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位于天津市静海县西南部,是落实总书记访日成果的重点项目。
产业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政策背景。从国际新经济发展的趋势看,以节能、环保、可持续为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产业代表着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从国内产业调整与升级的角度看,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此外,从国际可持续发展项目合作的角度看,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的建设也是中日韩三国友好合作,在环保产业领域共同发展的重要见证。
本次规划范围西至子牙河,东至京沪高速公路,北至静文公路,南至陈大公路。区内地势平坦,河流、沟渠纵横,用地主要为村庄、果园、苗圃、耕地等。
一、发展条件
产业区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
首先,区位条件优越。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距天津市区19公里,距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65公里,距北京120公里,
距石家庄240公里,距天津机场43公里,距天津港75公里,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
其次,产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区现已拥有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颁发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市政府颁发的‚国家级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拆解处理示范基地‛和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发的‚国家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园区‛三个国家级园区称号。循环经济产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进一步发展提升的潜力。
二、发展定位与规模
根据上述发展条件以及当前循环经济发展趋势,产业区发展定位为:
国际一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带动基地
中国节能环保新能源高新技术孵化推广基地
中国北方地区的‚城市矿山‛
规划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配套设施相关标准,确定2020年全区建设用地规模达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控制在8万人。
三、指标体系
为保证产业区高起点发展,邀请具有相关经验的国际知名规划咨询机构,在比较分析国内外同类产业区案例基础上,
构建本区发展的高标准指标体系,相关指标将在循环经济领域达到示范标准,并领先于中新天津生态城、广东清远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地区。
与国家标准和国内外同类产业区相比,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指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覆盖面广
产业区指标体系结合拆解业及新能源产业特点,以可观、可测、简洁、可比性为特征,从经济发展、资源循环与利用、污染控制、园区管理四方面,确定了32项发展指标,比国家规范规定的20项指标高出12项,同时也高于国内同类发展地区。
(二)针对性强
为保证产业区有效引入大型和领先型企业,规定了投资强度指标。
为提高产业区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保证资源的综合利用,规定了土地产出率等7项指标。
为限制废物排放量,规定了单位工业增加值固废产生量等4项指标。
(三)相关指标国内领先
经济发展指标方面,人均工业增加值2020年超过15万元/人,土地产出率2020年达到380万元/亩,均高于国内同
行业平均值。
资源循环与利用指标方面,重点产业的资源化率达到99%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20年达到90%以上,均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
污染控制指标方面,2020年产业区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低于2.1吨/万元,小于国家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7吨/万元的标准。
四、规划布局及特
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总体布局分工业区、科研与居住区、林下经济带三大区域。规划沿原新津涞公路发展若干产业单元,每个产业单元中都包含工业、科研居住、林下经济三大功能,突出产学研一体化的规划理念。产业单元沿南北方向轴向布局,根据循环经济发展速度,审时度势,逐步增加产业单元的数量、扩大产业区的规模。
工业区以现状1.17平方公里的子牙环保园为基础,结合市发改委批准的4.87平方公里产业发展用地,沿原新津涞公路轴向单元式发展。在每个工业组团内部,规划结合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绿地、公共停车等功能建设三座组团级‚公用工程岛‛,作为工业组团的‚公共中心‛和‚动力核心‛。同时,集中建设一个大型‚公用工程岛‛,集中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作为总的能源供给中心。
规划的科研区和居住区布局在黑龙港河两侧,利用黑龙港河的自然环境资源,塑造具有田园风光特的生活组团。
天津港汽车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对比研究,并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及环境影响评价,在工业区与科研居住区之间布置宽2公里以上的林下经济带,满足工业区防护要求。
综合上述区域的功能要求,规划最终形成‚一心、两带、三轴、三区‛的空间结构。
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以高标准指标体系为指导,以打造国际高水平的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目标,体现循环、生态、便捷、宜居的鲜明特。
■特一:循环子牙
规划以产业经济充分循环为目标,打造同行业内以‚零损耗‛和‚自消化‛为特征的‚子牙模式‛。
通过专题研究确定产业类型与规模,工业区合理规划包含报废汽车拆解加工、废旧轮胎及橡塑再生利用、废旧机电产品拆解加工以及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拆解加工产业功能的拆解加工组团、精深加工与再制造组团、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组团以及仓储物流组团,并根据产业链关联程度,合理安排各产业功能的空间关系,从而促进产业链条转化过程中再生资源的‚零损耗‛,以及在整个产业循环过程中再生资源在区内的‚自消化‛。
发布评论