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九年级语文 2022.1
注意事项 | 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考试材料一并交回。 |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初三同学在学习现代诗的过程中,组织了系列学习活动。
(一)走近现代诗
1.有同学抄录了一段文字来帮助大家走近现代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上溯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历程,我们会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无与伦比的辉煌。诗人寄情于自然,留恋于山水。一树枫叶的怀想,几枝红豆的相思,微风中的燕子,细雨中的游鱼,大漠的孤烟,春江的花月……无不传达着古老文明的迷人神韵。
到了近代,国势日衰,几乎到了亡国灭种之境地。当时的人们如能救亡图存,宁肯抛却一切。中国诗界也要告别传统,迈向现代。现代诗人冲破音韵的束缚,追求形式的自由,打破山林的宁静,装进工业的喧嚣。现代诗歌在与古典诗歌母体的撕扯中呱呱坠地。
(1)下列对于文中加点字词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上溯”原指空间上的逆水上行,文中指时间上的逆时上行。
B.“留恋”应该写作“流恋”,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愿意留下,不愿意离开。
C.“神韵”与“音韵”中两个“韵”的意思不同:前者指韵味,后者指韵律。
D.“宁肯”与“宁静”中“宁”的读音不同:前者读“nìng”,后者读“níng”。
(2)文中画线词语“无与伦比”,在不改变句意的前提下,可以用下列哪个词替换(2分)
A. 脍炙人口 B.气冲斗牛 C.鹤立鸡 D. 举世无双
(二)鉴赏朗诵
A.同学甲:读一首含义隽永的诗,难道不像在猜一个美丽的谜语吗?它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有一种独特的趣味。
分析:运用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诗歌能带给人反复玩味的欣赏乐趣。
B.同学乙:读诗要读出什么呢?读出身上的伤痕,读出脚下的坎坷,读出眼里的泪水,读出心中的意愿……我们难道不是为了读出这些而读诗的吗?
分析:运用设问、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艺术地呈现了诗歌带给读者的丰富感受。
C.同学丙:读诗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抒情特点。有的诗大气磅礴,感情奔放;有的诗一唱三叹,委婉含蓄;有的诗描摹细腻,寓情于景……
分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用整齐的句式清晰地呈现了诗歌抒情的多种类型。
D.同学丁:读诗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如同探索诗歌秘境的拐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分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知人论世比作欣赏诗歌的“拐杖”,形象地表达了不知人论世,就无法欣赏诗歌的道理。
3.有同学朗诵艾青的《树》,并且分享了自己的朗诵心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树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生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注:《树》写于1940年春天,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的相持阶段。
A.朗诵“一棵树,一棵树”时,节奏应该是急促的,本来短句就适合快读,这里又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轻松而急切的情感。
B.朗诵“但是”一词前后可有较长停顿,从看得到的地上到看不到的地下,从“孤离”到“纠缠”,
写出了树的生存状态。
C.“在看不见的深处”中“深处”一词可以重读,强调从表面来看,树虽然是一个个孤立的存在,但深层的血脉和情感始终在不为人知处涌动。
D.朗诵全诗,语气要坚定,语速要缓慢。诗人以自然景观写社会景观,体现了抗战时期中华儿女面对民族危亡所产生的强大民族凝聚力。
(三)学习创作
4.下框中是一位同学听诗歌创作讲座时所作的笔记。课后,这位同学将笔记整理成文,请协助他完成任务(1)—(2)。
1.直抒胸臆 + 借助形象抒情
怎样写诗 2.语言简洁,言简义丰
3.注意节奏,朗朗上口
分行写出(诗的模样)+联想想象(诗的味道)
怎样写诗呢?首先,在抒情方式上可以直抒胸臆;其次,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但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做到言简义丰;另外,还要注意节奏,尽可能让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写作 ① 要分行写出,具有诗的模样; ② 要融入联想和想象,具有诗的味道。
(1)有同学认为根据笔记整理的文字中,画线处的标点符号和文字表述都存在问题,你认为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但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
B. ;其次,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但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
C. ,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其次,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
D. ;其次,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再者,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
(2)该同学不确定文中①②处该使用什么关联词,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①虽然 ②但 B. ①既 ②又
C. ①如果 ②就 D. ①与其 ②不如
5.面对刚刚到来的2022年,同学们想共同创作一首诗来表达新年到来的喜悦。请补充下面的诗歌,说出你的心声。(2分)
新年的阳光
照在脸上,脸上有爽朗的笑
照在 ,
照在枝头,枝头有希望的萌芽
……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一)默写。(共4分)
6.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2分)
7.20211202,在这个难得的对称日,老师请同学们古诗词中结构上的对称,体会汉语的对称美。如李白笔下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用对偶的方式形成对称。请你从唐诗中再出连续两句对偶的诗句。(2分)
(二)欣赏下面两首苏轼的作品,完成8-10题。(共6分)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中秋月》写于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后。
8.《水调歌头》句句扣“月”。上阕对月问青天,在“ ”与“人间”的矛盾中,选择了“人间”。下阕对月抒怀,从恼月照人,表达 之情,到由月及人,表达旷达胸襟和深挚祝愿。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2北京现代是哪个国家的分)
9.对上面两首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两首作品都以中秋月为题材,“婵娟”“玉盘”都指月亮,作品都有对中秋月的生动描绘和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怀。
B.《水调歌头》写在苏轼与苏辙久别之后,《中秋月》写在苏轼与苏辙重逢之时,两首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亲情。
C.《水调歌头》中的“转朱阁”写的是诗人转过朱红的楼阁;《中秋月》中的“转玉盘”写的是
明月升入中天,遍洒清辉。
D.“何事长向别时圆”“此生此夜不长好”两句,一句用疑问,一句用否定,两句表达的情感有相近之处。
10.下列引用诗句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在学校,他常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他诚实守信,所以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周围很多同学都愿意和他交往。
B.中秋晚会上,民歌《月柔柔》、魔术表演《嫦娥穿“月”》等节目,都寄托了人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C.面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现实,中国人总是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共享一轮明月,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憾。
D.正是因为人生有久别,有痛苦,有无奈,才更要珍惜眼前难得的相聚,毕竟“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