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消费复苏提升 激发经济发展动力
作者:孙长学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4期
    文_孙长学
    罕见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国内疫情已经得到基本遏制,各方面有序恢复加快,如何有效减轻疫情影响,积极促进消费,对我国全年经济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消费。这次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扩大消费是对冲疫情对经济影响的重要途径,各地各部门密集出台对冲举措,今年仅社会保险费减负就会减轻企业负担超过1万亿元,23个部门联合印发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的实施意见,消费复苏的政策环境和动力正在加快形成,要抓住当前疫情有效防控赢得的有利时机,推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
    一、疫情对消费的短期影响明显,不同行业差异较大
汽车之家自驾游论坛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两个月经济运行数据看,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明显影响,供需两端均受
到了较大冲击。受疫情影响,消费呈现几点重要变化。短期回落明显。一些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很多困难,前两个月主要经济数据都出现了明显回落。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20.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0.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19.0%。聚集性的消费受冲击大。文旅等聚集性消费是此次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领域。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期间贺岁片集体撤档,影院大规模歇业,春节档电影票房惨淡。酒店住宿和餐饮消费受到较大影响,餐饮收入同比下降43.1%,影响明显。中国烹饪协会的调研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全国93%的餐饮企业都选择关闭门店。配送环节受影响,消费中间链条断裂,同时社区消费服务短板集中暴露。但总体来看,疫情的冲击是暂时性的、阶段性的。
    二、主动顺应消费发展新变化,抓好疫情之后促进消费的新重点
    疫情对经济和消费都产生影响,在应对这场危机的过程中,消费又表现出一些新的变化机遇,特别网络购物和线下配送服务发展迅猛,非接触服务模式大量呈现,人民众对健康、居住、汽车、智能服务等更好生活品质的需求正在显著上升,要把握消费的新趋势,抓住促进消费的新重点。
    (一)坚定巩固提升消费在拉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应对疫情对消费的影响,要长短结合,既要千方百计抓好当下能够立竿见影恢复消费的各项举措,又要着眼长远,研究适应我国消费大国特点的根本性应对举措。我国强大国内市场的根本优势没有改变。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接近100
万亿元,拥有14亿人口,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保持在60%左右,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愈加明显。因此,庞大的消费市场是对冲疫情影响的强大力量。
    (二)顺势发展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疫情期间的消费情况反映出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增长迅猛。2019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0%,约为8.52万亿元,如果加上网上服务性消费,网络消费的规模将更大。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消费新业态与新模式,在这次疫情中展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整个疫情期间,互联网的作用发挥突出,对疫情的防控、物资的调配、消费品的运送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据国家统计局发布信息,2020年1—2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1.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
    (三)大力推广非接触性服务消费。非接触性服务消费正在改变居民生活工作接触交流的传统模式。“宅家”催生线上消费习惯。一些行业企业特别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出现了逆势成长,呈现出不少亮点,比如网购快递、生鲜电商、在线教育、远程问诊、远程办公、在线远程问诊以及文化娱乐消费等新兴服务需求快速扩张。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份,信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了3.8%,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产量分别增长了119.7%、45.1%。为适应非接触性服务迅速增长态势,智能配送机器人等相关配套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四)在城乡居民对更好生活品质的改善型消费上重点发力。疫情过后将有一波“弥补性消费”,但更长时期内将逐步大量释放出对生活品质提升的改善型需求。“居家隔离”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房子的重要性,好的住房无疑是广大人民众对提升生活质量的新期盼,对居住小区的配套性要求更高,小区绿化和活动空间及设施,小区安全管理,居住面积、户型及房屋功能都有不少改善新需求。同时,对老旧小区的改造也更加迫切。住房之外,汽车的消费也将是一个补短板促消费的重点。因担心疫情后公共交通的拥挤和卫生安全,而私家车能够提供独立的空间,减少感染风险,因此,疫情过后买车的需求会有所上升。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阶段,汽车拥有量在我国仍然还是一个相对短板的方面。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公布的20个主要国家千人汽车拥有量调查数据来看,中国的千人汽车拥有量为173辆,在全球排名约第17位左右。目前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处于普及化初期,总体上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还较大,未来若干年我国汽车消费的潜在需求仍然较大。
    三、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全面促进消费复苏增长
    当前,各方面促进消费复苏的政策已经陆续出台,关键要抓好落实,抢回短期内被抑制的消费释放,又要着力培育升级新型消费,扩容提质服务消费,全面推广健康消费,壮大以网络消费为代表的新消费潜力和动能,拓展消费新的增长点。
    (一)带头恢复敢消费。当前疫情在我国得到有效防控,复工复产全面推进落实,各方面促进消费
复苏的举措也陆续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各地要及时抓紧推出因地制宜促进消费复苏的管用办法。促进消费首先要恢复敢消费的信心,当前,这方面关键要做好带头示范。比如,为力促城乡居民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干部要做好带头消费。在做好防控措施的同时,要加快恢复外出消费方式。结合今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要全面抓好消费扶贫。鼓励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众消费扶贫,形成常态化长效机制。基层干部也要转变思维,学习运用新媒体手段,主动宣传推销,带动消费扶贫上水平。合理引导受疫情影响被抑制的消费需求。疫情过后,人们渴望回归健康的大自然、放松身心,城市和郊区观光旅游、短途自驾游、健身行业,都将迎来一波消费小高潮。各地观光景点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要有序陆续开放,采取预约制、分散分批分时段游览、疏导人密度等有效方式,满足众旅游、餐饮等消费需求。目前,防控疫情“外防输入”压力极大,但国内交通好转旅游陆续恢复,国内大健康产业、文化旅游业、风景旅游区、乡村旅游将得到青睐,要抓住时机加快恢复。
    (二)稳定信心愿消费。疫情对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人消费信心影响较为明显,因此,要促进消费就要千方百计稳定和增强愿意消费的信心,这其中主要是稳定就业和收入。全面有序复工复产,恢复和增加就业,稳定工资性收入。突发重大疫情发生,人们的消费心理也会产生变化,尤其是对于非刚需品的消费,不少人会更慎重、理性地对待。敢消费的前提还是增加居民收入预期。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关系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能力又影响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要重点稳定和提升农民工、高校
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人口等重点体的消费能力。加大“点对点、一站式”运送返岗,通过网络招聘等形式扩大新就业体就业。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结构,努力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例如,丰富和规范居民投资理财产品,稳定资本市场财产性收入预期,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等。
    (三)政策激励促消费。密集出台各方面的支持政策,帮助复苏消费活力。减税降费政策立竿见影,进一步完善减免税费政策。针对当前国内消费领域存在的国外中高端品牌消费品在我国售价普遍高于、线下实体零售转型困难、流通成本高等问题,加大落实价格、税收、市场监管等政策力度,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加大居民消费的政策激励。比如餐饮消费,在疫情期过后,尽管一些餐饮场所已恢复了堂食,但在家用餐仍将是大部分人的第一选择,短期内人们外出用餐、聚餐的消费场景将大大减少,完善灵活政策,帮助企业做好卫生基础上扩大正常经营,支持发展店外送餐服务,打通点对点服务,用消费方式的转型稳定消费流量。着眼满足人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支持增加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实行优质、优价、优税等政策。同时还要加强政策的知晓度和执行度,让促消费的政策能够为广大市场主体充分了解和落实,用政策红利激发消费潜力。
    (四)大力发展新消费。适应消费新变化,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鼓励消费者使用绿智能产品。加快构建“智能+”“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协同。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和企业建设一批线上
线下融合的新消费体验馆,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大力发展无接触、点对点的消费,支持发展线上办公、线上教育娱乐。支持社区消费服务发展,打通最后一公里,鼓励送消费到家。
    (五)支持提质型改善型消费。满足人民众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有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等需求,积极支持提升品质和改善型的消费。进一步支持汽车消费,更多用经济调节的方式减少对汽车限购限行的规定。进一步放宽二手车跨区买卖的政策性限制,激活二手车消费市场。加快改进汽车经销方式,深化机动车商业保险改革,进一步降低购车成本。支持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出行质量,适度降低公共交通的拥挤度,增加舒适性和公共卫生安全性。支持公共交通未来更多发展点对点的定制公交。支持改善型住房需求,可有针对性降低改善型居住需求的房屋交易成本,合理引导住房消费。进一步增加国内市场优质商品供给,主动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口。各地结合城市、都市圈打造,加强城市消费应用场景设施建设,完善消费业态,打造形成一站式综合性消费平台。深入推进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支持农村消费逐步提质升级。
    (六)全面优化消费环境。疫情对线上线下的消费市场监管都提出了新要求,改善消费环境既迫切又十分重要,特别是要健全适应消费新趋势的现代化市场秩序和高标准监管。针对网购、无接触等线上消费增多态势,要综合拓展质量、标准、信用等监管内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产品质量和服务监管,强化快速查处机制和力度。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提高退货自由
度便捷性,严格落实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鼓励线下实体店自主承诺无理由退货等。畅通消费投诉渠道,改善旅游和购物体验,全面营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  胡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