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纷争事件
1股权矛盾起始
在厦汽的前身厦门汽车工业公司成立后的同一年,第一个投资项目就是成立了金龙联合,它一直是厦汽的重要投资项目。 1998年,由厦门汽车和香港法亚洋行发起成立的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由于第一个使用了金龙的品牌,业界习惯称之为“大金龙”。大金龙成立不久后,股权结构逐步发生改变,厦门汽车持股比例从75%开始下降,而且形成了与东风汽车、华能公司和香港法亚洋另外三家股东各持25%的局面。当时引入东风汽车对厦汽而言用意非常明确,希望借以分享到当时东风汽车刚研发出来的,国内先进的发动机后置底盘资源,而资金紧缺是厦汽转让部分股权给华能公司的主要原因。然而,在后来的经营决策中,股权的均衡却常造成股东表决上的各执己见,这种势均力敌的股权矛盾在2000年开始激化,最终导致香港法亚洋行退出,并将25%股权转给了创兴国际有限公司。厦门汽车历年年报显示,2002年,大金龙实现净利润10169万元,2003年净利润就下滑到3777万元,2004年净利润仅有2460万元。
厦门汽车网2控股权没了----股东还不知道
2001年,发生在苏州金龙的“增资扩股风波”最能说明当时大金龙股东在监控上的不利和管理上的混乱。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是由大金龙和苏州机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1998年在苏州设立的。2001年6月22日,苏州金龙出台了《厦门金龙联合公司、苏州金龙公司经营骨干以现金出资对苏州金龙公司增资》的决议。根据这项决议,经营骨干(10个自然人)出资额达2000万元,从而使“苏金龙”注册资本从2800万元增加到4800万元,股权结构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原大金龙持股比例由70%降为40.83%,苏州机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由30%降为17.5%,而新增加的10个自然人持股比例高达41.67%。在入股的10个自然人中,2人为苏州金龙的总经理助理,8人为大金龙的总经理助理或总监,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苏州金龙的此次“职工持股”行为大金龙部分高层参与其中,但大金龙的各方股东却声称事先并不知情。“如果大金龙的股东事先知道苏州金龙在搞这种扩股,他们是绝不可能同意的。”回忆起往事,厦汽当年的一位高管说,2001年6月22日苏州金龙已办完验资手续,厦门汽车、创兴公司和东风汽车公司却是在6月底7月初才获知此事的。
没有苏州金龙的第一大股东——大金龙的股东的同意,苏州金龙的扩股行为是如何在他们眼皮底下完成的呢,这还要从当年大金龙的总经理庹新永说起。
3一张小纸条------闹出大事
当年关于苏州金龙项目的建立,大金龙各方股东的意见就无法统一,当时大金龙的四个股东中有三个都不在厦门,董事长叶同又远在香港,时任总经理的庹新永成了斗争的焦点。面对股东对其异地建厂等方面的指责和不满,庹新永意识到自己继续担任总经理没有可能,便提出辞呈离开大金龙,而且留下一张纸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一张小纸条,成了苏州金龙增资扩股行为是否合法的争议焦点。据了解,纸条上的内容是这样的,“我已于4月10日办理了离职手续,正式离开厦门金龙,在董事会正式决策前,董事会赋予我的全部权利、责任、义务已移交给公司财务总监陈江峰,请直接与陈江峰接洽。”2001年6月22日,手握尚方宝剑的陈江峰作为厦门金龙在苏州金龙公司的代理人,出席了苏州金龙公司召开的股东会,并在公司增资扩股的决议上代表厦门金龙签字,而陈本人也是入股的高层之一。
4治理结构之祸
亡羊补牢的大金龙股东们立即开始了反击,在《召开临时股东会议的提议》中大金龙认为,“在我方法定代表人未获通知的情况下,大金龙原财务总监陈江峰擅自以股东代表的身
份参加所谓的股东会,并作出决议,导致公司的股本结构发生变化,公司章程被修改,我方在公司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而另一封“董事会意见”的态度则十分明确:“我方董事会认为,这次股东会的召开不符合法律程序,是一次‘非法’的股东会议。这次股东会议所作出的决议,从程序与实体两方面,都不符合法律”,要求“将合资公司的股权结构恢复原状”。对于苏州金龙扩股后自己股权的稀释,苏州机械却始终表示支持态度“苏州金龙公司于6月7日按照法定程序已经完成了股权变化的工商登记,苏州金龙的股权变化有利于提升职工的凝聚力和主人翁精神,形成一种无形的生产力”。2002年,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苏州金龙公司2001年6月22日作出的决议有效,苏州金龙公司据此向工商登记机关申请变更注册资本等登记事项并无不当。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当年围绕着庹新永的出走,苏州金龙扩股事件,这些矛盾背后千丝万缕的因素太复杂了,局外人很难说得清中间的是是非非,表面上它是股东之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矛盾,公司治理结构上的缺陷,才是真正的祸根。
5厦汽三年“福厦之争”-----两大股东之争
就在厦门汽车为苏州金龙一事搞得焦头烂额之时,谁也没有想到厦门汽车自身也要迎来一
场被外界称为“800天权力谜局”的股权纷争。2001年9月28日,厦门市财政局与福建省汽车集团签订协议,将厦汽2575.7990万股国家股以每股3元的价格转让给后者。这样,厦门市财政局原来持有29.68%的国家股一分为二,福汽集团持有17%,其余12.68%的股权厦门市财政局仍授权厦门国投持有。福汽集团是福建省政府直属国有独资企业,由于近年东南汽车异军突起,福建省政府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寄予了厚望,按原来的安排,福汽集团入主厦汽后,要尽最大努力实现增发新股,并用所募集资金收购东南汽车有限公司中的闽方股份,从而实现福厦汽车的全面联合,这也是一项被省政府寄予厚望的福厦汽车联合重组计划。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两个月,2001年11月30日,厦门汽车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改组董事会,福汽集团董事长凌玉章出任厦汽董事长,原厦汽董事长林小雄改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6然而,此后厦门国投方面一直对福汽集团未实施当初的重组方案无法释怀。厦门汽车总经理林小雄曾在多种场合表达了上述观点,福汽集团则多次强调自己一直在努力实施重组方案,厦门汽车两大股东之间的纠纷就此拉开序幕。
6拍卖场上争股份
2002年5月10日,第二、第五、第六大股东———厦门国投、永昌投资和中汽总公司在股
东大会上对配股议案均投反对票,厦汽股权融资愿望宣告破灭。此时,福汽集团正式入主厦汽董事会刚半年,它首次主导的重大战略决策便遭到了其他三家股东的反对。不久,股东之间的矛盾上升到了股权上的角力,其中有两幕最为激烈。2002年7月2日,厦汽原第四大股东远华电子所持有的1074万股法人股通过拍卖行进行公开拍卖。远华电子是厦门远华集团下的子公司,远华案发后,远华电子的这部分股权一直质押,已三年有余。对于这7.09%的股份,渴望再次成为厦汽第一大股东的厦门国投是志在必得。就在临近开拍的前一天,即2002年7月1日,参与该股份拍卖的仍只有厦门国投旗下的厦门罐头厂,形势对厦门国投非常有利。没想到在拍卖会前一小时,一位神秘买家突然介入,拍卖竞标开始后,双方经过十多轮举牌,这部分法人股从起拍价每股3.166元一路上涨,最终被这位神秘买家以每股4.981元竞得,前后才十分钟时间。一个月之后,谜底终于揭开,那家企业是港商独资的福建漳州闽粤第一城有限公司,其法定代表人为陈金才。陈金才的另一身份是厦汽持有60%股权的子公司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小金龙)的“二老板”,持有小金龙40%的股份。厦汽重组后,凌玉章兼任小金龙董事长。陈金才的出现彻底打乱了厦门国投所有的部署。拍卖开始后,陈金才方面的人根本不给厦门罐头厂喘息的机会,据说厦门罐头厂连请示汇报的时间都没有。
7恩怨背后
今天,当股民在浏览福建上市公司的股票行情时会发现,他们曾经熟悉的“厦门汽车”已经更名为“金龙汽车”。因为不久前,厦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发布公告称,对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增持1%股权,达到51%的控股比例,厦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也将更名为厦门金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对于有些上市公司来说,频繁的更名已经像家常便饭一样令投资者提不起兴趣,因为越来越“惹眼”的名称总是无法遮掩公司经营不佳的窘境。与上述上市公司的作秀行为相比,厦门汽车的更名却耐人寻味,因为这意味着当年由它发起设立的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业界称为“大金龙”),历经了十多年的发展后,股权从集中到分散,再从分散到集中,最终又为厦门汽车所掌控。如果把眼光再放远一点,我们会发现,股权的变化似乎已成了厦门汽车与其子公司们的一个“永恒话题”,从厦门汽车自身,到大金龙,到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小金龙),再到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所有引起过外界关注的纠葛和恩怨,皆因股权而生,也因股权而灭。公司实行股份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司的经营决策由股东投票表决,因此,越多的股权就意味着越大的控制权。“一股独大”很容易对其他中、小股东构成利益的侵害,这是我国上市公司的通病。造成厦门汽车与其子公司们都发生过股权之争的原因,却偏偏是股东
之间的权力太平衡。想要了解今天厦门汽车更名背后的原因,不得不让我们回顾那段充满火药味的历史,这绝不是要去戳企业的伤疤,而是要将一个股份制企业股权变化的案例呈现出来,为关心和思考股份制经营的人提供参考。公司治理结构也称法人治理结构,是明确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职责,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的重要因素。没有完善内部的控制,发展速度再快的企业一样也要被拖下马,大金龙就是一个例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