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丛刊》2018.09
83
现代日常生活对乡土文化影响研究
■任 超/北京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摘 要:现代日常生活对乡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代日常生活促进乡土制度文化转向。第二,现代日常生活促进乡土精神文化形成。第三,现代日常生活促进乡土物质文化变革。基于此,现代日常生活推进当前我国乡土文化发生变迁。关键词:现代 日常生活 乡土文化一、现代日常生活促进乡土制度文化转向
日常生活提供给人特定的文化模式与行为习惯,它们反作用于社会、致使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得以稳固。同时,日常生活作为承载文化的基本寓所塑造着文化自身,它在“日常”中完成文化的生产过程之所以日常生活有如此作用,正是依赖于现代日常生活下的国家制度才最终促使乡土的制度文化得已形成。
现代的国家制度,通过日常生活对乡村社会人们的不断作用形成某种乡土制度文化。如果把国家对个人的控制放置在国家权利的运行机制中。可以发现,乡村文化的产生并非简简单单,自然形成的结果,它是在现代国家力量的不断形塑中才得以产生。现代国家的制度化使人们迈入现代日常生活的基础,从而形成某种文化模式。国内学者牟宏峰认为存在一种“日常生活共同体”,在某种区域上他们有共同的制度
、认知与价值观念。在国家制度的影响下,他们利用日常生活形成新的村落的制度文化。现代日常生活已经成为国家力量指导人们行为的寓所。权利已经成为一种引导村民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符号,以此现代性日常生活带着隐蔽性的知识主体普遍地运行于国家权利乏力经济意识形态意外的村落空间之中。并利用乡村教育体系的各学科,组织机构等构成整个村落社会生活之中,村民已经被监控于牢笼之下,这就形成一种符合国家意识形态的村落社会文化特性。也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乡土制度的文化转向。
二、现代日常生活促进乡土精神文化形成
现代日常生活促进乡土道德与村北京现代是哪个国家的
民理性的变革。国家会以现代日常生活道德教化方式改变乡村众的道德素养,以此达到培养众的精神素养的目的。一般情况下,那些盘结在传统乡村文化之下的村民。往往把传统的父权制作为日常生活为基础,从而对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管辖中。但当前中国社会下,受现代日常生活影响,女性权力更加被解放出来,传统三纲五常的精神观念与伦理正发生变化。当然这种道德价值观念的转变,往往是伴随现代日常生活村民对社会的认识观念的转变过程,而产生的。乡村社会由于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城市的道德精神,尤其是国家宣传的文化观念下渗,使得乡村道德即成为一种村民的道德,又被发展与塑造成国家所要求的意识与道德。村民的道德要求应该符合现代日常生活的方式。如此现代
日常生活在国家、城市的影响下乡土道德发生转变。除此之外,村民理性作为乡土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也在现代乡村日常生活的影响下发生巨大转变。村民的理性从传统道德理性变为现代的工具理性。或称之为功利理性。在当前社会中,许多村民为了个人得到更好的身份认定,在工具理性的驱使下就会逃离传统自己认定的文化模式,并积极融入主流的现代文化中,在村庄范围内村落政治与农民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而一些有能力的村民正是依靠符合现代日常生活中所展示的工具理性交往,才使得他们获得了公共参与的权力与资本。而没能借助身份融入主流文化中的村民,则被好身份的村民区隔开来。印子(2015)在对浙江的农民的阶层分化中,就发现了类似问题。村民们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下,按照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人情、资本与权力进行交往。显然,妇女的日常交往行动带有极强的工具理性彩,他们在生活中采取了较为积极理性的实践方式,并积极构造生活理性原则,以此来维持其个人的生存。村民的生活理性相较于村落道德更强调村民作为主体的能动性。所以,在现代日常生活下,一方面,乡土文化的道德感发生变迁。另一方面,为了反映出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迫切需要的事实,其传统的道德理性也转变为工具理性。三、现代日常生活促进乡土物质文化变革以日常生活视角探讨乡村物质文化的形成、发展、变迁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乡村物质文化的任何细微变化都是在日常生活这个广大视野中展开的,在这个新器物发生变迁的过程中,其背后是现代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迁。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传承与物质发展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关系。乡村中的物质革新,可以说是现代日常生活直接造成的。现代日常生活人们的需要,促使着不断满足村民心理需求的乡土物质文化产生。改革开放后,现代日常生活不断刺激着物品革新,但物的变革,也让村民对物产生了神圣化的心态,最终形成一种“物化文化”。
其中做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新媒体在我国农村的普及与革新带来的变革不仅仅是填补了村民在闲暇时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它已经成为村民必不可少的物质形式。这种物质形式,从形式上看,是发源于现代性的不断发展。但根本上看,则是由于村民在内心需求过程中,对新媒体这种物质的需求。正是现代日常生活,改变着村民心理需求,才进一步催生着新的乡土物质文化的诞生。总之,现代日常生活对乡土文化的影响,促进乡土制度文化转向。促进乡土精神文化形成。促进乡土物质文化变革。并推进当前我国乡土文化的转变。因此,在考产乡土文化的变迁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现代日常生活对其的影响。参考文献:
[1]印子.农村日常生活区隔化与农民阶层分化再生产———基于浙北农村调查的分析[J ].北京社会科学,2015 (07):68~74.作者简介:任超(1985-),男,黑龙江讷河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乡村治理、农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