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指出“1953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将“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3月3 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原则通过了五年计划草案。
7月30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第一个五年计划由周恩来等主持制定,经多次补充修改,于1955年7月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其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合作社;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到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在第一汽车
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到1956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主要指标大都提前完成。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1957年生产钢 535万吨,原煤 1.3亿吨,粮食1.95亿吨。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 19%(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
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五年中,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2.1%,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1.9%,工业物质消耗降低2.3%,每百元产值提供利润17.1元;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2%,其中,农民3.2%,职工4.9%。同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
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