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之窗南方论刊·2021年第11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度建设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步伐的首要前提,将制度放在优先突显的位置。在务实制度的同时提升治理能力,深化理论依据,在探索和实践中凝结出奋斗结晶。同时还要形成独具特的发展道路,稳固根基,保障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全面性、权威性。
一、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性
从历史角度来看,国家制度体系建设是一个制度选择的过程。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经历长期历史演变和深层结构变革的结果。战争之后,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为探索国家出路先后尝试过多种西方制度但均已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又超越传统的道路,使中国摆脱了双重压迫自立于民族之林。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各项事业的正常开展又不断完善了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先后建立起人民政协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施一些政策措施提供了保障。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踏上了深化制度改革的伟大征程,通过几代领导人的努力,经济稳步增长,极大地改善了国家面貌。由此可见,每一次制度选择所带来的转型,都是中国近代历史选择的结果,都推动着国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都为国家治理奠定了基础,也逐步定型了中国现代发展的制度基础。
从实践逻辑来看,国家制度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是在经历了种种探索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改革开放之初,同志就关注到国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到:“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1]据此,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到了党的十八大提出一些新命题,使国家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在党的十九大对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实践过程表明,国家制度从之初就体现出坚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的逻辑,是我们应对各种挑战、化解重大风险的有力保证。
从世界潮流来看,世界各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建立了不同的制度体系,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资本主义制度体系,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可否认的是,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制度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推动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弊端,很容易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并且带有自发性,使得在发展中面临很多曲折。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列宁通过十月革命将理论变成现实,由此开辟了一条新的探索现代化的道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事实证明,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总结世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一条道路,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了道路选择。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优势
制度自信是建立在强有力的制度优势基础上。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始终跟随时代的脚步,所创造的世界奇迹有目共睹,证明了我国制度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些优势表明,实践是制度不断进步和完善的来源,是不断推动社会发展、为人民谋福利的制度体系。
(一)政治优势: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民主法治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开展各项事业的行动指南,也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习近平强调,“中国特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党中央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总览全局的地位,不仅体现了全党全社会的共同意志,还有效地保障了制度、政策的连贯性。只有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集中四面八方的力量顺利实施各项制度,而且有利于化解部门间的分歧,使各个领域和地区相互协调,推动各项政策部署落实,使国家各项事业朝着既定目标有条不紊地前行。
北京现代是哪个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化进程离不开人民的力量,反过来,国家治理是为了人民,保证人民享受更充分的民主。同时还进一步发展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形式、路径,体现了人民从根本上掌握自己、民族、国家命运,维护了人民的合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优势浅析
温子萱
(喀什大学 新疆喀什 844000)
【摘要】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是在既定的国家制度下展开的,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要将制度优势有效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提升国家制度自信。
【关键词】国家治理;国家制度;制度优势
法利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关系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设,是最高权力机关,并由此产生的政府和国家司法及监察机关,为现代化进程注入生机和活力。
依法治国的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主线。我国宪法规定了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从源头上保证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使制度建设具有法治化精神,从而使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巩固。将国家治理相关领域及相应活动都纳入法律体系中,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范国家治理,为解决各种治理问题提供了有理有据的法律支持,从而转化为可控的法律问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经济优势: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与分配制度保障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从根本上避免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很好地为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保障了国家经济的稳定,使社会财富更加普惠民生。一方面,国有企业在一些核心科技领域发挥了主导作用,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还承担着社会责任,如脱贫攻坚、建设公共基础服务的实施等。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迅速增长,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增加了社会财富;民营经济对促进民生发展、开拓海外市场、转变政府职能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突显了分配制度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彰显了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初次分配制度首先强调了按照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坚持了多劳多得的原则,提高了劳动者在初次分配的比重;再次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保障居民收入增长同经济发展的步调一致;三是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到社会化大生产中,优化了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再分配调节机制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突出税收的作用,调节城乡、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社会公益事业、民间组织捐款等在第三次分配中对再分配起到了补充作用。坚持按劳分配制度有助于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引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有助于调节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要想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就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践证明市场是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我国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使社
会市场主体逐渐适应市场的转变,从而减少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另外转变政府职能最重要的就是减少对市场活动的干预,对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了保障,同时成为社会生产力的催化剂。
(三)文化优势: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型发展
我国文化领域制度是能够坚定文化自信的制度。坚定文化自信,事关着个人理想信念、国家文化安全、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这一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是我们能够坚定文化自信的保障;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指导,是新时代文化制度建设的根本,保证文化建设沿着大众的方向;有人民的根本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艺术创作,满足人民众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众基础;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赋予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意义,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出来,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
我国文化领域的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所积蓄的丰厚文化养分,成为我国文化制度的独特优势。从制度上保障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发展时代精神,塑造时代楷模,将民族精神融入到文艺创作中,用栩栩如生的文艺作品引导我们拥有昂扬的精神状态,激发全民族的创作热情,释放出文化潜力。
我国文化领域的制度是促进文化繁荣的制度。当前文化事业所出现的盛景,奏响了时代的主旋律,满足了人民精神世界的需求,不仅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赋予其当代意义。创新是文化永葆
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我国的文化制度鼓励不同形式、手段的文艺创作,使不同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同时积极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人才队伍,激励文化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守住艺术理想的底线。
(四)社会优势:善于集中各方力量办大事
我国的治理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率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3]回顾历史,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能够发挥全国上下一盘棋的优势,在我国各项事业落后的情况下实现赶超发展;能够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能够聚集力量把握住发展大势,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推动社会发展,点亮民族复兴的明灯。
我国的治理制度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始终贯穿在其中,发挥了依靠人民来推动国家治理的显著优势。人民的利益是国家治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4]因此我国的治理制度是立足于实践,真正反映人民呼声并回应现实需求的制度,始终体现了人民意志和价值取向。也只有充分认识到人民众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中心,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成为推动各项制度的主体支撑,实现了紧紧依靠人民来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优势。
我国治理制度具有人才培养与任用的体系优势。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人才及其凝聚于其中的技术、知识、创意等展开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才问题提升到事关国家发展的高度,将个人的价值实现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鼓励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个人的智慧与价值。逐步开展的人才治理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工作的方向,形成了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社会主义人才制度优势。
三、进一步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这得益于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如何继续发挥国家制度优势并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成果的关键所在。
(一)坚持制度自信,增强制度认同感
加强宣传力度,提升众对中国制度的认同。制定的制度要代表广大人民众的利益,增(下转第56页)
[4].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思想年编(一九八九—二〇〇八)[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6]本刊编辑部.: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J].党史文苑,2010(14).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王存喜.新时代城市社区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兼论城市社区治理[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03).[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0]王同昌.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01).
作者简介:张慧超(1995-),女,汉族,山西省朔州市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陆一霖
(上接第42页)强民众在制度中的话语权,制度得到了广泛的众基础。如今网络平台已成为人民众交流的重要场所,要积极利用网络宣传速度快、受众广、内容全的优势,加强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形成覆盖全局的宣传格局,将国家的制度及时地向社会宣传,让人民众知道各项制度
的具体内容和最新变化,提升对社会制度的认知度。同时要主动出击,积极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加强对有害信息的过滤,净化网络空间,通过正面宣传让制度优势深入人心。
科学阐释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加深众对中国制度的理解。科学阐释是加深对制度认知必不可少的环节,包括对中国制度特性的理性分析、制度的发展逻辑、制度优势的科学性阐释以及制度发展的战略性解读。不仅要建构制度阐释的学理体系,不断加强对制度理论的研究,牢牢掌握中国制度的话语权,而且要创新制度阐释的路径,赋予制度时代性,提升人民众的制度意识,让人民在制度建设中拥有真正的参与感。
系统比较,坚定众对中国制度的自信。我国当前行使的制度拥有丰富的内涵,通过自我比较和各国治理制度的横向比较,展现出特有的制度优势。而制度的全面性、自洽性和科学性正是制度比较的基础,要将我国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出来,显示出我国治理制度的优势所在,为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
(二)提高制度执行力
完善社会政策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前提。不断健全社会政策是制度执行得以发挥的条件,所颁布的一系列的法律、规章和政策,旨在保护人民众的自身利益,解决社会基本问题,保障社会健康发展,是衡量国家治理制度是否发挥效能的依据。党中央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人民需求的不断提高,在巩
固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增加公民意见表达窗口,充分展示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完善了涉及多方面的具体制度。同时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形成信息的双向交流,通过对政策的科学解释提升国家治理制度的公信力。
提高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增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领。制度执行首先要转变领导干部的意识,由被动地遵守转变为主动地执行,积极主动地执行能产生较高的治理效能和制度绩效,而被动地执行不仅影响制度的推进,还会影响制度的威信。因此,在构建新时代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中,“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5]这说明了我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部选拔和管理制度,使国家治理具有较强的执行力。
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是强化制度执行力的关键。不受监督的权力最终会损害制度的权威,所以要规范执行者的行为,既需要提升对自身的约束力,也需要来自各方的监督,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增强监督的综合效力,形成覆盖全面的监督体系。确保监督的有效性,有效保证国家制度惠民利,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充分显示。
(三)立足中国国情,实现综合治理
协调发挥制度体系的整体功能。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经历了从宏观构建到具体填充的过程,逐步形成体系健全的制度框架,使各项制度形成了紧密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制度间的衔接性、匹配性,
能发挥出治理效能的最大值,有效地防止了制度间的相互脱节现象。在贯彻制度体系时,之所以存在相互扯皮的现象,除了地方部门受到利益驱动等原因以外,制度本身相互之间不衔接,造成了制度难以严格的实施。解决好这个问题要从构建好制度体系,要填补制度短板,保障制度的运行更加顺畅,解决制度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另一方面,优化国家治理的职能分工,促进治理主体改革,提高社会整体效率。
推进国家治理制度创新。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既要改革与当前发展要求不符的制度机制,又要不断创新符合时代要求的制度,使国家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其次提升治理能力,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制度运行结果。与此同时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的提升,要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解决社会问题,转变治理思维,激发制度优势。
参考文献:
[1]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9.
[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温子萱(1994-),女,山西阳泉人,喀什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责任编辑/周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