设计师是约瑟夫·沃尔默(1871-1955)。
1917年9⽉20⽇,德军成⽴了两个坦克攻击营,每营编制5名军官以及109名军⼠和⼠兵。
1917年10⽉,德国开始批量⽣产⾃⼰的第⼀个型号的坦克“A7V”,但⽣产了20辆后,⼀战就结束了。
“A7V”长7.34⽶,宽3.1⽶,⾼3.3⽶,重32吨,装甲厚5-30毫⽶,发动机功率202匹马⼒,作战时速5公⾥,可跨越2.1⽶宽的堑壕,最⼤作战距离80公⾥,配置1门57毫⽶⽕炮(含300发炮弹),6挺7.92毫⽶机(含36000发⼦弹),乘员18名(实战中乘员⾼达25⼈)。
1918年3⽉21⽇,“A7V”⾸次在实战中亮相。在法国北部圣康坦运河战⽃中,德军派出5
辆“A7V”,其中3辆因机械故障未能投⼊战⽃,剩余的两辆也未发挥多⼤作⽤。
“A7V”坦克重⼼较⾼,底盘离地⼜太低,仅19厘⽶,在松软、泥泞的⼟地上⾏驶困难,尤其是爬坡和跨越堑壕能⼒较差,经常在战场上抛锚或在坡地上翻滚。
⼀战中,德军把缴获英军的50辆“马克-IV”编⼊⾃⼰的坦克部队。1918年7⽉15⽇,在第⼆次马恩河战役中,在法国北部兰斯,德军出动28辆坦克,⾃⼰制造的“A7V”只有8辆,其他20辆坦克是缴获英军的“马克-IV”。这⼀仗打下来,德军损失了10辆“马克-IV”,但“A7V”没有损失⼀辆。
1918年4⽉24⽇,世界战争史上第⼀次坦克对坦克的战⽃打响了。在法国北部的维莱布勒托讷战场上,德军3辆“A7V”突然遭遇英军10辆“马克-I”。英军指挥坦克朝德军指挥坦克连发6炮,其中3发命中,德国指挥坦克被炸毁,⾥⾯5名乘员爬出坦克逃命时被击毙,其他两辆“A7V”掉头逃跑了。(本⽂发《⽺城晚报》2018年11⽉3⽇A7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