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我们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同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一、产业间贸易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是产业间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只出口或只进口的现象.产业间贸易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
产业间贸易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包括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和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之间的贸易以及工业国之间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贸易,其形成基础是产业之间的分工,由于各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自己的成本优势,从而形成价格优势,这就构成了各国产业间分工与贸易的基础,而这种优势来源于自然禀赋或技术的差异。
特点:1。不存在规格、型号、质量的差异,消费者在产品同质的条件下不存在偏好差异。
2.产业间贸易中的各个产业不存在规模经济 3。产业间贸易的原因是比较优势,适用的基础理论是传统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
理论基础: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二、产业内贸易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要素禀赋相同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要素禀赋不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发展概况
在介绍产业内贸易发展概况前,首先介绍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是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数.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T=1—|X—M|/(X+M)
式中:X和M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并且对X-M取绝对值.T 的取值范围为0到1。
目前产业内贸易发展概况有以下三点:
1.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大多数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指数在上升.
2.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
3.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低于发达国家,有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
非常低,不到0.1
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
本田是哪个国家的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是:理论分析基本是从静态出发进行分析的;分析不以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市场,而以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过去的贸易理论的前提大多为完全竞争市场);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在分析中要考虑需求不相同与相同的情况。从这些假设前提可以看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出发点与其他贸易理论是相当不同的。
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
(1)产品差异论
同类产品是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生产上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包括同质产品与差异产品。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水果、砖等.这类商品在一般情况下大多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等,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内贸易现象。产品的差异性或差异产品是指从实物形态上看,产品的品质、性能、造型、设计、规格、商标及包装等方面的差异。
①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国际贸易中出现同质产品的买卖,往往来自如下原因:
第一,许多原材料(如黄沙、水泥等)单位价值低而运输成本相对很高,消费者应该尽可能靠近原料供应地来获得它们.所以一国可能同时进口和出口大宗原材料。例如,中国在东北出口水泥而在华南进口水泥便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大量开展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其许多进出口商品的形式自然基本不变。这时同类产品将同时反映在转口国的进口项目与出口项目中,便会形成统计上的产业内贸易。
第三,由于一些产品(如水果、蔬菜)具有季节性特点,一个国家会有时进口而有时出口这类商品。如欧洲一些国家之间为了“削峰填谷”而形成的电力进出口.
第四,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尤其是相互倾销,会使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为了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而出口同种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另外在存在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了与进口货物竞争,就不得不出口以得到退税,再进口以享受进口优惠,造成产业内贸
易。
第五,出于经济合作或特殊技术条件的需要,有些国家也进行某些同质产品的交易.如各国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情况。例如,中国吸引外国银行在华投资,却又在世界其他国家投资建立分行。
第六,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因为同种商品的产品与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大都归入同组产品,因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这些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入运输成本等一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用赫一俄学说加以说明。因此,差异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②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资料表明,大多数的产业内贸易发生在差异化产品之间。在制造业中,产业内贸易商品明显偏高的是机械、药品和运输工具。属于同一产品大类的差异化产品在现代经济中有着很高的占有率.在汽车产业,福特不同于本田、丰田或是雪佛兰。因此,在用一大类的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也会发生双向的贸易流动。
国际产品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基础,这体现在产品的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等三方面:
a.水平差异是指产品特征组合方式的差异。在一组产品中,所有的产品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质性特征,即核心特征,这些特征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产品的差异性,同差异内部一系列不同规格的产品中可以看出水平差异的存在。如烟草、香水、化妆品、服装等。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多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差异产品在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也正是由于差异产品的这种不完全
可替代性使得人们对同类产品也产生了不同需求。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里,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厂商能够提供的差异产品日益繁多,但一国国内厂商很难满足国内消费者的所有需求。如果一国消费者对外国产品的某种特产生了需求,它就可能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
b.技术差异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同类产品(如不同
档次的家用电器)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我们在本章第一节讲到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提到美、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例子中,如果欧洲开始生产该新产品,与美国生产的该产品形成差异,那么在整个周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欧美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或是欧洲从美国进口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贸易现象。
c.垂直差异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为了占领市场,人们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而一个国家的消费者,不能全部都追求昂贵的高质量产品,因此,在出口高质量产品的同时往往也会从其他国家进口一些中低质量的同类产品,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在需求偏好相似论中,我们讲到一国厂商会生产其国内具有代表性需求的产品,那么处于该国国内的需求结构两端的产品就可能会通过进口来解决。
以上三类情况,都有着从供给看存在的规模经济,从需求看存在的需求偏好方面的重叠.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基于产品差异的产业内贸易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的(传统贸易理论一般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需求偏好相似(或重叠)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偏好相似理论主要从需求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认为产业内贸易是由需求偏好相似导致的。
基本观点包括: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才能够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两个国家的消费者需求偏好越相似,一国的产品也就越容易打入另一个国家的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部门内差异产品的生产规模也就越大,产业部门内部分工就越发达,从而形成差异产品的供给市场。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均收入水平也就越高,较高人均收入层上的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呈现除对差异产品的强烈需求,从而形成差异产品的消费市场。当两国之间收入水平趋于相等的过程中,两个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也趋于接近,最终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林德在其提出的需求偏好相似
理论中就指出,贸易国之间收入水平和国内需求结构越相似,相互贸易的倾向就越强.
(4)规模经济论
在对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中,最全面和广为接受的是Paul Krugman的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他认为产业内贸易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而不是遵循于不同地区之间的要素禀赋。然而,Donald Davis认为要素禀赋论和李嘉图模型(the Heckscher–Ohlin and Ricardian models)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见下图)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例子
日本出口丰田汽车到德国,同时又进口德国的奔驰汽车;瑞士出口劳力士手表到日本,而又从日本进口精工手表;美国出口汽车的零部件到英国,又从英国进口汽车的零部件;韩国出口计算机中的各种零部件到日本,同时又从日本进口半导体芯片及计算机的其他零部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